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95篇
基础医学   33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328篇
特种医学   57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25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3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41.
人胃癌组织中金属蛋白酶类基因的过度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组织金属蛋白酶家族成员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原位杂交(cDNAmRNA)技术对41例人胃癌17例癌旁组织中的金属蛋白酶MMP2,MMP9及MTMMP基因表达进行检测.结果MMP2及MTMMP蛋白在胃癌及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731%(30/41),658%(27/41)和225%(4/17),411%(7/17).胃癌及癌旁组织MMP2,MMP9及MMPMTmRNA阳性率分别为707%(29/41),512%(21/41),560%(23/41)和235%(4/17),235%(4/17),352%(6/17).一致性检验显示基因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验结果的关系密切(P<005).结论MMPs基因的过度表达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MMPs的免疫组化是检测胃癌组织侵袭、转移倾向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2.
房殿春  方丽 《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1):678-680
线粒体是人体细胞独特而重要的细胞器 ,过去认为其只是人体的“能量供应站” ,实际上它的功能远比人们了解的更为复杂[1 ] 。业已发现 ,很多疾病如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线粒体眼病、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2型糖尿病、心肌病、肿瘤及衰老等均与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缺陷有关 ,因此有人将这些疾病统称为线粒体疾病[2 ] 。线粒体是迄今发现的人类细胞核外唯一具有自己基因组 ,且能不依赖核DNA(nDNA)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的细胞器 ,被称为“人类第 2 5号染色体”。近年 ,线粒体DNA(mtDNA)改变在人类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开始受到关注 ,…  相似文献   
43.
Barrett食管粘蛋白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Barrett食管中粘蛋白的表达,探讨粘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arrett食管上皮中MUC1、MUC2、MUC3、MUC5AC及MUC6粘蛋白的表达,分析粘蛋白表达与Barrett食管组织病理学分型及放大内镜下小凹分型间的关系。结果Barrett食管胃型化生上皮以及肠化上皮均可见MUC1的弱阳性表达;肠化上皮中见MUC2的强阳性表达,阳性表达主要位于杯状细胞胞浆中;MUC3不仅在Barrett食管肠化上皮表层的柱状细胞及杯状细胞浆表达,而且在肠化上皮的无肠化区的柱状细胞内也可见阳性表达;MUC5AC不仅在Barrett食管胃、肠上皮化生的表层柱状上皮胞浆内强阳性表达,而且在杯状细胞亦见阳性表达;在Barrett食管胃、肠两型上皮化生的深层腺体均可见MUC6的阳性表达,抗原定位于细胞浆内,杯状和柱状细胞均有阳性反应物质;在不同分型小凹中,绒毛状及不规则型小凹上皮MUC2、MUC3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点状和棒状(P〈0.01);MUC2、MUC3仅在肠化上皮中表达,在胃底及交界型上皮中无表达;MUC1、MUCSAC及MUC6在胃型及肠型化生上皮中均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在各组织病理分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rrett食管肠化生上皮中特异表达MUC2与MUC3;MUC3的表达可能是肠化形成的早期事件;绒毛状及不规则型小凹中MUC2与MUC3高表达提示两型小凹的肠型分化特点,检测其表达有助于Barrett食管特殊肠上皮化生的识别。  相似文献   
44.
目的:构建KAI1基因正、反义真核表达质粒,了解其对高转移潜能的MHCC97—H肝癌细胞KAI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亚克隆技术构建KAI1基因正、反义真核表达质粒,并用脂质体法将其分别转入高转移潜能的MHCC97-H肝癌细胞系,通过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KAI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证明两个重组子的结构均与KAI1正、反义基因表达质粒的预期结构一致。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显示,转入正义KAI1基因后的肝癌细胞KAI1蛋白染色加深,(细胞积分光密度 integra oculus dehter,IOD20.127 ± 5.099 vs 12.675±1.921,P<0.01);而转入反义KAI1基因的肝癌细胞则KAI1蛋白染色变浅,(IOD 8.681±2.472 vs 12.675 ± 1.921,P<0.01).结论:成功构建了KAIl基因正、反义真核表达质粒.KAI1正义基因能上调肝癌细胞KAI1蛋白的表达,相反,KAI1反义基因则能下调肝癌细胞KAI1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45.
患者女,74岁,因“反复腹胀纳差15年,间断肉眼血尿、黑便10个月,加重3 d”入院。外院诊断为“肝炎肝硬化”,予保肝、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该患者曾在我院泌尿外科行膀胱镜检查,未查明血尿原因。体检:体温36.6℃,脉搏65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1/52 mm Hg(1 mm Hg=0.133 kPa),慢性肝病面容,神清,巩膜轻度黄染,可见肝掌,未见蜘蛛痣,心肺无异常,腹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全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肠道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及蛋白表达变化及对酶功能的影响. 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胃轻瘫组(链脲菌素60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月后通过记录胃电活动及胃排空和肠道传输速度,确定胃轻瘫模型成立.  相似文献   
47.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是抗原蛋白中经抗原提呈细胞(APCs)处理,与MHC-Ⅰ类分子结合并共同被T细胞抗原受体(TCR)特异性识别从而诱导相应的CTL克隆产生免疫应答的短肽.  相似文献   
48.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抑酸治疗对Barrett食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病理证实伴有肠上皮化生的Barrett食管,在内镜下以APC完全毁损化生黏膜,并予以口服奥美拉唑40mg/d抑酸治疗。从末次治疗开始进行为期12个月的内镜随访监测,每次内镜检查时对再生的鳞状上皮进行间隔1cm的四象限活检,对可疑病灶进行针对性的活检。结果32例患者共接受61次APC治疗,31例(96.9%)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1例(3.1%)在再生的鳞状上皮间混有岛状的柱状上皮;除1例出现食管轻度狭窄外,无其他并发症的出现。12个月后,共有4例出现内镜下可见的复发,另活检发现d例内镜下无异常患者的再生鳞状上皮下有柱状上皮残留。结论BE的内镜下APC联合抑酸治疗安全有效,能使鳞状上皮替代BE黏膜,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和残留。  相似文献   
49.
王洪斌  李婷  李颖  房殿春 《胃肠病学》2009,14(8):505-507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深入研究胃癌的发病机制对其防治起重要作用。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H.pylori致癌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基因不稳定性、细胞因子、胃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H.pylori毒力因子、环氧合酶-2、免疫等方面。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0.
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远端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是食管腺癌的重要癌前病变。Barrett食管的组织起源尚无定论,最近研究提示:①起源于残存的胚胎食管柱状细胞;②起源于胃底黏膜上皮干细胞;③起源于食管的干细胞;④起源于骨髓干细胞;⑤与种系突变有关。多种细胞因子和调控信号网络参与了BE的发生发展。阐明Barrett食管的组织起源及发生机制,对食管腺癌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