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5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易善红  叶钢  王祥卫  金欢胜  张远宁  严治林 《癌症》2008,27(11):1208-1211
背景与目的:膀胱灌注疗法是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重要辅助措施.但是复发率仍然较高.本研究旨在评价联合应用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YD)和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膀胱腔内灌注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45例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患者行经尿道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24例,术后1周内行HYD膀胱腔内单次灌注,第2周后开始定期行腔内灌注BCG;BCG组21例,术后1周开始灌注BCG,并定期进行灌注治疗.定期膀胱镜检查、尿细胞学检查和随访.结果:45例术后随访24个月,BCG组3例分别于术后2、10、12个月复发,复发率14.28%(3/21).其余18例未见复发;联合治疗组未见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HYD早期单次膀胱内灌注联合BCG定期膀胱内灌注的免疫化学疗法对预防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疗效较好.不良反应不明显.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辅助下肾癌伴Ⅲ、Ⅳ级下腔静脉癌栓形成的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肾癌伴Ⅲ、Ⅳ级癌栓形成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术前诊断、手术方法及预后等. 结果 11例患者术中均成功施行肾癌根治性切除及Ⅲ、Ⅳ级癌栓清除术,术中平均出血量1 835 mL(400~2 300 mL),平均住院时间18.4d(12~34 d).随访0.5~3.5年,1例术后1.5年肿瘤复发并死亡,其余10例无瘤存活.结论 对无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的肾癌伴Ⅲ、Ⅳ级癌栓形成患者,在体外循环辅助下行肾癌根治性切除和癌栓清除术是最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3.
针对传统学徒制教学方式在腹腔镜教学中的局限性,结合虚拟现实模拟器和手术演示教学的优势;采用教师专人指导与学员自由练习相结合方式,交替进行虚拟现实模拟器和手术演示教学;循环2次,为期6周;能够明显提高腹腔镜手术教学效果,缩短初始学习曲线。值得在腹腔镜手术培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4.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2岁,因“体检发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门诊行前列腺穿刺活检证实为前列腺癌”入院。患者PSA为12ng/ml,TNM分期为T1N0M0,Gleason评分5分,CT检查显示:右侧膈疝,疝内容物为胃腔。手术采用全麻、仰卧位,臀部垫高,两腿分开30°,头低脚高位。免气腹腹腔镜通道的建立分三步:(1)在脐下建立腹腔镜孔,做一个3cm的腹壁横切口,依次切开各层组织到腹膜外间隙,手指推开腹膜外间隙,腹膜外游离周围组织,形成一定的空间;将腹腔镜塑料套管套在专用的圆头穿刺棒上,一起经切口旋入腹膜外,然后取出圆头穿刺棒将塑料套管留在切口内固定,作为腹腔镜置人通道;(2)腹壁悬吊,用3根7号丝线分别于耻骨联合上约4cm水平线与腹正中线和两侧腹直肌外侧缘交叉点,穿出腹壁皮肤,悬吊起腹壁(图1);(3)建立下腹部两侧的操作孔,腹腔镜引导下,分别于脐与双侧髂前上棘连线中内、中外1/3处置人另外4个套管。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的人类白细胞抗原衍生肽(RDP1258)对大鼠肾移植后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标准Fmoc法人工合成RDP1258。建立异基因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将已建立肾移植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A组:使用RDP1258 环孢素A(CsA);B组:单独使用RDP1258;C组:单独使用CsA;D组:不用任何药物。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时间,监测血清肌酐浓度,并进行移植肾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常规病理检查。采用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法检测长期存活大鼠的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状态。结果A、B、C和D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63.4±30.6)d、(18.3±7.3)d、(16.9±6.4)d和(9.4±2.6)d。A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结果提示,长期存活的受者脾细胞对供者脾细胞的刺激不表现出明显细胞增殖反应,而对无关大鼠脾细胞仍能产生较明显的增殖反应。结论肾移植术后应用RDP1258结合小剂量CsA,能显著延长异基因大鼠移植肾存活时间,其机制可能与RDP1258诱导了受者对供者的特异性移植免疫耐受有关。  相似文献   
46.
