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2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以紫杉醇及紫杉醇注射液为例,根据《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并参考《中国药典》《美国药典》《欧洲药典》《英国药典》,探讨单一成分药物有关物质质量控制研究要点:(1)不同来源(例如天然来源分离、半合成、发酵)单一成分药物的有关物质可能存在差异;(2)不同来源单一成分新药原料药与制剂的有关物质控制侧重点有所不同,新药制剂的有关物质侧重于对降解产物制定限度;(3)4国药典收录的紫杉醇及其注射剂在有关物质的控制上有所区别;(4)4国药典或相关指导原则对有关物质限度的要求基本一致;(5)通过中药注册分类途径申报的,从天然来源分离得到的单一成分药物及制剂需参照中国《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进行研究和控制。  相似文献   
42.
王欣  耿兴超  刘丽  文海若  霍艳 《中国药事》2018,32(11):1515-1519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是通过连接子将高细胞毒性化合物连接到靶向肿瘤抗原的抗体上,利用抗体靶向识别将化合物递呈至肿瘤细胞表面,杀死肿瘤细胞。ADC药物同时具有抗体和化学药物属性,是将两者的优势结合,极大地提高了药物安全有效性。ADC药物结构复杂,在抗原识别表位、连接位点、连接子以及小分子药物各组分均存在特异性,所以在开展安全性评价研究时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将从动物种属选择、一般毒性研究、毒代动力学研究、组织交叉反应、免疫原性检测、安全药理研究、遗传毒性研究等方面,阐述ADC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考虑要点和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43.
对活性较强、安全性风险较高的雷公藤多苷片的质量控制情况进行研究。探讨进一步加强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1)如何提高中药制剂的批间质量一致性;2)如何建立中药制剂临床相关的质量标准(如功效成分、毒性成分的研究和控制)。建议重点关注活性较强、安全性风险较高的中药制剂品种,旨在为建立中药制剂临床相关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目的 使用毒性预测软件及细菌回复突变(Ames)试验评价茜素型蒽醌的基因突变风险。方法 通过毒性软件Toxtree、Derek Nexus和Sarah Nexus对茜素型蒽醌:茜草素、异茜草素、甲基异茜草素、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茜素-1-甲醚、羟基茜草素、光泽汀进行致突变风险预测;每个受试物设置5个给药浓度,分别在有或无S9代谢活化条件下,使用5种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TA100、TA102、TA1535和TA1537开展基于6孔板培养的Ames试验,判断该类化合物苯环上不同取代基对致突变性的影响。结果 软件基于蒽醌环的存在预测该类化合物均具有致突变风险。在非S9代谢活化下,异茜草素和羟基茜草素可导致TA1537回复突变菌落数增加;光泽汀可诱导TA97、TA100和TA1537回复突变菌落数增加。在S9代谢活化下,异茜草素可导致TA97、TA100和TA1537回复突变菌落数增加;羟基茜草素可导致TA1537回复突变菌落数增加;光泽汀可导致TA97、TA100和TA1537回复突变菌落数增加;甲基异茜草素可导致TA97、TA100、TA102和TA1537回复突变菌落数大幅增加;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可导致TA100回复突变菌落数增加。结论 茜素型蒽醌受试物在有或无S9代谢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程度、不同菌株的回复突变,开展相关研究评价其毒性风险对该类化合物合理监管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对具有相同母核结构的7种茜素型蒽醌化合物开展体外Pig-a基因突变试验,分析不同茜素型蒽醌化合物取代基结构与其致突变性的关联。方法 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tk+/--3.7.2.C)分别与系列浓度的茜草素、异茜草素、甲基异茜草素、羟基茜草素、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茜草素-1-甲醚和光泽汀作用4 h(有S9)或24 h(无S9),给药24 h后应用细胞计数仪进行计数,计算细胞相对倍增速率(RPD)评价受试物细胞毒性;细胞培养8 d后经APC-anti-CD45和PE-antiCD90.2抗体孵育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突变(CD45+CD90.2-)率。结果 所有受试物在有或无代谢活化条件下所设浓度组RPD均大于50%,未见明显细胞毒性作用,可排除试验中假阳性结果。在无S9代谢活化条件下,光泽汀(16 μg· mL-1)组、羟基茜草素(10 μg· mL-1)组、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31.25 μg·mL-1)组Pig-a基因突变率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0.01、0.001);在有S9代谢活化条件下,光泽汀(4、8 μg· mL-1)、羟基茜草素(10 μg· mL-1)、茜草素-1-甲醚(3.75、15.00 μg· mL-1)、甲基异茜草素(12.5、25.0、50.0、100.0 μ g · mL-1)、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15、30、60 μ g · mL-1)、异茜草素(2.50、5.00 μg·mL-1)组Pig-a基因突变率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0.01、0.001)。结论 羟基取代基所在位点是茜素型蒽醌化合物致突变性强弱的决定性因素,其体内致突变性有待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46.
