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6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82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目的观察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Secreted protein,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SPARC)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瘢痕患者的瘢痕疙瘩和3~12个月增生性瘢痕组织各26例;另取手术剩余的正常成人皮肤组织5例;所有标本用40 g/L甲醛固定,行连续切片,厚4μm,应用链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标记物免疫组织染色法染色。同时设正常对照(正常皮肤)、阳性对照(胃癌癌变组织)、阴性对照(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鼠抗人SPARC单克隆一抗浓度为1:200。结果正常成人皮肤中SPARC表达稀少,局限在真皮-表皮交界的乳头真皮,部分靠近基底膜血管和皮肤附件。SPARC在增生性瘢痕的真皮瘢痕组织、皮肤附件中低表达,且早期增生性瘢痕中表达无明显强于晚期增生性瘢痕(P>0.05)。在真皮中SPARC呈弥散性散在分布(同增生性瘢痕),阳性信号表达较低。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SPARC较正常皮肤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SPARC在3~12个月增生性瘢痕中呈低表达,在瘢痕疙瘩中低表达。  相似文献   
162.
目的:探讨局部角形穿支皮瓣在修复全身各处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共26例患者。缺损面积为1.0 cm×2.0 cm~13.0 cm×13.0 cm,根据缺损面积形状在其邻近周围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测穿支血管,设计不同大小的角形穿支皮瓣带蒂转移,Ⅰ期修复缺损,供区直接缝合。结果26例皮瓣均成活。10例面部切口均Ⅰ期成活,1例躯干供瓣区少许切口裂开,2例四肢皮瓣远端淤血,表皮剥脱均经短期内换药后愈合。结论局部角形穿支皮瓣带蒂转移可灵活应用于全身各处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皮瓣设计成角形易于旋转和推进,穿支血管可确保皮瓣的成活率,在修复局部软组织缺损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3.
目的探讨4种局部穿支皮瓣修复鼻翼缺损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1例各种原因导致的鼻翼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15~93岁,平均45岁。鼻翼处缺损处面积为0.4 cm×0.4 cm^2.5 cm×2.5 cm,分别采用鼻唇沟角形穿支皮瓣(20例)、鼻翼基底穿支鼻唇沟岛状皮瓣(6例)、唇上-鼻唇沟角形穿支岛状皮瓣(5例)或鼻外侧动脉角形穿支皮瓣(10例)进行修复。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鼻翼形态和鼻部功能,以及癌肿病例复发情况。结果41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切取范围为0.5 cm×1.5 cm^4.0 cm×4.0 cm,鼻翼缺损完全修复,伤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后所有病例均进行了4个月至1年的随访,术后鼻翼形态较好,鼻部功能未受影响,癌肿病例未见复发。结论鼻翼缺损面积较大时选用鼻唇沟角形穿支皮瓣,面部皮肤张力较大时采用鼻翼基底穿支鼻唇沟岛状皮瓣经皮下隧道修复,缺损邻近鼻唇沟处时宜用唇上-鼻唇沟角形穿支皮瓣,缺损面积较小时采用鼻外侧动脉角形穿支皮瓣修复。根据情况合理地选择皮瓣,均可获得较好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4.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曲古菌素A对A431细胞生长停滞与DNA损伤诱导蛋白45α(Gadd45α)表达及对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0.05、0.1、0.25、0.5、1μmol/L曲古菌素A处理A431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曲古菌素A对A431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处理后A431细胞周期、凋亡率的变化;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Gadd45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曲古菌素A均能抑制A431细胞的增殖,在一定时间范围内(6、12、24、48 h),随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存活率下降,具有明显剂量依赖性;同一药物浓度下,细胞存活率随时间延长而下降,有时间依赖性.0.1、0.25、0.5 μmol/L曲古菌素A作用A431细胞24 h后,G1期细胞比例依次为26.910%±0.799%、30.406%±0.625%、32.896%±0.599%,较对照组(21.633%±1.144%)显著增高(F=105.93,P< 0.05);A431细胞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均有递增的趋势;A431细胞Gadd45α mRNA表达随浓度增加而表达增强;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A431细胞Gadd45α蛋白A值分别为0.6536±0.2193、0.6990±0.0110、0.9040±0.1971,较对照组(0.3766±0.0241)增高(F=332.88,P< 0.05).结论 曲古菌素A在体外可诱导A431细胞上调Gadd45α表达;Gadd45α可能参与了曲古菌素A处理后A431细胞的抑制增殖、诱导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165.
目的 探讨应用颊肌黏膜瓣修复腭部缺损的方法 及效果.方法 修复腭裂时,设计蒂在后的颊肌黏膜瓣,通过翼下颌缝黏膜下隧道修复软硬腭口腔面缺损;腭部肿瘤切除后缺损时,则将该瓣直接转移修复;修补腭裂术后瘘孔时,以蒂在前的颊肌黏膜瓣,通过齿槽裂隙缺损直接覆盖修复.切取最大颊肌黏膜岛状瓣6.0 cm×3.5 cm(成人),供区松解直接闭合.结果 临床应用14例,除1例腭裂术后护理不当软腭有部分复裂,1例远端表皮轻度糜烂外,余12例组织瓣均完全成活.结论 该瓣能Ⅰ期修复腭部肿瘤切除后缺损,功能形态良好,且术后可尽早接受放射治疗,提高了远期疗效;同时对宽大腭裂或腭裂术后并发较大腭前瘘孔,也是一种新的修复术式,且为牙槽嵴裂修复预留软组织床.  相似文献   
166.
