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背景:对罗汉果的遗传毒性进行研究,可为其安全使用提供实验依据。 目的:观察罗汉果水提液对雄性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和附睾精子畸形率的影响,了解其是否有遗传毒性。 方法:按罗汉果水提液最大使用剂量(3 g/mL)和最大灌胃容量(20 mL/kg)灌胃小鼠,观察罗汉果水提液的急性毒性。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灌胃给予30,15,7.5 g/kg的罗汉果水煎液、蒸馏水,连续5 d;或腹腔注射40 mg/kg环磷酰胺。于灌胃第5天,采用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计算小鼠的骨髓微核率。于首次灌胃后第35天,观察小鼠精子畸形率。 结果与结论:罗汉果水提液对昆明小鼠的经口急性毒性最大耐受剂量大于120 g/kg。罗汉果水提液30,15,7.5 g/kg灌胃后,小鼠的骨髓微核率、精子畸形率与正常小鼠无差异(P > 0.05),均明显低于环磷酰胺诱发的骨髓微核率和精子畸形率(P < 0.05)。说明罗汉果水提液对成年雄性小鼠无明显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艾叶油对成年小鼠及胚胎鼠的遗传毒性。方法:采用一次性小鼠灌胃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胚胎肝转移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艾叶油经小鼠口灌胃给药LD50为4.11ml/kg;艾叶油灌胃剂量2ml/kg时,孕鼠和雄鼠诱发的胚胎肝微核率、骨髓微核率和精子畸形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艾叶油灌胃剂量为1ml/kg时,诱发的胚胎肝微核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骨髓微核率与精子畸形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艾叶油灌胃剂量为0.5ml/kg时,诱发的胚胎肝微核率、骨髓微核率、精子畸形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一定剂量的艾叶挥发油对小鼠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并呈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广东产大叶桉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探讨其对小鼠的遗传毒性。方法: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大叶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用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采用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胚胎肝转移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分离出19个峰,并全部鉴定,广东产大叶桉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1,8-桉油素(84.15%)、γ-松油烯(4.82%)、对伞花烃(3.49%)、α-蒎烯(3.19%)等;桉叶油灌胃剂量400,200,100 mg/kg时,诱发的骨髓微核率、胚胎肝微核率、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实验条件下桉叶油对小鼠无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4.
“产前”是指胎儿出生之前,而“植入前”是指受精卵分裂之卵裂球和囊胚种植入子宫内膜之前。为什么要在出生前早期再早期进行疾病诊断呢?这里有三个重要理由:1.生后很难治,绝大多数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已证明有数千种,一旦出生后,除极少数疾病外,均不能治或很难治。因此必须在出生前或发育前进行早诊断,早预防。2.一个细胞就可能诊断遗传病的本质是遗传物质—基因,发生异常改变,主要表现在DNA和染色体发生突变或畸变,人类大约有5~10万个结构基因,它们都蜷缩在每一个细胞核内,个别的基因在核外线粒体内。只要能得到…  相似文献   
15.
巴豆对小鼠骨髓及胚胎肝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孕妇禁忌中药巴豆水提液对小鼠骨髓细胞及胚胎鼠肝细胞微核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 (MN)实验法与小鼠胚胎肝转移微核实验法。结果 当小鼠用药剂量在 1g/kg、 5g/kg时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10g/kg时诱发骨髓MN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而在孕鼠用药 1g/kg、 5g/kg、 10g/kg各剂量组时均可诱发鼠胎肝细胞微核率增高。各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实验表明巴豆水提液在同等剂量作用下诱发胚胎鼠肝细胞微核率明显高于成年鼠骨髓细胞 ,此药可以通过胎盘屏障 ,对胎鼠具有更为显著的致遗传物质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桑寄生水煎液对小鼠胚胎肢芽生长发育及T-框蛋白2(Tbx2)和骨形成蛋白2(BMP-2)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评价桑寄生的胚胎发育毒性。方法利用超高高效液相色谱仪鉴定药材桑寄生,常规法制成水提液;取E13(embryos on day 13)前肢芽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加入0.5、1和2 mg/ml不同浓度的桑寄生水煎液和双蒸水悬浮培养,72 h后收获肢芽,测量肢芽长度后,阿利新蓝染色用Neubert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以评价肢芽软骨的发育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肢芽中Tbx2和BM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1)经UPLC分析,槲皮苷峰面积比为38.45%,可鉴定所用药材为桑寄生。(2)肢芽长度测量:低、中、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的长度分别为1091.18±94.32、1107.07±80.29、1118.76±97.49和1080±89.54μm,各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Neubert评分:低、中、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总评分分别为223.24±28.32、208.24±28.32、213.30±30.59和201.7±28.94。高剂量组评分最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和中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剂量桑寄生水煎液均上调了Tbx2和BM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其中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和中剂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剂量桑寄生水煎液对小鼠胚胎肢芽的生长发育未体现出胚胎发育毒性,高剂量可诱导Tbx2和BMP-2 mRNA和蛋白表达促进肢芽软骨的发育。  相似文献   
17.
彭树新  李啸红 《医学综述》2009,15(7):987-990
人类白细胞抗原G属于非经典的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有特殊的分子结构和遗传学特性,特异性地表达在绒毛外滋养细胞层,受白细胞介素10、干扰素β等因子的调节。通过抑制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活性,诱导T细胞免疫偏离,提高细胞毒性T细胞的敏感性,诱导胎盘绒毛膜组织表达HLA-E分子,抑制抗原提呈细胞成熟等途径诱导和维持母亲对胎儿的免疫耐受。与不明原因不孕、反复自然流产、妊娠期高血压、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就人类白细胞抗原G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诱导母胎免疫耐受的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背景:对罗汉果的遗传毒性进行研究,可为其安全使用提供实验依据.目的:观察罗汉果水提液对雄性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和附睾精子畸形率的影响,了解其是否有遗传毒性.方法:按罗汉果水提液最大使用剂量(3 g/mL)和最大灌胃容量(20 mL/kg)灌胃小鼠,观察罗汉果水提液的急性毒性.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灌胃给予30,15,7.5 g/kg的罗汉果水煎液、蒸馏水,连续5 d;或腹腔注射40 mg/kg环磷酰胺.于灌胃第5天,采用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计算小鼠的骨髓微核率.于首次灌胃后第35天,观察小鼠精子畸形率.结果与结论:罗汉果水提液对昆明小鼠的经口急性毒性最大耐受剂量大于120 g/kg.罗汉果水提液30,15,7.5 g/kg灌胃后,小鼠的骨髓微核率、精子畸形率与正常小鼠无差异(P > 0.05),均明显低于环磷酰胺诱发的骨髓微核率和精子畸形率(P < 0.05).说明罗汉果水提液对成年雄性小鼠无明显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面颊部穴位分布规律与人体全身的相关性及其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通过临床实践、观察研究和面颊部的解剖研究,结合生物全息论,分析颊针的理论基础与颊针疗法的理论依据。结果面颊部存在着一个涵盖整个人体的全息缩影系统——颊针系统,对疼痛性疾病疗效显著。结论颊针疗法是一种新的微针诊疗体系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面颊部穴位分布规律与人体全身的相关性及其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通过临床实践、观察研究和面颊部的解剖研究,结合生物全息论,分析颊针的理论基础与颊针疗法的理论依据。结果面颊部存在着一个涵盖整个人体的全息缩影系统——颊针系统,对疼痛性疾病疗效显著。结论颊针疗法是一种新的微针诊疗体系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