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5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54篇 |
临床医学 | 35篇 |
内科学 | 4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3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48篇 |
综合类 | 36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9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20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52.
背景:类固醇具有强大的抗炎、止吐及镇痛作用而被广泛用于围术期镇痛,有研究表明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周围注射含类固醇的鸡尾酒镇痛疗法可缓解术后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减少相关并发症,但也有研究认为类固醇可增加术后感染、髌腱断裂等风险。因此膝关节周围注射含类固醇鸡尾酒疗法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中的安全性和疗效尚存在争议。目的:通过荟萃分析系统评价膝关节置换后运用含类固醇鸡尾酒疗法镇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EMBASE数据库2019年4月前的文献,收集所有膝关节置换后局部运用类固醇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由2名研究者分别单独使用Cochrane 5.0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文献方法学偏倚进行评价,提取文献数据并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0篇随机对照试验,820例患者;②Meta分析显示:类固醇组术后第1天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MD=-1.52,95%CI(-2.94,-0.10),P=0.04],术后第1,2,3,4,5天的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MD=11.57,95%CI(9.85,13.30),P<0.000 01;MD=9.03,95%CI(6.67,11.38),P<0.000 01:MD=5.73,95%CI(0.85,10.60),P=0.02:MD=5.53,95%CI(0.68.10.38),P=0.03;MD=5.90.95%CI(0.87.10.93),P=0.02],吗啡使用量少于对照组[MD=-7.94,95%CI(-14.35,-1.53),P=0.02],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MD=-0.98,95%CI(-1.25,-0.71),P<0.000 01],直腿抬高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MD=0.65,95%CI(-0.86,0.44),P<0.000 01],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WMD=-4.82,95%CI(7.41,2.23),P=0.000 3];两组膝关节K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③结果表明,膝关节置换后关节周围运用含类固醇的鸡尾酒疗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3.
背景:目前关节镜下修复治疗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应用较多的主要有RapidLoc与FasTFix半月板缝合系统。
目的:比较RapidLoc与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修复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7-01/2008-04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医院运动医学科完成。
对象:选择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患者40例,年龄19~36岁,男29例,女21例,随机分2组,每组20例。
方法:在膝关节镜下分别采用RapidLoc与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修复损伤的内侧半月板后角,修复后采用个体化康复计划。
主要观察指标:① RapidLoc组与FastFix组修复效果,判断标准包括:关节疼痛交锁、肿胀、关节间隙压痛、McMurray试验。②两组临床愈合率。③并发症。
结果:各组病例全部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最短6个月,最长14个月。根据临床标准3例失败(RapidLoc2例,FastFix1例)。临床愈合率RapidLoc为90%;FasTFix为9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病例均未出现修复中血管、神经、肌腱损伤,修复后FastFix组1例感染。
结论:RapidLoc与FasTFix系统虽然固定方式与初始张力不同,但只要修复过程中仔细、修复后康复个性化,半月板修复后均可获得较高的临床愈合率。 相似文献
54.
背景: 采用动态无损伤加载系统对去势大鼠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研究的文献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力学加载对去势大鼠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骨形态计量学指标,于2007-04/08在吉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完成。
材料:9月龄雌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去势对照组、去势加载1 N组、去势加载2 N组、去势加载4 N组,每组7只。
方法:将去势对照组和去势加载组大鼠双侧背部卵巢切除,假手术组背部切口除去少量脂肪后,闭合伤口。大鼠去势1周后,去势加载组采用自行研制的动态无损加载系统对大鼠胫骨两端开始加载,加载载荷分为1,2,4 N,15 min/d,加载4周。
主要观察指标:胫骨近端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的变化。
结果:去势加载组骨小梁面积、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均高于去势对照组(P < 0.05,P < 0.01),去势加载4 N组和去势加载2 N组大鼠骨小梁面积、骨小梁厚度高于去势对照组(P < 0.001);去势加载4 N组骨小梁分离度较去势对照组下降 (P < 0.05),随着加载载荷的增加,骨小梁面积、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有增加并接近假手术组的趋势,骨小梁分离度有下降趋势。假手术组单荧光标记表面、双荧光标记表面均低于去势对照组。随着加载载荷的增加,单荧光标记表面、双荧光标记表面、双标间距、骨矿化沉积率均有增加趋势;去势加载2 N组和去势加载4 N组骨矿化沉积率均明显高于去势对照组(P < 0.05)。
结论:在1~4 N范围内,随着加载载荷的增加,去势大鼠各个骨形态计量学参数都有优化的趋势,骨组织微观结构有较大的改善,骨量丢失减少,骨质疏松进程减慢。 相似文献
55.
