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6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82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改良法额肌瓣悬吊法治疗上睑下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改进额肌瓣悬吊法治疗上睑下垂的手术效果。方法 采用眉下切口及半弧形额肌瓣以减少额肌挫伤及供应额肌的血管神经的损伤 ,增强额肌肌力。结果 临床应用 6 2例 ,10 2侧上睑下垂 ,经随访 3~ 5 0个月 ,除 2例单侧上睑下垂因额肌瓣游离不够充分致悬吊过度外 ,余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半弧形额肌瓣悬吊法治疗上睑下垂效果满意 ,眉下切口直视下操作 ,损伤小 ,遗留瘢痕不明显 ,且对初学者有其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2.
胸三角岛状皮瓣一期修复对侧胸壁大面积深度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壁大面积软组织深度缺损,尤其对血运贫乏继发感染的乳癌根治术后放射性溃疡、不稳定性贴骨瘢痕等病人,以往常采用血管蒂腹直肌、背阔肌肌皮瓣或大网膜移位修复等方法[13],但手术创伤较大,后者还需剖腹,且并发症也多。我科自1993年2月以来,设计对侧胸三角岛状皮瓣一期转位修复的方式,共9例,均获满意效果。1 手术方法1.1 麻醉选用气管内插管或局部浸润麻醉。1.2 皮瓣设计术前距胸骨旁1~15cm处,用Doppler血流探测仪标定胸廓内动脉在第2、3肋间前胸穿支血管的浅出点,由此点向肩峰与锁骨或肋间平行引线,即为该血管的体表投影,以此…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与氢吗啡酮复合滴鼻在小儿腺样体手术术前母婴分离过程中的麻醉镇静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21 年1 月-2022 年8 月择期行腺样体手术患儿60 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观察组采用1. 5 μg/ kg 右美托咪定复合30 μg/ kg 氢吗啡酮滴鼻术前镇静,对照组采用1. 5 μg/ kg 右美托咪定滴鼻术前镇静。比较两组患儿滴鼻前 (T0)、滴鼻后5 min(T1)、15 min(T2)、25 min(T3)各时间点镇静程度(RASS)评分,母婴分离时(T4)的镇静情绪评分,开放静脉 时(T5)的睡眠障碍量表(ESS)评分及各时间点脉搏氧饱和度(SpO2 )和心率(HR)的变化,全麻诱导期扣面罩接受程度评分,苏 醒期躁动评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T1~T3 时间点RASS 评分、T5 时间点ESS 评分、苏醒期躁动评分,观察组 均低于对照组(P<0. 05);T4 时间点镇静情绪评分、诱导期扣面罩接受程度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 05);惊醒哭闹患儿 例数和需辅助麻醉患儿例数,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 05);两组患儿T0~T5 时间点HR、SpO2 水平变化均不显著(P>0. 05);两 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氢吗啡酮术前滴鼻,安全有效,利于腺样体 手术患儿与父母安静分离,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4.
外伤性瘢痕性睑外翻的术式选择及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瘢痕性睑外翻,严重者系由于头面部外伤(多为烧伤)引起,较轻者多为感染或美容术后所致。是整形外科、眼科的常见病。上下睑外翻致长时间结膜暴露,有致角膜溃疡或失明的危险。1997年1月-2002年5月,我们早期应用外科手术,针对不同情况采用局部皮瓣或超量厚层皮片移植治疗,并对术式加以改进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5.
