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3篇
临床医学   8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对象与方法 2005年3月~2006年2月我科手术治疗5例(6个)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2~59岁,平均37岁。病程7~32d,平均21d。均以突发头痛、呕吐发病,伴意识障碍2例。Hunt-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2例。CT示均为第四脑室出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例。经DSA、CTA、MRA证实PICA起始部动脉瘤1例,远端动脉瘤4例(5个);其中囊状动脉瘤5个,梭形动脉瘤1个.  相似文献   
32.
自从Yasargil完成了第一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起,脑血管重建术取得了飞速发展。颅内外(extracranial-intracranial,EC-IC)血管搭桥术在复杂动脉瘤、颅底肿瘤及烟雾病中的治疗作用已得到肯定;在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治疗作用正在重新评估。本文就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在颅底肿瘤、动脉瘤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3.
<正>经眶颅脑损伤是颅脑损伤中特殊类型,常发生于儿童,急性起病,一般能够及时就医,而损伤后无明显症状,以慢性炎性肉芽肿起病较少见。现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经眶颅脑损伤后形成炎症肉芽肿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儿,男,4岁,2012年6月3日左眼被树枝刺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4.
正脑转移癌好发于额叶和颞叶,垂体转移十分罕见,垂体转移癌发病率仅占颅内转移恶性肿瘤的1.0%~3.6%~([1])。临床表现与鞍区其余肿瘤类似,影像学表现多变且无典型特征,因此极易误诊。而来源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垂体转移更加罕见,He等~([2])对425例垂体转  相似文献   
35.
HLA—G是一种非经典人类白细胞抗原。近年研究认为HLA—G作为免疫耐受分子,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现综述HLA—G的基因结构特点、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和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幕上蛛网膜囊肿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颅内幕上蛛网膜囊肿采用脑室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采用囊肿-脑池造瘘术或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所有患者症状好转,囊腔影像有不同程度缩小,1例患者2个月后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经钻孔引流后痊愈。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内幕上蛛网膜囊肿,手术微创,安全,并发症少,恢复快,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37.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4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治疗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全切40例,次全切除6例,术后随访3~12个月,41例患者症状消失,无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通过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手术安全,可避免过度牵拉神经血管结构及扩大骨窗来切除突入邻近结构的肿瘤,是治疗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8.
液体活检是一项新兴技术即利用相关手段从血液、脑脊液中获取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EV)等。与传统检查相比有其独特性。本文就液体活检技术在神经系统肿瘤诊断、治疗、预后方面等的价值、局限性、未来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9.
侵入海绵窦的岩斜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侵入海绵窦的岩斜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手术技巧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9年3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资料完整的15例侵入海绵窦的岩斜脑膜瘤病例,总结其临床特点.本组均采用经乙状窦前入路,手术策略为全切除岩斜区肿瘤,对侵入海绵窦内的肿瘤行次全切除,术后辅以γ刀治疗.分析手术后颅神经功能和病人生存状况.结果头痛头晕、外展麻痹和面部麻木为本病的主要症状.手术近全切除肿瘤13例,切除≥90%2例.12例残余肿瘤术后行γ刀治疗.无手术死亡,术后无新增颅神经损害6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6例,面部麻木7例,外展功能障碍4例,面瘫7例.随访6~59个月(平均38.6个月),12例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2例生活自理,1例生活需他人照顾.13例无肿瘤复发,2例残余肿瘤增大者中1例经γ刀治疗肿瘤生长得到控制.眼球运动和上睑下垂均完全恢复,面瘫基本恢复,面部麻木5例部分缓解,外展功能障碍无明显改善.结论对侵人海绵窦的岩斜脑膜瘤应采用合理的手术策略,尽可能减少手术引起的神经损害,有利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 T 淋巴细胞免疫细胞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该院收治的80例颅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胶质瘤57例,其他肿瘤23例;胶质瘤按照 WHO 分级标准分为低级别组19例和高级别组38例,另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对照组、其他颅脑肿瘤组和胶质瘤组术前1 d 、术后1周静脉血,检测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分析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对照组外周血 CD3+、CD4+、CD4+/CD8+显著高于其他颅脑肿瘤组和胶质瘤组,CD8+显著低于其他颅脑肿瘤组和胶质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颅内肿瘤组比较,胶质瘤组外周血 CD3+、CD4+、CD4+/CD8+显著降低,CD8+显著升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前、后低级别组 CD3+、CD4+/CD8+均显著高于高级别组,CD8+显著低于高级别组(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 CD3+、CD4+/CD8+升高,CD8+显著降低(P<0.05)。低级别组中位生存期31个月,高级别组中位生存期13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1组中位生存期为34个月,CD4+/CD8+<1组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胶质瘤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免疫抑制作用越明显;T 淋巴亚群水平检测可以作为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