背景:移植干细胞可以分化形成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心脏功能。但有些学者认为干细胞移植会加重梗死心肌的炎症反应及内皮功能不全,从而增加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可溶性E-选择素含量的变化,评价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于2006-06/2007-06在唐山市工人医院完成。 对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干细胞移植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63.7±10.2)岁;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65.3±11.5)岁。选取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男10名,女10名,平均年龄(62.4±10.7)岁。 方法:干细胞移植组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通罪犯血管后7~10 d行干细胞移植术,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通罪犯血管,未行干细胞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ELISA法测定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前、干细胞移植术后及术后1,3,6月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可溶性E-选择素的变化。 结果:随访6个月中,干细胞移植组与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炎性因子表达量均呈下降趋势。术后1,3,6月干细胞移植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均低于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P < 0.05);术后1,3月干细胞移植组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均低于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P < 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 > 0.05);术后1,3月干细胞移植组可溶性E-选择素与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6个月干细胞移植组低于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P < 0.05),说明干细胞移植组下降更为显著。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较安全,不会加重炎性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相反可能会带来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167.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皮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①在15具(30侧)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上,对背阔肌及其主要血供进行巨微解剖学观察。②对1具(2侧)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作背阔肌肌皮穿支皮瓣及肌瓣与穿支肌皮瓣分离的共蒂“扇形”瓣模拟手术。结果①在32侧标本中,共发现血管外径大于0.5mm的肌皮穿支102支,其中来自胸背动脉内侧支的穿支数为56支(占55%),来自胸背动脉外侧支的穿支数为46支(占45%)。每侧标本内侧支平均发出1.9支(在1-3支之间变化),外侧支平均发出1.8支(在1-3支之间变化)。②胸背动脉内、外侧支的肌皮穿支外径大于0.5mm的穿支血管主要集中在距神经血管窗下约8.5cm(变化在6.4-9.2cm之间)范围内。结论胸背动脉的肌皮穿支血管位置恒定,管径粗,蒂长,适宜制作成肌皮穿支肌皮瓣或“扇形”瓣。  相似文献   
168.
血管生长抑制因子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生长抑制因子(内皮抑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新生毛细血管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探讨内皮抑素防治病理性瘢痕的可能性。方法选取新西兰大耳兔16只,在兔耳腹侧面制作直径为6m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每耳4孔,共计128孔,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随机分为内皮抑素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瘢痕变化。结果经内皮抑素局部注射治疗后的瘢痕持续时间缩短,同期瘢痕面积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病理组织切片光镜下同期微血管数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电镜下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细胞核核膜不完整、固缩,染色质分布不均、边聚,线粒体肿胀变性,嵴突破坏;对照组内皮细胞大多结构完整。结论内皮抑素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的形成,V诱发内皮细胞凋亡,起到一定防治瘢痕的作用,可能为临床治疗病理性瘢痕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9.
目的 为腓骨肌腱鞘筋膜瓣与脂肪筋膜瓣联合移植修复足跟后深层组织缺损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①5具(1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防腐标本,解剖观测腓骨肌腱鞘筋膜及相邻脂肪筋膜血供的来源,测垦其血管管径及其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②8具(16侧)全身动脉灌注氧化铅一明胶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下肢筋膜层组织,并取下拍摄X线片,观察腓骨肌腱鞘筋膜层与相邻脂肪筋膜层之间的血供及交通吻合情况.③将2具(4侧)下肢标本构建血管铸型图,直观地了解瓣区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情况.并于临床应用了8例.结果 根据腓骨肌腱鞘的长度范围,重点观察了自外踝尖下4 cm至外踝尖上14 cm区域内腓骨肌腱鞘筋膜与相邻脂肪筋膜较为粗大的供血血管,联合筋膜瓣血供呈多源性分布:外踝尖上下4 cm瓣区主要有跟外侧动脉恒定发出3.7(2~5)支,外径(0.5±0.2)mm;外踝后动脉发出1.5(1~2)支,外径(0.6±0.2)mm;腓动脉穿支降支发出2.5(2~3)支,外径(0.5±0.2)mm.外踝尖4 cm以上腓骨肌腱鞘及相邻脂肪筋膜主要由腓动脉发出肌间隔支发出1.7(1~3)支,外径(1.0±0.2)mm以及腓动脉穿支升支的细小分支营养.以上各动脉支在腱周组织内恒定吻合,并发出多数细小分支构筑筋膜层丰富血管网.临床应用的8例术后转移筋膜瓣、移植皮片完全存活.随访3个月至2年,供、受区愈合良好,功能形态恢复满意.结论 可以上述血管之一为蒂,设计切取近端蒂携带腓骨肌腱鞘、滑筋膜瓣或逆行远端蒂携带脂肪筋膜、肌腱鞘筋膜瓣,联合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跟后难愈性中小面积缺损.  相似文献   
170.
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是纤维化疾病进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体内外实验表明,其能影响多种细胞的活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及其相关的肽与细胞外基质结合,影响细胞外基质的表达,改变细胞形态变化、降低细胞的黏附性、影响细胞的迁移、调节生长因子诱导的细胞增殖及血管发生.这些功能同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鉴于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在多种纤维化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概述其与系统性硬化病、创伤愈合及病理性瘢痕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