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0 毫秒
21.
产后大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以往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多行盆腔动脉结扎术或子宫切除术。我院自1999年11月~2005年1月对69例产后大出血患者行动脉栓塞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69例产后大出血患者,年龄21~38岁,平均28岁。初产妇44例,经产妇25例。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59例,剖宫产后晚期产后出血10例。出血量约在1 500~7 000 m l左右,临床经保守治疗无效情况下行急诊介入治疗。1·2方法。常规穿刺右股动脉,引入4F或5F Cobra导管,头端置于第2腰椎下缘水平行DSA检查,造影剂总量为20 m l,注射速率…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总结应用低场开放式MR I引导下肾囊肿硬化剂治疗的初步经验。探讨肾囊肿介入治疗方法,提高介入治疗肾囊肿的水平。方法本组共计19例肾囊肿,其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34~66岁,病变直径在5~13.5 cm。右侧13例,左肾6例,单发病变18例,多发(1肾2囊肿)1例。腹部包块 腹部不适6例,仅自觉腹部不适10例,3例为体检时发现。术前化验肾功能不全者3例。手术准备:患者术前常规检查肾功能,凝血五项,血、尿常规,确认无禁忌证。硬化剂:无水乙醇。用量:视囊肿大小,原则上为囊肿体积∶硬化剂体积=1∶0.25。常规定位穿刺成功后,抽出囊液,按比例注入无水乙醇,25m in后,重新扫描确认无液体外渗,抽出硬化剂,保留5~10m l。结果本组肾囊肿MR I表现为均一的长T1、长T2信号,与呈中等信号肾的实质界限清楚,肾周脂肪呈明显短T1信号,穿刺针呈无信号,对比反差清楚。全部病例1次定位穿刺成功率为100%,抽出囊液后囊肿均明显缩小。硬化剂轻微渗出1例,即时并发轻微的上腹部疼痛。其他病例均无术中术后不适感。3个月~1年随访观察,腹部包块消失,不适感消失。影像学评价,显效(囊肿全部消失):11例,有效(囊肿缩小80%以上)8例。无效(囊肿缩小小于80%大于50%)和进展(囊肿缩小小于50%或增大)0例。结论肾囊肿为一种原因不明的非肿瘤性良性病变,实验提示肾内阻塞和缺血可能为其原因。单纯肾囊肿较大时有症状,且合并出血、感染,发现囊肿及时治疗是有必要的。应用开放式MR I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肾囊肿,无X线辐射损害,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硬化剂治疗疗效好,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有价值的非手术治疗肾囊肿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探讨食管上段癌的特点,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对经内镜检出、病理证实的156例食管上段癌临床及内镜检查情况予以分析。结果:156例占同期内镜确诊食管癌20.58%,好发于45~69岁,伴声嘶、呛咳者占食管上段癌的10.25%。X线钡餐检查漏误诊率达60.9%,内镜下活检加刷检阳性率高达96.2%,早癌占5.76%,进展期以肿块型为主(51.7%),组织类型以鳞癌为最多。结论:认识该病特点,开展多方法学检测,不仅减少漏误诊,还可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26.
分析甲状腺腺瘤的磁共振(MRI)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甲状腺腺瘤患者的MRI影像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结果 甲状腺腺瘤的MRI表现为:T1呈稍低信号,T2呈明显高信号,形状规则,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增强可见完整强化环。结论 MRI检查对甲状腺腺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甲亢介入治疗的副作用与并发症及防治。方法对61例甲亢病人的异常甲状腺上、下动脉进行超选择性插管,并用聚乙烯醇微粒及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结果所有病例均出现颈部不适,53例(86.9%)出现颈部疼痛及不同程度吞咽困难,11例(18.0%)出现发音困难,声音嘶哑,17例(27.8%)出现牙疼,18例(29.5%)出现皮肤瘀斑,1例(1.6%)患者出现脑梗塞,1例(1.6%)患者出现甲状腺危象,无1例病人出现甲状腺机能减退或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结论动脉栓塞法治疗甲亢有一定的副作用及并发症,严格操作规程,术后严密观察病人反应,可防止及控制一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血管区域(Angiosome)概念引导下行介入治疗在糖尿病足(DF)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DF溃疡患者18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ngiosome组)99例,采用以Angiosome概念为指导的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对照(Con)组90例,采用常规PTA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治疗效果指标及术后6个月时的终点指标。结果两组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溃疡面积较术前降低,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皮肤温度及经皮氧分压较术前上升(P0.05或P0.01);Angiosome组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溃疡面积低于Con组,跛行距离、ABI、皮肤温度及经皮氧分压高于Con组(P0.05或P0.01)。Angiosome组溃疡愈合时间[(24.12±3.41)vs(36.53±5.25)d]和截肢率(2.13%vs 10.23%)低于Con组(P0.05或P0.01);术后6个月通畅率[94.68%(89/94)vs 73.86%(65/88)]和溃疡完全愈合率[85.11%(80/94)vs 68.18%(60/88)]高于Con组(P0.01)。结论以Angiosome概念为指导行DF介入治疗有助于创面愈合,提高跛行距离、ABI及皮肤温度,短期内扩张血管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9.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致死率和致残率高.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血管内栓塞治疗特别是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的应用,已成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首选方法。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采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出血急性期颅内动脉瘤3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