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0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 探讨半导体激光定位仪对CT引导穿刺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辅助作用.方法 将6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5例)在CT定位下经皮卵圆孔穿刺行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研究组(32例)应用半导体激光定位仪辅助CT定位穿刺进行射频热凝术,比较两组患者的首次穿刺成功率、疼痛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等.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54%(19/35)和78%(25/32),首次穿刺成功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优良28例,好转4例,无效3例;研究组术后优良26例,好转3例,无效3例,两组治疗效果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 应用半导体激光定位仪可提高三叉神经穿刺的成功率,操作方便、使用安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观察胸科手术中经食管监测脉搏氧饱和度(SteO2)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方法  选择80例择期行全身麻醉下开胸手术单肺通气患者,诱导插管后于食管中下段放置带气囊氧饱和度探头并监测SteO2,将气囊充气,按不同压力作用于探测部位食管壁,分为C组(0 cmH2O)、S1组(20 cmH2O)、S2组(40 cmH2O)、S3组(60 cmH2O),每组20例患者。所有患者采用降低分钟通气量(VT=6 ml/kg、RR=10次/min)及吸入30%氧浓度方式,观察各组血氧饱和度(SpO2)及SteO2下降至95%、91%的时间,同时测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记录各组SteO2信号干扰次数和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成功监测SteO2信号。与C组(气囊未充气)比较,气囊充气后的S1、S2和S3组信号干扰减少(P <0.05)。在发生低氧时,各组SteO2提前发生SpO2下降,C组SteO2降至95%表现最灵敏,与S2、S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S1组SteO2降至91%,与S2、S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SaO2作为标准值,当SpO2 95%时,C组SteO2偏差发生率较S2、S3组增加(P <0.05),SpO2 91%时,C、S1组SteO2偏差发生率较S2、S3组增加(P <0.05)。结论  SteO2可作为一种血氧饱和度监测途径,更早地对低氧的发生进行预警。因为不同食管壁表面压力对测得的结果有影响,为排除食管壁内静脉血流干扰,气囊压力在40 cmH2O时较合理,且测得的数值接近于SaO2。

  相似文献   
33.
摘 要 目的 比较单次与连续腹腔神经丛阻滞对癌性腹痛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 选择53例上腹部癌症伴重度疼痛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次腹腔神经丛阻滞(S组,N=26);连续腹腔神经丛阻滞(D组,N=27)。两组分别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成功,S组为经穿刺针一次性注入无水酒精30ml,D组为经膈肌脚后间隙预留置导管并分次注入无水酒精20-25ml后,分别予24h、48h重复经导管进行上述阻滞。记录两组病人神经阻滞术前、中、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VAS评分;记录两组并发症和毒副作用。 结果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变化,S组在神经阻滞术后10min、30min发生低血压及窦缓的比例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比较,两组V0-V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V3-V4的VAS评分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膈肌脚后间隙预放置导管并连续多次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发生低血压和窦缓的比例低,且远期镇痛效果更理想,适合用于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治疗。  相似文献   
34.
目的:评价应用自控镇痛微控皮下吗啡给药对晚期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7月—2013年7月住院期间的38例晚期癌痛口服阿片类药物效果不佳患者,应用吗啡自控镇痛泵以代替其口服吗啡用药,记录治疗前后3天疼痛评分(VAS)、生活质量评分-2(QOL-2)及24小时吗啡总用量,观察疼痛缓解率及不良反应并记录。结果:应用镇痛泵前后VAS评分均值分别为7.16±0.89和1.79±0.38(P<0.01),QOL-2评分均值分别为28.34±6.57 和50.03±8.41(P<0.01),治疗前后吗啡日用量分别为92.6±21.01mg(口服剂量)和31.0±9.34mg(皮下给药)(P<0.01);疼痛缓解率为94.7%(36/38);不良反应发生主要为便秘、恶心呕吐、尿潴留和精神症状。结论:经皮下吗啡给药自控镇痛可有效控制晚期癌痛,具有安全、高效、方便的优点,并降低晚期癌痛患者的吗啡药物的用量及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5.
目的:评价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后对胰腺癌患者吗啡用药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本院2007年6月至2013年5月期间98例晚期胰腺癌伴有上腹部疼痛的癌痛患者(吗啡日服用量≥90mg,VAS评分≥5),其中46例患者口服吗啡滴定,调整增加最终吗啡用量(对照组),52例接受CT引导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干预(观察组),观察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2、4、6个月两组患者服用吗啡药物的日用量、疼痛评分(VAS)及副反应、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1、2、4、6个月后,服用吗啡药物的日用量与疼痛评分(VAS)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且均有逐渐递增趋势,但术后各个时间段均低于对照组吗啡用量(P〈0.01)。所有98例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严重相关并发症,有1例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患者治疗后吗啡撤药期间出现戒断反应。结论: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可明显减轻晚期胰腺癌的癌性疼痛并降低患者的吗啡用量;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后需按照个体化用药原则来调整患者的吗啡使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