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应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建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术后生存期预测模型并评估该模型判断ESCC生存期的效能。方法 随访168例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ESCC患者,分析ESCC临床病理特征和14-3-3σ、热休克蛋白gp96、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grationinhibitory factor, MIF)等3个蛋白的表达规律与ESCC生存期的相关性;应用Matlab软件进行SVM运算,对训练组128例ESCC患者建立最优预后分类模型ESCC-SVM,并用测试组40例患者验证分类效率,ROC曲线分析ESCC-SVM及其他预后相关因子对高低死亡风险ESCC的识别能力。结果 ESCC-SVM由性别、T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TNM分期、14-3-3σ和gp96等7个最优属性组成,该模型区分训练组和测试组ESCC五年整体生存率的最大AUC分别为0.96、0.86、准确率分别为97.7%、90.0%,明显优于目前临床应用的TNM分期(准确率分别为62.5%、67.5%)及其他各临床病理属性。Cox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年龄、T分期、gp96和ESCC-SVM是影响ESCC术后生存期的独立因素。ESCC-SVM与性别、T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14-3-3σ均显著相关。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ESCC-SVM为预后评估、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目的 纯化处理处方剂量较大的芪桂消癥颗粒.方法 用乙醇沉淀法和壳聚糖对芪桂消癥颗粒进行了纯化效果的比较.考察指标为总固体物、黄芪总皂苷和多糖的含量.结果 两种纯化工艺效果相近,均使制剂总固体物的含量明显减少,但乙醇沉淀法使多糖含量显著降低,壳聚糖则对黄芪总皂苷和多糖的含量影响较小.结论 采用壳聚糖除杂质效果较好,制剂工艺稳定.  相似文献   
23.
24.
朱晗懿  黄正蔚 《口腔医学》2021,41(9):769-775
牙列缺损是患者常见的口腔问题。自体牙移植是一种将供体牙移植到缺牙区的治疗方式,除了恢复咀嚼功能外,对儿童患者还能促进其牙槽骨的生长。本文就自体牙移植的适应证与非适应证、成功率及与牙种植术的比较、临床治疗程序作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25.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的变化。方法应用SELDI-TOF/MS技术和IMAC 30蛋白质芯片采集50例肝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肝癌患者的血清蛋白质质谱,Biomarker Wizard软件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质峰,应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建立TACE治疗前后分类模型,ROC评价各差异蛋白质峰和SVM分类模型的分类效率。结果在0~20 000m/z质荷比范围内,共采集到199个蛋白质峰,Biomarker Wizard软件鉴定出13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峰(P<0.05),包括TACE治疗24 h后7个高表达蛋白质峰和6个低表达蛋白质峰。2 883、11 535和11 687等3个蛋白质峰区分TACE治疗前后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76%、62%和80%、60%、62%,AUC为0.8;SVM分类模型区分TACE治疗前后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应用SELDI-TOF/MS技术可分析TACE治疗后血清差异表达蛋白质谱,SVM分类模型能有效区分TACE治疗前后HCC。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肥胖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8月至2020年9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8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肥胖组(BMI≥28 kg/m 2,11例)和非肥胖组(BMI<28 kg/m 2,7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造血干细胞植入、移植后并发症、生存及复发等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 结果:8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80 d(8~1 218 d),1年总生存(OS)率77.9%,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73.8%。非肥胖组与肥胖组1年OS率分别为82.6%和46.2%( χ2=15.54, P<0.01),1年PFS率分别为82.1%和36.4%( χ2=15.56, P<0.01),非复发死亡(NRM)率分别为7.1%和32.7%( χ2=6.463, P=0.01),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1.5%和42.9%( χ2=8.146, P=0.004)。非肥胖组和肥胖组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血小板植入时间、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出血性膀胱炎、巨细胞病毒感染及EB病毒感染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OS的独立不良影响因素( HR=3.814,95% CI 1.343~10.827, P=0.012)。 结论:肥胖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生存的重要不良影响因素,改善这部分患者的疗效及生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标准剂量IA方案治疗≥55岁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32例≥55岁初诊AML患者应用标准剂量IA方案诱导治疗后的缓解情况、生存情况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32例患者经IA方案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CR)率为71.9%(23/32),部分缓解(PR)率为9.4%(3/32),总有效(OR)率为81.3%(26/32).按细胞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指标分组:预后良好组7例,CR 6例,PR 1例,OR率100.0%(7/7);预后中等组19例,CR 14例,PR 2例,OR率84.2%(16/19);预后不良组6例,CR 3例,PR 0例,OR率50.0%(3/6);三组CR率和OR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5.571,P=0.067;χ2=2.114,P=0.359).预后良好、中等和不良组的中位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28.07个月(6.57~46.33个月)、16.93个月(0.40~87.57个月)和3.03个月(2.00~6.0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630,P=0.008);2年OS率分别为83.33%、46.80%和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2.206,P<0.001).化疗后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感染,未发生严重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结论 ≥55岁初诊AML患者可选择标准剂量IA方案作为诱导方案.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中等组患者诱导治疗后OR率、CR率高,OS时间长,而预后不良组患者未能从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28.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ortizing mediastinitis,DNM)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重症并发症,最常见的病因为牙源性感染和咽部感染,当感染沿着颈部间隙扩散至纵隔时,临床表现为颌面部肿胀,颈胸部发红、肿胀,呼吸困难等。DNM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目前,DNM的治疗尚无标准化的通用指南,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多为外科手术清创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DNM诊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9.
目的 通过观察首次及二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二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6例,年龄≥65岁,ASA分级Ⅰ、Ⅱ级,按手术次数分为一次手术组和二次手术组,每组48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于术前及术后1、3、5、7d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术后MMSE评分较术前降低大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差为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根据是否发生POCD分为POCD组和NPOCD组.于麻醉诱导前、术后24h抽取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测定IL-1、IL-6和IL-10的浓度. 结果 二次手术组患者术后3、5 d POCD的发生率(56.3%、10.4%)显著高于一次手术组(25.0%、2.1%)(P<0.05).与NPOCD组比较,POCD组术后IL-6的水平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IL-10的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一次手术组和二次手术组POCD患者术后24 h IL-6的水平明显增加(P<0.05)、IL-10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一次手术组POCD患者比较,二次手术组POCD患者术后24 h IL-6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IL-10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 结论 二次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早期POCD发生率增加,可能与血液中IL-6浓度升高及IL-10浓度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补肾温阳化瘀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作用,探讨其调控蛋白激酶C(PKC)信号通路的机制。方法:将50只SPF级8~10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每组10只。采用自体移植法复制EMs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补肾温阳化瘀方低、高剂量及孕三烯酮灌胃,假手术和模型组灌胃蒸馏水,连续21 d。HE染色观察在位内膜及异位灶的病理形态改变;Western blot测定在位内膜及异位灶磷酸化蛋白激酶C的α亚型(p-PKCα)、蛋白激酶C的α亚型(PKC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在位内膜和异位灶p-PKCα蛋白水平升高;给予补肾温阳化瘀方治疗后,p-PKCα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PKCα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补肾温阳化瘀方通过抑制PKC信号通路来治疗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