朱伟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30)
骨力学是生物力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利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骨骼的力学问题及临床应用.是近几十年发展较快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进行硬组织植入物研究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6.
慢性关节炎和正常大鼠软骨及滑膜基因表达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原发性骨关节炎被确认为是一种多基因疾病。采用cDNA微阵列技术,从基因表达水平在同一载体上同时进行多基因检测,从而考察骨关节炎的滑膜与软骨基因表达类型,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骨关节炎相关发病机制及为基因治疗提供依据。
目的:通过比较骨性关节炎和正常关节的软骨与滑膜的基因谱变化,筛选出骨性关节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探讨其在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及骨性关节炎的基因多态性。
方法: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提取模型组和对照组的膝关节软骨与滑膜细胞,提取总RNA。用含588个基因的cDNA芯片进行微阵列基因检测,数据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和聚类分析。
结果与结论:骨性关节炎大鼠及正常大鼠软骨及滑膜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骨关节炎大鼠软骨与滑膜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共有82个,其中上调的基因有27个,下调的基因有55个。基因芯片技术能有效地筛选出骨关节炎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可发现新的相关基因。骨关节炎的发病涉及多种基因的表达异常,筛选到的差异表达基因将为进一步研究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和致病相关基因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
背景:膝关节内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多采用关节镜下单束单隧道重建及双束双隧道重建,目前单隧道双束重建也已应用于临床,但具体疗效尚不明确。
目的:比较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方法:在2007-03/2009-06选择21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单隧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同期18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两组患者均采用异体胫前肌进行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分级及Lysholm评分等评估两组患者重建疗效。
结果与结论:单隧道双束组随访12~25个月,平均(18.0±3.3)个月;单隧道单束组随访13~27个月,平均(19.8±3.6)个月。末次随访时单隧道双束组与单束组Lysholm评分平均分别为(87.0±2.2)分、(87.5±2.3)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隧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也是一种可靠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58.
本研究证明:自兔血浆分离得到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具有促进家兔主动脉平滑从细胞(SMC)的体外增殖作用,LDL与融合的家兔主动脉内皮细胞(EC)作用后的条件培养液则无促SMC增殖作用;稀疏生长EC条件培养液能提高SMC的LDL受体活性,促进胞内胆固醇积聚;LDL与融合EC作用后的条件培养液能抑制SMC LDL受体活性,抑制胞内胆固醇积聚;并使与天然LDL竞争结合LDL受体的能力明显下降。上述结果提示:不同生长状态的EC对SMC增殖及脂质代谢起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9.
OA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多因素疾病, 其病理改变以关节软骨损害为主, 最终发生关节软骨退变、纤维化、断裂、溃疡及整个关节面的损害。然而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难以避免其发展至末期行关节置换, 因此亟需在其早期控制甚至逆转病情的治疗方案而非仅传统的姑息疗法。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是抗衰老基因Sirtuins家族中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成员, 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延缓衰老、抵抗应激反应、参与新陈代谢等重要作用, 成为近年来热门的药物设计靶标之一。本文综述SIRT1在骨关节炎中维持软骨稳态的研究进展, 以期提升对SIRT1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的认识, 更好地指导日后开辟治疗骨关节炎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人体髋臼盂唇的形态解剖和组织学特点。 方法 解剖12例经福尔马林固定及8例新鲜冰冻成人髋关节标本,测量:(1)髋臼盂唇的宽度和厚度;(2)盂唇增加髋臼窝表面积;(3)髋臼盂唇增加髋臼窝的深度;(4)髋臼盂唇所增加髋臼窝的容积等指标, 并对髋臼盂唇进行HE、甲苯胺蓝、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点。 结果 髋臼盂唇为具有类软骨特性纤维环,最大宽度在时钟2:00位,为(7.37±2.72) mm,最大厚度在9:00位,为(6.25±1.60) mm;髋臼盂唇增加髋臼窝的深度为(5.30±0.83) mm,增加髋臼窝表面积为(4.98±0.94) cm2,增加髋臼窝的容积为(7.69±2.03) ml。髋臼盂唇的截面为三角形,关节囊侧为疏松结缔组织,富含血管,基底侧附着于骨性髋臼上,关节面侧与髋臼软骨通过盂唇-软骨复合体过渡区相连。 结论 髋臼盂唇为覆盖在骨性髋臼缘上的纤维组织环,具有一定的类软骨特性,主要起到稳定髋关节的作用。髋臼盂唇的血供主要来自关节囊,关节面侧通过盂唇-软骨复合体过渡区与关节软骨相连续,是髋臼盂唇损伤的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