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3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9例诱导化疗后进行序贯ASCT治疗的MM患者,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18年12月。比较移植前后的临床效果,统计造血重建效果、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体生存(OS)率。根据诱导化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传统化疗组(13例)和新药诱导组(36例)。传统化疗组患者接受不包括硼替佐米的方案进行诱导化疗,新药诱导组患者接受含有新药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PFS率、OS率。结果 49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未发生移植相关死亡。移植后深度缓解率高于移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随访终点,49例MM患者疾病进展(PD)13例,死亡7例,3年PFS率和3年OS率分别为57.4%和62.1%。传统化疗组3年PFS率和3年OS率分别为38.1%和51.8%。新药诱导组3年PFS率和3年OS率分别为63.8%和66.5%。新药诱导组患者PFS率高于传统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药诱导组和传统化疗组OS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CT可以进一步提高MM患者的缓解率和缓解深度,延长患者的OS和PFS,移植前采用包含硼替佐米的诱导治疗方法可以使患者更加获益。  相似文献   
72.
患者,男,68岁,因"右侧睾丸肿大1个月,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20 d"于2008年2月入住我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睾丸肿大,8 cm×10 cm×10 cm.无发热、皮肤瘙痒、体重减轻等症状.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真菌感染的分布与发生率,分析其相关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改进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0月医院留置CVC的200例肿瘤患者的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 CVC相关性真菌感染发生率为15.0%,其中26例单纯CVC感染(CVC-RI),4例合并真菌血症,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皱褶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及光滑假丝酵母菌分别占53.3%、16.7%、13.3%、10.0%及6.7%;CVC感染发生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及手术与否无相关性,不同部位置入CVC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C相关感染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患者拔出CVC后感染自愈,4例真菌血症患者抗真菌治疗后,3例痊愈、1例合并肺部假丝酵母菌感染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肿瘤患者CVC相关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及时拔除CVC,可有效地预防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培门冬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2例初发ALL患儿,均按ALL-XH-99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VDL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进行诱导缓解治疗和巩固强化治疗;试验组28例将前方案中左旋门冬酰胺酶改为培门冬酶,余不变。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试验组的完全缓解率为93%,对照组为91%,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5%,总生存率为89%;对照组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1%,总生存率为85%,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试验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17%)低于对照组(56%),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且试验组未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结论培门冬酶在治疗儿童ALL中具有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相当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5.
目的: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者单个核细胞、CD3+T细胞、CD15+粒细胞植入情况。方法:采集22例清髓性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前及移植后不同时间的骨髓标本,应用免疫磁珠进行CD3+T细胞、CD15+粒细胞分选,常规提取DNA,PCR扩增后,进行毛细管电泳,确定基因位点及峰面积,计算供者嵌合率。结果:22例患者均在中位时间+12d(+9d~+15d)造血恢复。骨髓单个核细胞在+7d时供者嵌合率为70%,+14d供者嵌合率均超过90%,+21d和+28d供者嵌合率均超过95%以上。CD15+粒细胞在+7d时嵌合率为40%,在+14d、+21d和+28d供者嵌合率>95%。CD3+T细胞在+7d、+14d、+21d和+28d供者嵌合率分别为65%、80%、84%和90.9%。移植后早期完全嵌合组急性GVHD发生率高于混合嵌合组。结论:在+28d3群细胞均可达到供者完全嵌合状态。定量检测对判断早期植入、预测复发,指导临床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
干细胞技术堪称是医学史上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其中2项突破,即Ashworth等[1]完成的动物克隆实验和Thomson等[2]培养出的人类胚胎干细胞,使得干细胞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Ashworth等[1]证实了成体细胞的巨大潜能,即用成体细胞核可以重新产生一个完整的动物体,而Thomson等[2]又为细胞水平的组织再生及修复提供了新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77.
BAALC(脑和急性髓系白血病·胞质)基因定位于染色体8q22.3,其DNA序列和表达在哺乳动物中高度保守,主要表达在神经外胚层来源的组织及造血前体细胞中,成熟的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不表达,编码的蛋白不与任何已知的蛋白或功能域同源,其功能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78.
米卡芬净是继卡泊芬净之后FDA批准的第2种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目前米卡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H)疗效及安全性的报道较少见,为此,我们应用米卡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IFI进行临床研究,其疗效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对象:23例均为本院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住院患者,男性14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43(19~75)岁.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10例,多发性骨髓瘤6例,慢性髓系白血病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例,6例存在轻中度肝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79.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为以血小板数目减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成年人ITP在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均获得重大进展,尤其是利妥昔单抗、血小板生成素(TPO)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在临床成年人ITP治疗中的广泛应用,使成年人ITP二线治疗方案的选择不再局限于脾切除术.笔者主要探讨成年人ITP患者二线治疗方案的选择,为采取一线治疗方案治疗失败的ITP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PX-12对硼替佐米诱导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MM细胞株H929细胞为研究对象,将细胞分为PX-12组、硼替佐米组、联合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单药PX-125.0μmol/L、单药硼替佐米20 nmol/L、两药联合和DMSO对照,培养24、48及72 h后观察细胞活性变化,通过MTT法检测MM细胞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情况,H2DCFDA探针标记法测定各组细胞内ROS水平。结果:培养72 h后,PX-12组和硼替佐米组的H929细胞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而联合组的细胞活性下降最为显著,且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1)。PX-12组细胞在培养48 h后,G1期的细胞数下降至40%,而S期和G2/M期数目分别上升至28%和40%,硼替佐米组细胞作用后也出现类似的分布现象,而联合组细胞经过PX-12和硼替佐米共同作用后,G1期的细胞明显下降至19%,S期细胞也降至12%,但G2/M期细胞明显上升至68%,与PX-12组和硼替佐米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养72 h后,联合组细胞凋亡率达71.3%,显著高于PX-12组、硼替佐米组和对照组(20.6%、33.3%和10.6%)(P<0.01)。培养24 h后,联合组细胞内ROS水平为12015±430.2,分别高于PX-12组、硼替佐米组和对照组(6729±352.8、2651±228.3和1098±164.6)(P<0.01)。结论:PX-12可以促使硼替佐米诱导MM细胞H929凋亡增加,可能是通过ROS水平升高而导致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