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55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生长鉴别因子-6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生长鉴别因子-6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中促进肌腱缺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治疗肌腱缺损中实验组加入含有20μg生长鉴别因子-6的“生长因子-胶原海绵复合物”,对照组单纯加入胶原海绵。于修复后3、8周分别取材,进行大体、生物力学测定,对生长鉴别因子-6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治疗肌腱缺损中的作用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肌腱均无坏死或变性改变,实验组肌腱形态优于对照组。生物力学测定:第三周:实验组最大抗拉伸力负荷为42.5±3.6牛顿,对照组为34.2±2.8牛顿;第八周,实验组为129±11.2牛顿,对照组为110±1.8牛顿。结论生长鉴别因子-6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中可以提高肌腱生物力学强度,为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的应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脊柱内固定术后细菌感染发生时在保留内固定物的情况下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来自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458例脊柱疾患采用脊柱内固定治疗,8例(1.75%)确诊术后感染接受治疗。结果在保留内固定物的情况下,所有确诊感染的患者接受外科彻底清创、抗感染及VSD辅助治疗,感染均得以根治,平均随访时间2.1年(1-2.5年)。结论脊柱内固定术后发生的细菌感染通过积极的手术清创、应用抗生素并联合VSD辅助治疗均可得到控制。结果显示术后细菌感染在不取出内固定物的情况下,可以成功治愈。  相似文献   
43.
碳素纤维作为人工肌腱植入家兔骨内,进行电镜观察,发现碳腱对骨的生长影响甚微,但不能与骨牢固结合,与周围胶原纤维、组织细胞和骨细胞生物相容性好。认为不宜作为肌腱代用品,仅以生物源作为新生组织支架,靠胶原纤维等组织包绕长入形成永久肌腱。其最终命运是逐渐降解、碎裂、被巨噬细胞吞噬、吸收。  相似文献   
44.
濒于截肢的严重小腿辗砸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车轮辗轧或土墙压砸等所致的小腿开放粉碎性骨折、皮肤和软组织广泛辗挫,血管神经撕脱和挫伤、创伤性休克、急性呼吸功能障碍(ARFF)及肾功能障碍(AKF),早期严重感染,及其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使得有丰富经验的骨科医生,也迫不及待解脱伤肢以挽救危局。本文总结本院1978年来收治的8例濒于截肢,经积极抢救而保留患肢的经验。  相似文献   
45.
作者13年收治15例儿童股骨颈骨折,其中经颈型骨折11例,基底型2例,头颈型和头下型各1例。12例经皮肤牵引1周左右X线下行闭合整复三刃钉内固定;1例用加压钉内固定;1例系陈旧骨折畸形愈合而行转子下截骨术;1例无移位而单纯石膏外固定。11例术后获随访5年3个月~8年2个月,平均6年4个月,经X线片追踪确定骨折愈合,功能良好,无1例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和畸形。本文介绍了儿童股骨颈骨折的三刃钉固定法,并对复位的方法,打钉的角度,术后外固定以及功能锻炼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6.
髋关节滑膜切除加植入血管束治疗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国内、外对血管束植入后形态学观察均证明,植入坏死骨内的动、静脉血管束可在坏死骨内产生新的血供而使坏死骨成活。1982~1988.4我们用该方法治疗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4例,优良率为92.3%。本文首次提出术后进行股动脉造影,并对手术适应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7.
1964~1984年经治腕管综合征24例、男7例、女17例,平均年龄46.1岁、病史2月~3年半。经制动,理疗和局封三次共七次治疗无效者,计17例手术切除腕横韧带1~1.5cm,松解正中神经受压部粘连。术后13例在3天~3个月内功能恢复,4例2年后仍遗有轻度痛觉肌力减退。观察了腕管解剖学特征,并根据24例临床表现和诊治体会,认为夜间手术部痛、麻,正中神经普鲁卡因试验,有助于混淆诊断病例的鉴别。手术证明致病原因:肿瘤与囊肿6例,陈旧 Colles 骨折1例,腕横韧带肥厚或损伤疤痕增生4例腕管段屈指深、浅肌腱与腱鞘损伤粘连2例,腕舟骨骨折1例,原因不明3例。指出肿瘤致病率显著增高和多次局封的危害,认为初步保守治疗无效者,宜早期行腕管松解。对严重正中神经压迫者,行神经内显微松解术,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分析在膝关节骨创伤患者中实施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膝关节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病例数为88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格法分组,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优良率为84.09%,对照组中患者的优良率为63.6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长、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下地时间等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关节镜微创技术对膝关节骨创伤患者实施治疗效果良好,并且患者受到的手术创伤较小,临床应用;术后快复快。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骨科导向复位钳的研制及在髌骨骨折中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2年2月至2016年6月,将92例髌骨骨折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均分为骨科导向复位钳组(A组)与点式复位钳组(B组),各46例.两组均采用胥氏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法固定,粉碎性骨折加用环形钢丝结合张力带固定.A组采用骨科导向复位钳加压复位减少骨折间隙、引导克氏针置入.B组则采用点式复位钳复位,不借助任何定位导向置入克氏针.观察手术时间、克氏针首次置入位置、置入次数、透视次数、遗留的骨折端间隙,并依Bstman评分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骨科导向复位钳组临床优良:46/46(优良率100%),显著高于点式复位钳组优良:42/46(优良率91.30%),(P=0.04,卡方检验).(2)两组间手术时间、穿针次数及术中透视次数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分别为p<0.001,p=0.03 and p<0.001);两者间首次置钉合格和遗留间隙例数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和p=0.03,卡方检验).结论骨科导向复位钳在髌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50.
对膝部外伤及组成膝关节各骨骨折的治疗,既要尽早使伤口及骨折愈合,又要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功能.但常常由于伸膝装置粘连致关节僵硬,使患者不能正常地工作及生活.我院自1992年1月-1999年12月,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特点,选用非手术或手术治疗膝关节僵硬病人41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