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6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82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0岁。因鼻塞反复出血伴听力下降入院,一年前腭部生一“疮”久治不愈.经门诊细胞学检查为鳞状细胞癌。检查:一般健康状况尚可,软硬腭呈大片溃疡,累及左上磨牙腭侧龈缘,肿物处硬腭下塌,黏膜充血水肿。颌下、颈、锁骨上下淋巴结未扪及肿大。CT显示:相当于软硬腭交界层后鼻孔见一不规则较组织肿块.与软腭界限不清,  相似文献   
132.
目的拟观察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Smad7和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Ⅰ型受体以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瘢痕疙瘩组织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取4~6代传代细胞加入5个不同浓度(10,20,40,80,160μmol/L)5-氟尿嘧啶干预24,48,72h。(2)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测定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3)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各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7和TGF-βI型受体的表达及对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MTT实验中,当5-氟尿嘧啶浓度为10,20μmol/L作用24h时,未发现成纤维细胞死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浓度下作用各组成纤维细胞死亡现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免疫印迹法实验结果如下: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GF-βI组Smad7表达明显减弱,TGF-βI型受体表达则显著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加入5-氟尿嘧啶干预后可显著增强Smad7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经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干预后,实验组Bcl-2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Bax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TGF-βI型受体表达无明显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3.
综述住院抑郁症病人的心理特点,影响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4.
白念珠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随着白念珠菌病患者的增多及耐药性的增加,寻找新的治疗药物成为研究热点.该文从白念珠菌病的传统治疗及目前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用药及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5.
重度的乳房肥大下垂 ,其下缘可达脐上、下 ,但下缘达腹股沟、大腿者甚为少见。 2 0 0 0年 10月我们收治 1例报道如下。1 病例 患者女 ,15岁。因患“肝豆状核变性”伴有四肢多动震颤 ,2 0 0 0年 3月在家服用“D 青霉胺” ,每日 12~ 18片 ,停药后发现双侧乳房逐渐增大 ,至 5月已增大明显 ,1个月前经安徽省神经病研究所诊断“肝豆状核变性”、“高血铜症” ,行正规排铜治疗 ,因乳房巨大 ,下坠负荷过重 ,严重影响生活 ,来我科要求整治。体检 :腰部前凸、胸驼背畸形 ,双侧乳房巨大 ,下缘至腹股沟、大腿上部 ,乳腺组织已脱离上胸壁 ,胸壁皮肤…  相似文献   
136.
众所周知,任何修复过程都伴有血管的变化。采用碱性磷酸酶组化法及CD34组化法已成功地显示了瘢痕中微血管构筑,无论从瘢痕的临床表现、瘢痕的超微结构,还是治疗机制、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治疗效果的观察上,无不与瘢痕的微血管构筑有关。  相似文献   
137.
目的:探讨软腭后推结合带蒂颊脂垫转移修复腭裂的效果。方法:对裂晾较大或复裂病例采用软腭后推术后,遗留的腭前部创面用带蒂颊脂垫的颊突及体部转移覆盖,碘纺纱条打包固定。术后预防感染处理。结果:5例病人。术后颊脂垫完全成活,无复裂,无颊间隙感染。随访3~6月无复裂。发音改善。结论:颊脂垫血供丰富,带蒂转移结合软腭后推可修复裂隙较大的腭裂或复裂后局部可利用组织较少的腭裂。  相似文献   
138.
139.
穿支皮瓣的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以管径细小的皮肤穿支血管(穿动脉和穿静脉)供血的轴型皮瓣。其特征是以穿支血管为蒂,无论其来源于肌肉还是肌间隔,术中需解剖游离出穿支血管,即直接供养皮瓣的血管蒂,而不带上深部主干血管。1989年,I Koshima 和 S Soeda 首先报道的肌皮穿支血管蒂皮瓣作吻合移植修复腹股沟部缺损和舌缺损,自此穿支血管又与吻合移植皮瓣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140.
背景:先天性小耳畸形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生理畸形,不但影响患者容貌美观,而且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是耳再造.目的:研究近年来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再造术的改进及发展,为临床提供更好的经验及研究方向.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0-01/2010-12关于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再造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再造;耳支架"或"microtia ; auricular reconstruction; auricular framework "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的与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再造相关的文章,根据纳入标准选择30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目前无论哪种材料的支架,都各有利弊,难以在外观与质地上达到与正常耳相近的完美效果.寻求理想的耳支架材料,仍然是耳郭再造中深入研究的课题,利用组织工程的科学方法,种植软骨细胞长出令人满意的、个性化的人耳是未来全耳再造理想的方法和发展趋势.理想的耳再造既能提供完美逼真的外形又能有部分听力功能的改善,是先天性小耳畸形治疗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