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报告了12名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非手术治疗无效后,分别经颈椎前路摘除髓核,切除椎管前方的骨赘及扩大椎管矢状径。术后近期疗效显著,6名患者已恢复原工作。本症诊断主要是依据症状与体征,本组常规摄颈椎正、侧位与过屈、过伸位 X 线片。8名患者做了 CT,2名患者行 MRI。  相似文献   
22.
140例无颈椎病症状成人的颈椎X线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40例无颈椎病症状者的X线片,发现116例(82.8%)有异常改变,除先天性畸形(7例)外,均属退行性变,如韧带钙化(9例)、生理曲线改变(16例)、梯形变(61例)、骨刺形成(110例)等。通过对椎体横径和矢状径、椎管矢状径、椎间管宽度、椎体间隙、骨刺高度等的测量,探讨了颈椎异常改变与年龄的关系,指出椎管矢状径测量在颈椎病诊断上的重要性,并提出颈椎X线诊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3.
1 临床资料患者,女,71岁.因面包车撞击致左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右三踝骨折伴腓骨上端骨折,第8~10双侧多发性肋骨骨折,硬膜下血肿.急诊以多发伤收住入院,左胫骨中段内侧有一5 cm皮肤破口,经清创缝合及相关科室协助处理,病情稳定.入院后5 d,经积极术前准备,对左胫骨多段粉碎性骨折在全麻下行AO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钢板内固定术,术中患者置于骨科牵引床上,左跟骨骨牵引状态下,通过手法复位维持左小腿力线,取左胫骨近段前外侧S形微创切口,切开皮肤约5 cm,通过此切口在左胫骨外侧皮下经胫前骨筋膜室插入长29 cm、13孔LISS胫骨近端钢板,插入过程中以拇指置于胫骨嵴,以确保钢板与胫骨接触与服贴,并通过C臂监测,获得骨折复位.以2 mm克氏针通过定位系统放置在钢板的远近端,确定定位系统和胫骨的对应关系,分别在骨折近端、上1/3、下1/3、远端通过定位系统各钻入3、2、1、2枚自攻自钻型锁定螺钉并与钢板锁定.C臂X线机透视下见左胫骨多段粉碎骨折对位对线满意,腓骨骨折也同时获得较满意的复位,切口缝合后左下肢伸膝位石膏托外固定.术后切口一期愈合,X线正侧位片复查,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图1).嘱患者左股四头肌主动收缩,3周后拆除石膏外固定,并逐步行左膝关节伸屈功能锻炼,术后5周左膝关节屈伸可达105°.  相似文献   
24.
李国东  沈吉明等 《上海医学》1993,16(1):41-41,10
我院自1986年起,应用 B 超检查临床拟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已300多人次,现将50例经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与术前 B超诊断进行分析。仪器与操作方法使用的仪器为Aloka 55压256型,后姐改为Atoka ssD一620型,线阵B型实时成象仪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侵犯S1、S2的高位骶骨肿瘤(HLST,High Level Sacral Tumor)治疗策略。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我科及长海医院骨科收治的35例高位骶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骶骨肿瘤切除与重建手术。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为42.8岁(范围为18-69岁)。女性17例,男性18例。其中骨巨细胞瘤、神经源性肿瘤、脊索瘤占25例。10例采用前后路联合人路,25例采用单纯后路。采用双侧或单侧ISOLA固定L4、L5椎体及髂骨进行功能重建。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死亡,29例患者存活并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3月(20—72月),2例脊索瘤患者复发,3例术后因转移死亡,24例得到良好局部控制(82.8%)。国际保肢学会(ISOLS)评分功能优良率20例(69.0%),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尽管存在着很多潜在的并发症,在高位骶骨肿瘤的治疗中手术切除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ISOLA系统重建腰骶功能简便牢固,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6.
