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55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先天性家族性髌骨脱位少见,我院收治一例,并进行了家系调查,现报告如下。郭××,女,18岁(住院号54966)。自幼双侧膝关节屈曲时髌骨外滑,但无跛行,随年龄增长及运动量增大,常感双膝部疼痛不适,常打软腿及不自主跪跌,近3~4年  相似文献   
82.
报告36例头颈型股骨颈骨折,占本组138例股骨颈骨折的26.1% 头颈型骨折为囊内斜形骨折,随访结果其头坏死,骨愈合障碍等响影功能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8.3%,认为处理上应给予与头下型骨折一样的重视.  相似文献   
83.
为脊髓灰质炎后遗屈髋肌瘫痪并连枷膝患者,作者采用腹直肌为动力,前移的髂胫束为牵引腱,来重建屈髋肌和股四头肌功能。本文总结施行107例经验,平均随访3.5年,术后有屈髋力100%,有伸小腿力71.5%,总优良率73.5%。文中介绍了手术方法及其解剖基础。对于屈髋力、伸小腿力的产生,继发性脊柱侧弯获显著改善(平均侧弯减轻27°)的原因等,作了力学分折。对6例无进步原因进行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84.
目的总结分析胸腰椎骨折短节段内固定术后继发后凸畸形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4年至2018年胸腰椎骨折行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术后继发后凸畸形39例。结果胸腰椎骨折术后脊柱后凸原因较多,早期主要在于手术操作有欠缺;1年内发生后凸畸形,多为固定节段短或螺钉短,不能有效支撑固定;未佩戴外固定支具或支具不牢靠且活动量大;患者骨质疏松;取出内固定后发生脊柱后凸主要在于稳定性差的骨折减压固定未给予充分植骨融合;椎间盘严重损伤,取出后再次塌陷。结论从当前病例总结,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在于胸腰椎骨折的正确诊断、合适手术方式和有效的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85.
1980年1月~1988年7月,对7种髋关节病变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32例,其中81例(82髋)平均随访3年,优良37例(占45.7%)。采用的假体为MooreⅡ型,后期采用骨水泥固定。术后1~4天内脱位3例,髋关节结核复发1例,假体松动16例(占19.7%)。对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头颈型股骨颈骨折采用人工全髋置换和手术力学中的界面松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6.
收治胸腰段脊柱Ⅳ°脱位骨折患者9例,2例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8例在肌松下采用Harrington棒或改进的脊柱支撑器撑开复位,效果满意.完全脱位(Ⅳ°)而无脊髓神经损伤的机理是①伴有脱位椎和下位椎的椎板、椎弓骨折;②无锐利骨折片卡压;③脱位椎位于下段脊柱等.故强调早期复位,行Har-rington器械内固定和后路植骨融合,是使伤员早期康复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87.
先天性膑骨脱位与习惯性膑骨脱位有一定的联系,究其病因多数系膝关节结构存在先天性发育畸形,经轻度外伤或根本无诱因发病。此类病人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国内胡清潭和崔甲荣各报告6例和40例手术治疗经验,均未涉及此病的遗传问  相似文献   
88.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称脉管炎),迄今无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于第二、三期患肢疼痛剧烈,伴坏疽或坏死,丧失劳动能力,不得不以截肢告终。近年,我们试以大隐静脉的动静脉转流术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近期效果。现作介绍并探讨。  相似文献   
89.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前路三种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骨融合率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脊柱外科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因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0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 A、B、C 三组,其中 A 组31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B 组29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C 组30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cage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比三种手术方式术前、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植骨融合率差异。结果对90例患者进行8~15(平均12)个月随访,无失访者。三组患者术后3、6个月随访时,颈椎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组较 cage 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与钛网内植骨并钢板内固定组植骨融合率高,12个月时,三组融合率分别为 A 组96.5%,B 组94.6%,C 组95.7%,A 组与 B 组、C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患者术后 JOA 评分、Odom's 临床疗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B、C 三组术后 JOA 评分改善率分别为85.2%、85.3%、86.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临床疗效评定(Odom's 标准),A 组:优者17例,良者6例,中者8例,优良率为74.2%;B 组:优者17例,良者7例,中者5例,优良率为82.7%;C 组:优者18例,良者7例,中者5例,优良率为83.3%。B、C 组优良率较 A 组高, B、C 之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前路三种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期植骨效果及临床疗效都较好,其中,A组手术耗时长,供体区疼痛发生频繁,但 A 组短期植骨融合率高于其余两组;B、C 组操作相对简单,固定牢靠,12个月时植骨融合率相对 A 组无差异,无供体区疼痛,术后恢复好,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0.
患者男性,12岁,胸背部疼痛1月余,左上肢胀痛、双下肢瘫5d,大小便失禁2d。查体:上胸段脊柱左侧凸并后凸畸形,T1-7棘突扣痛;乳头平面以下浅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0级,Frankel脊髓损伤评分B级。肌张力高,Babinski征阴性。X线片及CT示C7-T7椎体结构紊乱,左侧凸畸形,可见半椎体、蝴蝶椎及融合椎(图1)。MR示上中段胸椎管内见一囊状长T1,长T2信号病灶,边界清除,信号均匀;[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