新型HLA衍生肽对大鼠脾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一种新型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HLA)衍生肽(RDP1258)的免疫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人工合成一种HLA RDP1258,用3H胸腺嘧啶( 3H TdR)掺入法观察其在体外对大鼠脾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以酶化学法观察其对脾细胞血红素氧合酶 1(HO 1)活性的影响。并与HLA衍生肽(HLA 2702.75 84)进行对比。结果 HLA RDP1258 抑制大鼠脾细胞增殖作用比HLA B2702.75 84 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 RDP1258 对淋巴细胞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大约是 HLA B2702.75 84 的 8 倍以上;HLA RDP1258 具有较明显的体外HO 1抑制作用,是HLA B2702.75 84抑制作用的5倍以上,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HLA RDP1258能够显著抑制大鼠脾细胞经丝裂原或同种抗原刺激引起的增殖反应,这种作用可能与影响HO 1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47.
  目的  观察肾移植术后并发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及其对调整免疫抑制剂及预防恶性肿瘤的意义。  方法  9例肾移植术后并发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为肿瘤组, 9例未发生任何肿瘤或感染的肾移植患者为移植组, 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3+CD8+T、CD3+CD4+T、CD4+/CD8+)比例, 肿瘤组行肿瘤切除并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 测定术前及术后2个月血药CsA和FK506浓度。  结果  肿瘤组与另两组比较, CD3+T及CD3+CD8+T无明显变化, CD3+CD4+T明显减少, 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 < 0.05)。肿瘤组肿瘤切除术后2个月与术前比较, CD3+T和CD3+CD4+T无明显变化; CD3+CD8+T明显降低, 而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 < 0.05), CsA和FK506血药浓度均明显降低(P < 0.05)。  结论  血T淋巴细胞亚群可作为肾移植免疫状态的有效评价指标, 对指导肾移植免疫抑制剂的调整和预防肿瘤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8.
Massive hemorrhage from infected anastomosed site between the graft artery and the external iliac artery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omplications of renal transplantation. Clinically, it is a rare but fatal occasion. We reported here one case of hemorrhage with infection in the iliac artery anastomosed site treated successfully with hypogastric artery autograft interposition in March 2003.  相似文献   
49.
目的 用转基因法建立膀胱癌耐药细胞株 ,研究细胞耐药机制。 方法 利用脂质体(DOTAP)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 ,在浸润性膀胱癌细胞株T2 4中转入mdr1全长cDNA ,经阿霉素筛选 ,获得耐药的T2 4细胞株TADM ;免疫组化、MTT、流式细胞仪、基因组PCR、RT PCR等方法鉴定TADM的耐药表型。 结果 TADM细胞的相对耐药指数为 4 1.6 ,基因组中有mdr1cDNA插入 ,P 糖蛋白及mdr1mRNA表达增加。 结论 TADM细胞具有良好的耐药表型 ,其耐药性的产生是由mdr1全长cDNA稳定整合在T2 4细胞基因组中 ,大量表达P 糖蛋白引起。转基因法建立膀胱癌耐药细胞株具有耗时短、耐药强度高而稳定等特点。  相似文献   
50.
目的 观测体外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并转染重组腺病毒Ad5-EGFP-BMP7,观察BMP7与EGFP的表达情况.方法 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法,分离、纯化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表面标记;体外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分化并鉴定.转染后,荧光显微镜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结果 原代及传代间充质干细胞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87%以上处于G0/G1期;CD44表达阳性,CD45表达阴性;经成骨细胞诱导后,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并有矿化结节形成;经成脂肪细胞诱导后,细胞内出现大量脂滴.转染Ad5-EGFP-BMP7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EGFP表达阳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细胞内BMF7表达阳性.结论 成功分离、纯化间充质干细胞,并鉴定其具有成体干细胞特性;重组腺病毒介导BMP7和EGFP体外成功转染间充质干细胞,并稳定表达BMP7、EGFP,为下一步实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