党树伟  李国东  刘明 《中国肿瘤》2017,26(10):802-807
恶性肿瘤已成为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肿瘤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化疗药物的应用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改善患者预后,但肿瘤的多药耐药严重阻碍了其治疗效果.槲皮素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等多种药理学作用.目前,槲皮素逆转肿瘤多药耐药作用已引起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其可通过抑制多种耐药相关蛋白、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热休克蛋白功能、逆转上皮间质转化等作用,从而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本文主要综述槲皮素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分子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前景,以期为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观察p55PIK对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周期及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通过转染质粒或特异性siRNA,在乳腺癌MCF7细胞中过表达或低表达p55PIK,继而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p55PIK的表达,通过BrdU/PI双掺入法测定细胞DNA合成及细胞周期,并用CCK-8(cellcounting kit-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最后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明确p55PIK是否可以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相结合。 结果 p55PIK过表达质粒及siRNA可分别使MCF7细胞中p55PIK成功过表达或低表达,而且过表达p55PIK可加快MCF7细胞的DNA合成,p55PIK组[DNA合成比率为(56.33±1.63)%]与Vector组[DNA合成比率为(26.27±1.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过表达5PIK促进MCF7细胞从G0/G1期进入S期,从而调节其增殖,p55PIK组[OD450nm:(1.46±0.04)]与Vector组[OD450nm:(1.16±0.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表达p55PIK可抑制上述过程。免疫共沉淀证实p55PIK与PCNA之间可以相结合。 结论 p55PIK可促进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周期进程及增殖,而且p55PIK可与PCNA相结合。  相似文献   
28.
患者男,69岁。于1985年9月在家中作颈部伸屈运动及左右转动时,由于动作幅度较大,突然感到颈后部疼痛,活动受限。1周后,患者感双侧臂背部酸痛、胸闷,颈后、双肩及背部有束紧感,双手酸胀麻木,双下肢行走无力,不能走远路,咽部胀痛不适。大便干结,每天3~5次。1个月后曾在外院行颈椎摄片,隐约见 C_4椎体前上部有一直径0.3cm 之稀疏区。因症状不减,逐于1985年11月28日再次摄片,见 C_3轻微向后滑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骶骨巨大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9月~2006年2月经前、后联合入路切除骶骨巨大肿瘤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1~65岁,平均43岁。恶性肿瘤14例,包括脊索瘤8例,骨巨细胞瘤5例,软骨肉瘤1例,根据Ennek ing分期均属ⅠA~ⅠB;良性肿瘤4例,包括神经纤维瘤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结果]18例患者无术中死亡,术中无严重并发症,肿瘤均获安全彻底切除,术中出血1000~5000m l。4例术后5~7 d出现皮缘坏死,经换药后2例愈合,另2例经后期臀大肌瓣推移覆盖后愈合,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3.5年,平均2.6年。至目前仅2例脊索瘤术后2年复发。[结论]骶骨巨大肿瘤的骨破坏往往较广泛,盆腔残留间隙狭小,盆腔脏器多有黏连或侵犯,骶骨肿瘤切除术通常有显露困难、出血多、易致大小便功能或性功能障碍和肿瘤不易彻底切除的特点。经前、后入路切除骶骨巨大肿瘤具有骶前显露充分、利于肿瘤完整分离、便于处理血管、利于保护下腹下神经丛等优点。保留单侧S1、S2、S3或双侧S1、S2单侧S3可保全大部分括约肌功能,同时保存大部分下腹下神经丛,可避免性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0.
 目的 利用 Link-test统计方法整合分析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质谱分析数据寻找骨肉瘤血清蛋白标志物。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检测从骨肉瘤细胞系(MG-63、Saos-2和 U-2 OS)中筛选骨肉瘤候选标志基因;运用蛋白质质谱分析技术分析 27个骨肉瘤患者血清标本及 47个健康人的血清标本, 从中筛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质质谱峰;采用 Link-test统计方法对筛选到的骨肉瘤候选标志基因和蛋白质质谱峰进行相关性分析, 得到交叉验证的骨肉瘤血清蛋白标志物;运用免疫印迹法比较一种候选血清蛋白标志物在骨肉瘤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的含量差异。结果利用基因芯片检测到 653个候选骨肉瘤标志基因, 蛋白质质谱分析筛选到 6个蛋白质质谱峰。经 Link-test统计分析, 共鉴定出 13个候选骨肉瘤血清蛋白标志物, 其中包括细胞色素 C(Cytochrome c1, CYC-1)。在 13个候选蛋白质标志物中, 12个在骨肉瘤中表达上调, 1个表达下调。免疫印迹实验发现 CYC-1在骨肉瘤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 Link-test统计方法整合分析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质谱分析数据是寻找骨肉瘤血清蛋白标志物的有效方法, 共发现 13个候选骨肉瘤血清蛋白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