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1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受到学界关注。颗粒物进入体内可通过氧化应激反应、炎性损伤、免疫反应、遗传物质损伤、直接作用癌基因等方式产生毒性。近年来有关PM2.5的致癌性及作用机制成为研究热点。针对PM2.5的致病机理,尤其是致癌活性和致癌机理进行讨论,并对目前常用的遗传毒性检测手段对PM2.5致癌活性检测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2.
目的 利用正常人源肝细胞(HepaRG)和高内涵技术检测肝毒性标志物,并结合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建立体外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的快速筛选平台。方法 选取适当的荧光探针Hoechst33342、DCFH-DA、Fluo4-AM、MitoTracker® Red CMX Ros联合高内涵技术研究不同大黄蒽醌类单体(AQs)对HepaRG细胞活性氧簇(ROS)、胞内Ca2+含量及线粒体膜完整性等肝毒性标志物的影响,并开展高内涵法胞质分裂阻断法微核试验和高通量彗星电泳试验,综合评价AQs致肝细胞毒性及染色体、DNA损伤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epaRG细胞经25.0 μg/mL大黄素、12.5和25.0 μg/mL芦荟大黄素、50和25.0 μg/mL大黄酚处理24 h后,胞内ROS含量显著增多;12.5和25.0 μg/mL芦荟大黄素和50.0 μg/mL大黄酸可引起胞内Ca2+含量显著增多;大黄素25.0 μg/mL、芦荟大黄素25.0 μg/mL、大黄酚50.0和25.0 μg/mL、大黄酸50.0和25.0 μg/mL组导致线粒体明显损伤(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25.0 μg/mL大黄素诱导微核率、尾DNA含量和彗星尾距(OTM)数值均显著升高(P<0.05、0.01);50.0 μg/mL大黄酚给药72 h后微核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 AQs的研究结果与现有文献报道基本相符。本研究成功建立肝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的联合快速筛选模型,有助于药物研发早期的毒性筛选。  相似文献   
83.
目的基于定量构效关系对何首乌中39种化合物进行毒性风险评估,为毒性成分筛选及试验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母核结构将化合物分为蒽醌、蒽酮及二苯乙烯苷3类。将不同结构式分别导入毒性预测数据库(toxicity estimation software tool,TEST)和化合物毒性预测软件(Derek Nexus)。TEST以大鼠经口毒性半数致死量(LD50)和发育毒性为预测终点;Derek Nexus选择除体外和体内致突变性、染色体损伤、致癌性外的所有毒性预测终点(包括肝毒性、肾毒性、心脏毒性、神经毒性、刺激性、光毒性、致敏性等),预测其可能的毒性靶向及相关警示结构。结果大鼠经口毒性LD50:18种蒽醌类化合物的LD50值介于453.5~3574.2 mg/kg之间,16种二蒽酮类单体的LD50值介于125.3~1239.6 mg/kg之间。发育毒性:ω-羟基大黄素和羟基大黄素的预测值最高。毒性靶向及相关警示结构:除6-methyl-1,3,8-trihydroxy-10Hanthracene-9-one外,其蒽醌类化合物均认为存在肝毒性;所有蒽醌类化合物均预测具有光致敏性和皮肤致敏性风险,但警示结构和风险程度存在差异;除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3-二-O-β-D-葡萄糖苷外,其它二苯乙烯苷类单体提示存在甲状腺毒性风险;大多数二蒽酮类单体存在光致敏性和皮肤致敏性。结论本研究可为何首乌有毒成分筛选、不同成分的毒性靶器官及作用机制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84.
纳米材料独特的小尺寸和大的比表面积等物理化学性质,及其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高活性特性,为其在多种领域提供了广阔应用前景。与此同时,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纳米材料的代谢和分布方式与普通化合物存在一定差异,如何科学地评价纳米材料对人体的潜在毒性风险,尤其是遗传毒性,是目前科学界及各相关监管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现有常用遗传毒性评价方法用以评价纳米材料时存在的试验体系的局限性和灵敏度方面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回顾,总结了纳米材料遗传毒性评价时的关注点;并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OECD)专家工作组的相关建议及相关遗传毒性评价指导原则,初步提出纳米材料遗传毒性试验组合优化方案。以期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为纳米材料毒性评价和含纳米材料产品的上市前技术审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5.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是靶向性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研究最为热门的领域,由于其具有特异性高、选择性强和非细胞毒性等优点,在肿瘤治疗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传统药物及其他生物制品不同,CAR-T免疫细胞产品是一种有生命的药物,可在体内存续和扩增,给...  相似文献   
86.
