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面积(直径≥3 cm)膀胱肿瘤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bladder tumors,TURBT)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统计2008年1月到2014年9月在本科就诊的107例大面积膀胱癌患者,其中男性75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67.8岁(22~90岁),行TURBT及膀胱灌注化疗,定期门诊复诊随访。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复发将上述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吸烟史、肿瘤数量(单发或多发)、肿瘤形态(是否有蒂)、肿瘤分期和分级及是否维持膀胱灌注化疗等指标的差异,并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探索大面积膀胱肿瘤TURBT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随访。其中75例出现膀胱癌复发,32例未复发。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成、BMI、吸烟史、肿瘤分期和分级及是否膀胱灌注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复发组中多发、宽基底肿瘤的患者数量比例显著高于未复发组(50.7%和25.0%, 93.3% 和25.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多发(95%CI:1.32~9.39,P=0.012)、宽基底(95%CI:1.50~19.84,P=0.010)是大面积膀胱肿瘤TURBT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与单发和有蒂肿瘤相比,多发、宽基底的大面积膀胱肿瘤TURBT术后膀胱复发的风险更高。因此,对于临床上具备上述特征的患者,有必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膀胱癌术前准确的病理分级和T分期对于膀胱癌治疗策略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至关重要,但即使是术后病理诊断在不同病理学专家之间仍存在病理分级和T分期不符现象。磁共振成像(MRI)具有无辐射损伤、软组织分辨率高的特点,同时可以使用解剖成像与功能成像相结合的模式,逐步成为膀胱癌病理分级和T分期诊断最重要的影像学方法。随着多参数MRI技术的应用和分子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该成像技术在术前准确预测膀胱癌病理分级,评估膀胱癌T分期及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膀胱癌的精准治疗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本文将重点就国内外近年来将MRI新技术用于膀胱癌病理分级和T分期诊断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国人膝关节腓侧副韧带进行解剖观察,以积累国人体质资料和为临床腓侧副韧带修复与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61侧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与测量腓侧副韧带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结果 腓侧副韧带恒定出现,长(61.41±6.21)mm,中点宽(4.14±0.74)mm,厚(1.96±0.37)mm.腓侧副韧带与腘...  相似文献   
14.
腓肠豆骨的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国人腓肠豆骨进行解剖观察,为临床腓肠豆骨相关疾病诊治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对61侧成年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腓肠豆骨的出现率、形态及其与周围相关结构的关系.结果:外侧腓肠豆骨的出现率为86.89%,且以骨性多见(55.74%),而内侧出现较少(9.84%),且均为软骨性.腓肠豆骨与腓总神经毗邻,20.8%的腓总神经从其表面通过.腓肠豆骨的存在与腓肠豆韧带的出现并不相关,不能作为判断腓肠豆韧带是否存在的标志.结论:国人腓肠豆骨以外侧多见,与腓总神经关系密切,临床医生需要对此结构有一定的认识,以利腓肠豆骨相关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5.
膀胱癌是泌尿系常见恶性肿瘤.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NMIBC)即为具备下述条件之一的 NMIBC:高级别肿瘤、T1 期、伴随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CIS),或同时满足多发、复发、直径>3 cm的低级别NMIBC.高危NMIB...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精准医疗背景下,需要研究不同抗肿瘤药物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将最敏感的药物作用于患者,从而实现肿瘤的个体化治疗。而药物敏感性的研究依赖于高度还原患者肿瘤特征的肿瘤模型。目前,常见的肿瘤模型包括致癌物动物模型、移植物动物模型、肿瘤细胞株培养、3D培养模型、类器官、转基因动物模型、微流体器官芯片模型,这些药敏性预测模型已经越来越多地用于肿瘤研究与治疗,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膀胱癌领域这些模型应用仍较少,因此亟需将这些模型引入膀胱癌的诊治中。本综述将介绍多种药敏性预测模型基本特点,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中膀胱切除前后进行标准盆腔淋巴结清扫术(PLND)两种手术方案的相关临床指标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长海医院接受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加标准淋巴结清扫的63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4例,女性9例;年龄41~85岁,平均(66±9)岁。由2位不同的主刀医生分别实施先清扫淋巴结组(A组)和后清扫淋巴结组(B组)。统计术中及术后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和卡方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的年龄、体质指数和肿瘤分期等术前基线指标无统计学差异。A、B组清扫淋巴结总数分别为11.3±5.8和13.6±5.1(P>0.05),阳性淋巴结检出率分别为15.6%(5/32)和22.6%(7/31,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4%(3/32)和3.2%(1/31,P>0.05);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前后血红蛋白、白蛋白以及肌酐变化值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术在膀胱切除前后行标准PLND在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临床指标变化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手术方式在熟练掌握手术技巧后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膝关节后内侧角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关节后内侧角包括静力稳定性结构和动力稳定性结构。静力性稳定结构包括内侧副韧带、后斜韧带、后内侧关节囊;动力稳定性结构包括鹅足三肌(缝匠肌、股薄肌和半腱肌)、腓肠肌内侧头和半膜肌。膝关节后内侧结构是控制膝关节外翻及胫骨外旋的重要结构,一旦遭到强大暴力作用后,内侧副韧带、后斜韧带、关节囊等破裂,将影响膝后内侧角的稳定性。因此,手术时机和手术入路的选择在修复膝关节损伤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卡介苗(BCG)膀胱灌注治疗的疗效、预后因素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47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URBT)术后接受BCG膀胱灌注的中、高危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累积复发率、累积进展率、1年无复发生存率、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及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评估BCG膀胱灌注治疗的疗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究BCG膀胱灌注治疗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5.0版评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47例患者中男128例(87.1%)、女19例(12.9%),中位随访时间为25(4~85)个月,年龄为39~98(66.5±10.6)岁.1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1.9%(104/127),累积复发率为21.8%(32/147),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为49.49个月;累积进展率为9.5%(14/147),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为56.8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膀胱癌复发史和病理分期与BCG膀胱灌注治疗后肿瘤复发相关(P=0.004、0.06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膀胱癌复发史(HR=2.081,95%CI 1.048~4.130,P=0.036)是BCG膀胱灌注治疗后肿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86.6%(110/127)的患者在BCG膀胱灌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1级不良反应38例(29.9%),2级不良反应69例(54.3%),3级不良反应3例(2.4%),无4、5级不良反应患者.9.5%(14/147)的患者因不耐受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结论 中、高危NMIBC患者TURBT术后BCG膀胱灌注治疗效果显著,膀胱癌复发史是患者BCG膀胱灌注治疗后肿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患者在BCG膀胱灌注治疗过程中会发生一定不良反应,但大部分可耐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