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4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56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8篇 |
内科学 | 14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108篇 |
预防医学 | 9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26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4篇 |
肿瘤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构建小鼠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的真核表达质粒,并检测其表达的IL-18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RT-PCR获得小鼠IL-18基因,通过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及连接反应,构建pEGFP-mIL-18真核表达载体,重组载体经过限制性内切酶、PCR及DNA序列测定等证实连接片段的正确性后,转染HEK293细胞系,荧光显微镜观察GFP-mIL-18融合蛋白的表达,收集转染后72h的上清液,MTT法检测上清液中IL-18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结果酶切分析、PCR鉴定、DNA测序表明成功地构建了pEGFP-mIL-18真核表达载体,MTT法证明表达产物有刺激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功能。结论所获pEGFP-mIL-18真核表达载体能在体外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IL-18,为进一步研究IL-18的功能和运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
人胎盘转铁蛋白受体(TfR)以转铁蛋白一转铁蛋白受体复合物(Tf-TfR)形式纯化,并以此制各单特异性兔抗TfR多克隆抗体(其中抗Tf成份经Tf-Sepharose4B和柱除去)。用单克隆抗体OKT9和此多克隆抗体建立了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测定的夹心法ELISA。本法简便、特异,敏感性,准确性及可重复性较好。初步临床应用表明:正常小儿sTfR值为4.54±1.08mg/L;重度缺铁性贫血及溶血性贫血患儿sTfR值升高,分别为13.92±4.45、9.94±3.22mg/L;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sTfR值降低,为2.06±0.82mg/L。此结果提示sTfR测定在不同贫血的诊断中具有重要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23.
24.
脑底动脉型偏头痛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偏头痛,以往均作为普通偏头痛而被诊断。本病是由于脑底动脉一过性缺血而发病。临床上可有视觉障碍,眩晕,步态不稳,构音障碍,耳鸣,四肢末梢、口周及舌的麻木感,并可有意识障碍等先兆症状。伴随这些先兆症状的消失的同时出现搏动性头痛,常常伴有呕吐发生。1961年Bickerstaff首先以脑底动脉型偏头痛报道以来,欧美及日本小儿科、耳鼻科屡有文章报道,本文就脑动脉型偏头痛在普通偏头痛中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特征等进行比较分析。 1 对象、方法及结果 本组117例偏头痛均为1995~1999年在我院诊治的偏头… 相似文献
25.
26.
27.
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可引起败血症、内毒素血症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促炎症介质因子和抗炎症介质因子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重要介质。细胞因子疗法、拮抗内毒素疗法和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是目前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8.
本文报导应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诊断胶乳试剂以反向被动胶乳凝集试验方法检测人血清或血液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该法与特异性较强的免疫电镜法无显著性差异,且敏感性明显高于放射自显影法,并介于酶免疫吸附试验和反向被动血凝试验之间。本法是一种快速检测HBsAg的简便方法,目前国内尚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29.
维生素C对病毒灭活中血浆蛋白活性的保护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探测在亚甲蓝(methyrlene blue,MB)光化学法处理单份血浆过程中,加入维生素C(vitamine C,Vitc)是否影响病毒的灭活效果,是否对血浆蛋白活性成分具有保护作用。用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作为指示病毒,在人血浆中加入不同浓度Vit C和终浓度为1μmol/L的亚甲蓝,应用40000lx荧光强度照射并于不同时间取样检测。以细胞病变效应评价对VSV的灭活效果,用RT-PCR检测病毒核酸的变化,并采用Clauss法、一期法和微量免疫电泳等方法对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前后的血浆蛋白含量和活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VSV血浆在加入240μmol/LVitC并经MB-光照60分钟后,病毒滴度下降〉8 lg TCID50/ml;RT-PCR法也检测不到病毒核酸;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Ⅷ的回收率分别为83.55%和81、67%,与不加Vit C进行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结果相比有显著提高(P〈0.05);微量免疫电泳显示,血浆中的大部分蛋白成分含量没有明显改变,免疫原性也未受到明显影响。结论:血浆中加入一定量的Vit C不仅不影响亚甲蓝光化学法对病毒的灭活效果,而且有效地保护了血浆蛋白活性成分,因此Vit C可作为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血浆时的保护剂,能有效地提高单份新鲜冷冻血浆的质量。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B型钠尿肽(BNP)联合检测对慢性心力衰竭(CHF)不良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11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CHF患者131例为CHF组,选择同期体检且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无心力衰竭者40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及血清样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ST2和Galectin-3的表达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BNP的表达水平;比较分析sST2、Galectin-3和BNP与CHF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关系;记录CHF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并评估三者联合检测对预测CHF不良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 CHF组血清sST2、Galectin-3和BN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16.74、10.88,8.72,P0.01),并随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升高(F分别为130.77、83.70、184.18,P0.01),但LVEF随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减少(F=17.25,P0.01);CHF患者中MACE组sST2、Galectin-3和BN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MACE组(t分别为9.43、8.08,9.79,P0.01);sST2、Galectin-3和BNP预测CHF发生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分别为0.891、0.853和0.881(P0.05),三指标联合(sST2+Galectin-3+BNP)的AUC~(ROC)为0.910,敏感性为86.2%,特异性为83.3%(P0.05),其预测效能更高。结论 sST2、Galectin-3、BNP联合检测对评估CHF病情严重程度及预测MACE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