郭建  文海若  丁宁  陈小雄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1):1314-1317
目的 了解临床常用伤口抗菌敷料百格斯、乳酸依沙吖啶和碘伏对头面部感染伤口的疗效、成本以及细胞增殖毒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4年4月北京同仁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各种原因所致头面部皮肤裂伤清创缝合术后感染患者46例,根据采用的抗菌溶液不同,将患者分为百格斯组(16例)、碘伏组(15例)及乳酸依沙吖啶组(15例),分别采用相应消毒剂进行换药。记录患者伤口愈合时间及治疗费用。将CHL(中国仓鼠成纤维肺细胞)接种于96孔板,分别稀释碘伏(0.000 5%~0.1%)、过氧化氢(0.002 5%~0.5%)、百格斯(0.1%~20%)及乳酸依沙吖啶(0.5%~100%)至8个不同浓度,加入培养基孵育6 h。用酶标仪在450 nm波长处检测各孔的吸光度(OD)值,以吸光率(%)=(OD待测组/OD对照组)×100%评估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 百格斯组、碘伏组和乳酸依沙吖啶组愈合时间、7 d愈合率及14 d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碘伏组和乳酸依沙吖啶组治疗费用低于百格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孵育6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为乳酸依沙吖啶(41.922%)>百格斯(5.528%)>过氧化氢(0.058%)>碘伏(0.006%)。结论 与碘伏和乳酸依沙吖啶比较,应用百格斯对头面部感染伤口治愈时间和治愈率均未见显著差异,但治疗费用较高,细胞增殖毒性中等。患者可根据免疫力及经济水平,选择合理消毒剂。  相似文献   
87.
宋捷  鄂蕊  杨颖  耿兴超  胡燕平  文海若 《中国药事》2021,35(9):1016-1023
目的:评价尿素的遗传毒性风险。方法:Ames试验:采用TA98、TA100、TA1535、TA1537和 WP2 uvrA共5种菌株(有和无S9代谢活化)开展,尿素处理剂量为5000、1667、556和185 µg/皿,所有样本置37 ℃培养48 h后进行菌落计数;染色体畸变试验:CHL细胞分别与尿素作用6 h(有和无S9代谢活化)和24 h(无S9代谢活化),尿素处理浓度范围为0.16 ~2.50 mg/mL;细胞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收获并制片。每组观察100个中期分裂相细胞中含结构畸变和/或数目畸变的细胞数;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单次经口灌胃给予ICR小鼠10000、5000和2500 mg/kg尿素,并在给药24 h和48 h后取材。计数2000个嗜多染红细胞中含微核细胞率。结果:尿素处理组各菌回复突变菌落数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明显增加;尿素导致的结构畸变率和数目畸变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给予尿素后24 h,各剂量组平均含微核嗜多染红细胞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给予尿素后48 h,10000 mg/kg剂量组动物平均含微核嗜多染红细胞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尿素浓度为5000 μg/皿及以下时无诱导细菌碱基突变作用,在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浓度条件下无诱导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变作用,剂量为10000 mg/kg及以下时无诱导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损伤作用。故尿素的整体遗传毒性评价结果为阴性。  相似文献   
88.
如何对药品中存在致癌风险的亚硝胺类杂质进行控制,已成为企业和监管部门关注的热点。本文对亚硝胺类杂质的常见类型、来源、致癌性作用特点进行梳理,并结合EMA、FDA、ICH及我国相关遗传毒性杂质控制指导原则,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亚硝胺类杂质的监管限度和监管工作提出建议。尽管国外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药品中亚硝胺类杂质的含量限定的指南性文件,但众多亚硝胺类杂质的毒性剂量、人体暴露量尚不明确,且药物合成工艺存在差异,我国无法完全照搬欧美等国的监管方法。当前应深入研究亚硝胺类杂质的遗传毒性和致癌性,从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监管限度值和药品中亚硝胺杂质监管策略;此外,本文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讨论如何根据已有指导原则,确定在已知毒理学数据、毒理学数据不足和短期使用药物不同情况下亚硝胺类杂质的监管限度。本文将为药物生产和杂质评价与研究和监管领域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9.
目的:通过采用小鼠淋巴瘤细胞实验微孔法,检测二甲基亚砜(DMSO)的细胞毒性及遗传毒性,探索其在检测系统中的适宜浓度。方法:在非代谢活化(-S9)条件下,检测美国Sigma和Tedi A两家公司生产的2个批号DMSO,终浓度0.5%,1.0%,2.0%,4.0%处理L5178Y细胞3 h后产生的细胞毒性及诱发的TK基因突变频率(MF)。结果:2个批号DMSO的细胞毒性均以1%浓度组为最低(<20%),4%浓度组为最高(>37%);1%浓度组诱发的MF与空白对照组相近,而其他3组则明显增加(P<0.05或0.01)。结论:当以DMSO为溶媒、采用L5178Y细胞进行MLA微孔法实验时,采用1%作为检测系统中受试物的体积比浓度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0.
杨颖  王雪  文海若  耿兴超 《中国药事》2022,36(9):1061-1070
近年来,纳米材料在多种生物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其生物安全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种纳米材料可穿透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神经毒性。本文讨论了纳米材料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方式及因素;纳米材料的特异性以及非特异性的中枢神经毒性效应、外周神经毒性及其作用机制;并论述了国内外用于体内神经毒性、体外神经细胞培养模型的神经毒性以及替代的评价方法,为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及神经毒性探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