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研究电化学疗法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186例肝血管瘤病人,男性97例,女性89例。年龄31~55岁。应用我国研制的电化学治疗仪和铂金电极针,探讨合理的操作技术和所需电量(库仑)的多少。开腹直视下布针,治疗电压6-8V,电流120-160mA,电量100~15℃。结果 术后6个月评价治疗效果。经1.5年随访186例肝血管瘤患者中有103例血管瘤完全消失(72.5%);31例部分消失(21.8%),8例无效(5.6%)。结论 电化学治疗肝血管瘤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可视为治疗肝血管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电化学治疗颌面、口腔肿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化学治疗颌面、口腔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我国研制的ZAY—B型电化学治疗仪和特制的铂金电极针治疗161例颌面、口腔肿瘤患者,根据病变部位和肿瘤体积选择麻醉方法。经过套管针将治疗电极直接插入瘤体,保护瘤体周围的正常组织,将电极连接至电化学治疗仪开始治疗。治疗电压6-8V,电流保持在60-100mA,电量按肿瘤直径每1cm给80~100C。结果 161例中CR71例(44.1%),PR56例(34.8%),NC23例(14.3%),PD11例(6.8%),CR+PR为78.9%(127/161)。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5%(149/161)、63.4%(102/161)和36.0%(58/161)。结论 电化学疗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对容貌及器官功能影响小,是治疗颌面、口腔肿瘤的1种全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低温体外循环心室颤动(以下简称室颤)下室壁瘤内修复及左室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完成对14例室壁瘤患者(男12例,女2例)的手术,其中,在体外循环低温室颤下完成室壁瘤毡条外缝合1 例;内毡片+外三明治左室成形术9例,包括附壁血栓取栓3例、二尖瓣成形1例;内荷包环缩+外三明治左室成形术4 例,包括室间隔穿孔修补术1例。结果 全组无1例死亡。体外循环时间43~168 min,平均(97±39)min;呼吸机使用时间8~50 h,平均(21±14)h。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使用率为43%(6/14);远端没搭桥1例;搭桥1根2例,搭桥2根5例,搭桥3根5例,搭桥4根1例。其中,乳内动脉桥3根,桡动脉桥2根,大隐静脉桥25 根。术后1 例因引流物较多而行2 次开胸。结论 低温体外循环室颤下室壁瘤内修复及左室成形手术是安全可靠的,低温室颤的心肌保护效果确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化学疗法治疗儿童肌肉问血管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电化学疗法治疗小儿四肢及躯干肌肉间血管畸形136例,随访111例6个月~6年。其中男55例,女56例,年龄1~14岁,平均8.8岁。根据临床表现、超声波检查或核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应用套管针穿刺入瘤体后换特制铂金电极针并分别连接至电化学治疗仪的阴阳极,通电治疗。通常给予电量100C/cm^2。治疗后6个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疗效评定标准:1级,症状完全缓解;2级,症状改善;3级,症状无变化。其中一次治疗疗效1级67例(60.4%),2级35例(31.5%),3级9例(8.1%)。有效率91.9%。结论电化学疗法是治疗小儿四肢及躯干肌肉间血管畸形的一种全新方法,具有疗效确定、损伤小、恢复快、操作简单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经验。方法1999年8月2日~2001年12月31日,共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80例,男65例,女15例,年龄为43~73岁,平均为65.1岁。其中稳定型心绞痛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7例,血管病变程度均大于70%。IVD(I支血管病变)3例(3.8%),IIVD(II支血管病变)11例(13.8%),IIIVD(III支血管病变)66例(82.5%),合并左主干病变27例(33.8%),血管狭窄程度为50%~90%。心脏射血分数为40.3%~62.6%,平均为47.3%,合并有糖尿病31例(38.6%)、高血压27例(33.8)、多发性脑梗塞2例、肾功能中度损害2例(2.5%)、颈内动脉狭窄大于60%8例(10%)、术前有陈旧性心肌梗死36例(45%)。术中发现主动脉钙化斑块2例(2.5%),术中改成体外循环手术2例(2.5%)。结果用LIMA-左前降支76例,左桡动脉桥5例,其余联合应用大隐静脉搭桥,应用单支桥或序贯式搭桥或Y型桥的方法I支血管病变搭桥4根,II支血管病变搭桥25根,III支血管病变搭桥205根,全组人均搭桥2.9根(1~5根)。围术期心梗1例,死亡1例,脑卒中发生1例。出院时患者均无心绞痛主诉。结论OPCABG避免了CPB的并发症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特别是对体外循环高危病人更有益。病人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但因手术难度较大,需对病人有一定选择,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血管瘤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什么时候最适合治疗?选择什么方法治疗?预期结果如何?目前,部分医生对这些问题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7.