基因突变是癌症发生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遗传毒性评价重要的检测终点之一。随着新型药物的涌现以及对药物评价试验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试验体系也历经了一系列优化。然而,不同的致突变新检测方法对不同检测品种的适用性及其优势和局限不尽相同。本文根据201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就临床前安全性评价领域常用的致突变性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相关科研及安全评价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7.
目的:建立用于血浆中大黄素型单蒽酮及其代谢产物含量测定的UPLC-Q TOF-MS方法,研究其原型及代谢产物大鼠体内毒代动力学(TK)行为。方法:开展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的首次给药至给药结束的原型及其代谢产物的TK测定,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B),梯度洗脱(0~7 min, 95%A→50%A;7~10 min, 50%A→20%A;10~11 min, 20%A→0%A),流速:0.4 mL·min-1,柱温:40℃;负离子扫描模式,毛细管电压1.0 kV,锥孔电压30 V,扫描范围m/z 50~1 000计算动力学参数毒代动力学参数Tmax、Cmax、AUCall及MRTlast,评价大鼠口服不同剂量的大黄素型单蒽酮后大鼠血浆中原型及代谢产物的暴露程度。结果:研究发现大黄素型单蒽酮给药后,原型成分在大鼠体内的Cmax分别为0.56μg·mL-1(高浓度给药)、0.54μg·mL-1(中浓度给药)、0....  相似文献   
48.
目的:采用永生化人肝HepaRG细胞明确雷公藤多苷片制剂(Tripterygium Glycoside Tablets,TPT中主要成分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与肝毒性的相关性。方法:HepaRG细胞经不同浓度TP及TPT作用24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法(cell vounting kit-8,CCK-8)分别测定TP和来自不同厂家的TPT对HepaRG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流式检测法测定TP及TPT的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收集细胞培养液检测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谷氨酰转肽酶(GGT)等与肝毒性相关的生化指标,并以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 (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等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TP的半数抑制浓度(the 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为15.14 nmol·L~(-1)。重点考察不同生产企业间TP含量与毒性差异之间的关联,结果发现,TP含量与细胞毒性、细胞凋亡、ALP、CK、TNF-α和IFN-γ变化直接相关,AST、LDH、TNF-α和IFN-γ是检测TP导致的肝细胞毒性较为灵敏的指标。结论:TP为不同企业TPT制剂中主要肝毒性成分。TPT中其他成分仍存在肝毒性风险,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9.
基于L5178Y细胞的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不同作用机制化合物研究基于L5178Y细胞体外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方法:使用不同浓度范围的马兜铃酸Ⅰ ( aristolochic acid Ⅰ,AAI )、N-亚硝基二乙胺(N-nitrosodiethylamine,NDEA )、甲磺酸甲醋(methyl methanesulfonate,MMS ...  相似文献   
50.
目的 使用基于鼠伤寒沙门氏菌的Ames波动试验和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的体外微核试验评价2种染料金橙Ⅱ和金胺O的遗传毒性风险。方法 在-/+S9处理下,不同质量浓度的金橙Ⅱ和金胺O(0.625~10.000μg·mL-1)分别与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TA98和TA100混合后接种于96孔板中,37℃下孵育72 h后判断其对细菌回复突变的影响;在体外微核试验中,在-/+S9处理下,金橙Ⅱ(10~50μg·mL-1)和金胺O(0.6~1.2μg·mL-1)分别与L5178Y细胞作用4 h或24 h,并在给药后24 h收集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 金橙Ⅱ自2.50μg·mL-1起可引起-S9和+S9处理组的TA98回复性突变孔数显著增加(P<0.05、0.01),代谢活化后增加幅度更为明显;自5μg·mL-1起可引起-S9处理组的TA100回复性突变孔数显著性增加(P<0.01),作用均呈浓度相关性。10μg·mL-1金胺O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