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蛋白与5-氟尿嘧啶的时间抑制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5-氟尿嘧啶干预体外培养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作用及其时效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6在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完成。①原代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手术取4例增生性瘢痕、4例瘢痕疙瘩、4例正常皮肤组织,按文献方法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待细胞融合后传代。②取4~6代传代细胞接种于96孔板,利用四唑盐比色法测定25g/L浓度5-氟尿嘧啶干预不同时间(1,2,5,10,15,30min)后3种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统计得出最佳时效。③利用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经5-氟尿嘧啶干预不同时间后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蛋白分泌能力。结果:①原代培养成纤维细胞全部成活,形态良好,经5-氟尿嘧啶干预后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②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3种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未干预时增殖能力,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t=3.542,P<0.01),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t=3.257,P<0.01);5-氟尿嘧啶干预成纤维细胞10min与5min比较,其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效果增高(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3种成纤维细胞10minA值依次为0.389±0.027,0.418±0.051,0.554±0.021;5minA值依次为0.537±0.033,0.589±0.074,0.783±0.015,q=3.80~4.18,P<0.05),与30min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③干预10min3H-脯氨酸掺入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q=3.82~3.96,P<0.05),与5min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q=3.96~4.14,P<0.05),与30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5-氟尿嘧啶可有效抑制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来源的成纤维细胞体外增殖和胶原合成,干预10min时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p16蛋白表达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诊断和分级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91例宫颈各类病变中的p16蛋白表达;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中104例HPV16/18型及6/11型DNA感染率.结果 191例标本中,p16蛋白表达率为73.3%,其中75%呈带状,25%呈点状.CINⅠ级p16蛋白表达率较宫颈上皮鳞化伴增生明显增加(P<0.01);CIN Ⅱ~Ⅲ级p16蛋白表达率较CINⅠ明显增加(P<0.01).104例HPV DNA检测病例中,HPV16/18型检出率为49%(51/104),HPV6/11型检出率为9.6%(10/104).CIN Ⅰ级HPV16/18型检出率较鳞化伴增生组明显增加(P<0.05);CINⅡ~Ⅲ级HPV16/18型检出率同CINⅠ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p16可以作为宫颈上皮鳞化伴增生与CIN Ⅰ级、CIN Ⅰ级与CINⅡ~Ⅲ级间鉴别诊断的标记物;HPV16/18感染与p16蛋白带状表达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SPARC)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病理性瘢痕患者52例,其中瘢痕疙瘩(瘢痕组)和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组)各26例,另取正常皮肤组织5例为对照(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三组SPARC。将三组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4~6代),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其SPARC。结果瘢痕组、增生组中SPARC表达较弱,虽比对照组高,但P〉0.05;在早期增生性瘢痕(3—6个月)中的表达与晚期(9~12个月)近似(P〉0.05)。瘢痕组、增生组成纤维细胞中SPARC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SPARC均呈低表达,其成纤维细胞中的SPARC呈高表达,这可能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内皮细胞(VEC)增殖过程中FK506结合蛋白12(FKBP12)表达和细胞上清液ET-1的影响。方法培养大鼠VEC并传代,观察其不同浓度阿托伐他汀作用下的不同时期FKBP12mRNA水平的表达和细胞上清液ET-1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过程中FK—BP12的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ET-1;血管内皮细胞FKBP12表达和ET-1分泌基本一致,呈正相关,阿托伐他汀对它们的抑制作用且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降低FKBP12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并对ET-1合成和分泌起负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9.
报告了20例海绵状血管瘤患儿使用铜针留置术,其中9例为面颈部海绵状血管瘤,11例为四肢海绵状血管瘤,经术后6个月~2年的随访。获得较好的疗效。对铜针留置术治疗原理、手术操作及并发症的预防进行了讨论。本手术对一些难治性海绵状血管瘤提供一种简便、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0.
瘢痕微血管的研究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瘢痕的形成是组织损伤修复的正常过程,然而任何类型的皮肤瘢痕,往往伴有程度不等的功能障碍和外观影响,尤其是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众所周知,任何修复过程都伴有血管的变化。无论从瘢痕的临床表现、瘢痕的超微结构,还是治疗机制、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治疗效果的观察上,无不与瘢痕的微血管构筑有关。微血管活性在肿瘤发生、发展、转归中的重要性正日益得到广泛的承认,从微血管角度上研究肿瘤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作为结缔组织过度增生的瘢痕,微血管构筑所起的作用不容低估,随着这项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形成一些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法。1瘢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