电化学治疗腹壁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化学治疗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切口内异症患者分为两组:①治疗组:电化学治疗10例,其中腹壁切口内异症9例,会阴切口内异症1例;②对照组:手术切除10例,均为腹壁切口内异位症。术后随访5~12个月。③将1例手术切除后标本行实验性电化学治疗。结果:①全部病例术后月经期疼痛基本消失,5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例和3例症状复发;电化疗组10例术后病灶平均缩小(80.16±20.88)%;手术组病灶去除,但新增切口疤痕50~70 mm,平均47 mm,局部皮下缺损性凹陷持续存在;比较两组年龄、术前病灶体积,手术时间、手术前后VA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术后住院天数治疗组比对照组少(P=0.000 0),住院费用治疗组比对照组低(P=0.002 6)。②离体标本电化学实验治疗显示:电化学治疗后子宫内膜细胞和组织结构完全受损,变成组织碎片,完全失去原有结构和形态。结论:电化学治疗切口内异症是一种疗效确切,操作简单的新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外形美观、治疗费用低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减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脑缺血并发症的发生,评价其危险因素。方法:术前对连续施行CABG的65例患者常规行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血流图象(CDFI)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观察颈动脉和颅内动脉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包括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的发生、血管狭窄率等)。结果:CDFI检测异常57例(87.7%);颈内动脉狭窄>50%13例,其中单侧狭窄50%-69%6例,双侧狭窄50%-69%2例,双侧狭窄70%-99%1例,一侧颈内动脉闭塞、一侧狭窄>50%4例。TCD发现颅内动脉单支狭窄8例,多支狭窄25例。术后死亡2例(3.1%),围术期心肌梗死2例。冠状动脉3支病变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和多发性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2支病变患者(χ^2=4.37,8.56;P=0.034,0.013).结论:术前行CDFI和TCD检查对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硬化病变是一种可行的无创筛选方法,对减少CABG患者脑缺血并发症,提高冠心病的外科治疗水平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1977年4月~1997年9月我们共诊治心脏创伤23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共23例,男19例,女4例。年龄17~64岁,平均30岁。开放伤17例,闭合伤5例,医源性损伤1例。受伤后15~240分钟就诊。就诊时11例血压为零;18例贝克三...  相似文献   
20.
我们于 2 0 0 0年 1月下旬至 2 0 0 0年 12月同期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CABG)手术和颈内动脉内膜剥脱 (CEA)手术 3例 ,现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3例病人中男 2例 ,年龄分别为 73、80岁 ;女1例 ,6 3岁。 2例因脑缺血症状、1例因不稳定心绞痛入院。颈动脉造影证实 ,2例男病人左颈内动脉狭窄分别为 4 0 %和2 0 % ,右颈内动脉狭窄分别为 90 %和 96 % ;女病人右颈动脉85 %狭窄 ,左颈内动脉长段串珠状狭窄 ,最狭窄处达 95 %。冠状动脉造影发现 2例为 3支血管病变 ,1例为 2支血管病变 ,狭窄均大于 70 %。追问病史 2例有劳累后心绞痛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