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基础医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3篇 |
内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32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眼科学 | 1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 制备抗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膜外段的单克隆抗体。方法 原核表达含有PSMA膜外段多肽的融合蛋白,免疫雌性Balb/c小鼠后取效价较高的小鼠行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免疫细胞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法筛选、鉴定分泌特异性抗:PSMA膜外段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结果 经过ELISA初筛得到55个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其中8株经免疫组化证实为可用于前列腺癌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的免疫组化染色。结论 获得了8株可持续分泌抗PSMA膜外段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产生的单抗以后可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并为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
23.
Parsons等[1]于1979年发现了一种与DNA有较强的亲和力,并与恶性肿瘤有关的蛋白质,将其命名为malignantdisease—associatedDNA—bindingprotein。(MAD2),后来,Parsons等[2]离了MAD2,并证实其为在体内经过蛋白酶水解作用而产生的纤维联接蛋白(FN)的降解片段,此片段接近氨基端,同时含有明胶结合区(gelatin—bindingdomain)和DNA结合区(DNA—bindingdomain)。已知细胞恶变后降解FN的能力增强。曾有… 相似文献
24.
25.
人TEM7膜外段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不同来源肿瘤组织中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制备的抗人肿瘤血管内皮标志物 7(TEM7)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检测TEM7蛋白在不同来源的肿瘤组织中的定位 ,为以TEM7为靶标的肿瘤血管导向治疗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方法 利用PCR的方法 ,将TEM7膜外段重组到原核表达载体pET 32b中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蛋白经离子吸附层析纯化后免疫雌性BALB/c小鼠 ,传统的杂交瘤融合技术制备鼠抗人TEM7膜外段单克隆抗体。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Westernblot筛选及鉴定分泌特异性抗人TEM7膜外段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最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的方法 ,分别对不同来源的70例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进行了TEM7蛋白定位的研究。结果 制备了抗人TEM7单克隆抗体 ,经过Westernblot鉴定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对肿瘤及癌旁正常组织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的结果可见TEM7蛋白定位于 :大肠癌、胃癌、乳腺癌、肺癌、肝细胞癌、肾细胞癌和前列腺癌的血管内皮细胞 ;大肠癌、胃癌、乳腺癌、肺癌和肝细胞癌的肿瘤细胞 ;大肠癌、胃癌和乳腺癌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胃癌的胃壁平滑肌细胞 ;肝细胞癌的胆管上皮细胞。结论 成功制备了特异性抗人TEM7膜外段的单克隆抗体 ;TEM7在肿瘤组织中并非特异性地表达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还可见于肿瘤组织的癌细胞、血管平滑 相似文献
26.
近二十年来 ,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 ,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构建目的基因表达质粒转化细菌或转染细胞 ,合成重组蛋白质技术日臻成熟[1] 。在抗体制备方面 ,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分离、纯化抗原 ,免疫动物制备相应抗体。而要得到一定量纯度较高的抗原往往困难较大且过程烦琐 ,特别是一些表达量较低的抗原 ,尤为困难。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利用基因工程合成蛋白质成为可能 ,为制备高质量抗原开辟了新的领域。现介绍利用一种新的在哺乳动物细胞中高效表达的载体pcDNA 3.1/Myc His,合成重组大鼠可溶性IL 4受体 (… 相似文献
27.
鼻腔鼻窦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CD56表达与EBV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nas,NHL)CD56表达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5例鼻腔鼻窦NHL CD56、CD45RO、CD3ε、CD20、CD79、Tim-1和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1,LMP1);联合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LMP1基因.结果LMP1蛋白阳性率为29/55(53%),PCR LMP1基因阳性率为33/55(60%),CD56阳性率为28/55(51%),EBV在CD56阳性与CD56阴性鼻腔鼻窦淋巴瘤中的感染率分别是25/28(89.3%)和13/27(48.1%),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提示EBV和CD56分子的相互作用在CD56+鼻腔鼻窦原发性NHL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8.
本文对近5年来有关乙型肝炎病毒(HBV)X蛋白与肝细胞癌关系的主要文献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X蛋白对信号转导通路及凋亡的影响,X基因的变异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介绍了近几年来研究的新方向,如X蛋白对核转运的影响和对线粒体的直接作用等。 相似文献
29.
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穿刺标本中组织病理学指标和患者预后的回顾性研究,明确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及和预后的联系。方法对216例肝穿刺活检病例进行预后随访,时间为2~18年。根据随访结果,首先按有无肝细胞癌的发生将患者分为两组:癌变组和非癌变组;非癌变组患者又按有无肝硬化的发生分为硬化组和非硬化组。肝脏病理损伤程度用Scheuer评分来表示;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肝组织HBsAg、HBcAg、HBeAg和HBx蛋白的表达;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肝组织内HBV DNA的含量。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肝组织内HBeAg的表达与慢性肝炎G分级显著正相关(r=0.253,P=0.001);HBx蛋白的表达与G分级(r=0.190,P=0.008)和S分期(r=0.231,P=0.002)均显著正相关。部分指标预后组间也存在一定差异:G分级(分别为2.84±0.93和2.14±1.13,P=0.000)和S分期(分别为2.83±1.26和1.86±1.39,P=0.000)硬化组显著高于非硬化组;同样肝组织内HBeAg(分别为0.32±0.45和0.18±0.43,P=0.005)和HBx蛋白(分别为1.16±1.22和0.63±0.95,P=0.024)的表达硬化组也明显比非硬化组高。方差分析显示HBeAg和HBx蛋白的表达具有交互作用,同一病例中两者同时表达大大增加肝硬化的发生率(达38.46%)。多元参数的最优尺度回归则显示Scheuer评分是最重要的判断预后的指标。结论肝组织内HBeAg和HBx蛋白的表达可反映病变的严重程度,并显著增加患者肝硬化的发生率;Scheuer评分是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的指标,其分值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在喉鳞状细胞癌中和病理分级、临床参数的关系以及和c-myc的相关性。方法用原位杂交法检测40例喉鳞状细胞癌中hTERT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myc蛋白。结果喉正常组织、不典型增生、鳞癌组织中hTERT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0%(0/10)、10%(1/10)、80%(32/40),喉鳞癌中hTERT mRN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和不典型增生(P〈0.05),hTERT mRNA水平与c—myc的表达呈显著相关(r=0.5422,P〈0.01)。喉鳞癌中hTERT mRNA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不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不相关(P〉0.05)。结论喉鳞癌中hTERT mRN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不典型增生,有助于喉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c-myc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喉鳞癌端粒酶活性升高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