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3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选取2002-08/2007-1 2在河南省血液病研究所收治的2例顽固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来源于HLA半相合患儿母亲,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来源于HLA全相合的患儿同胞哥哥或妹妹.患儿1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与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1×106/kg)恶共移植,输注的单个核细胞数4.5×108/kg,其中CD34+细胞和CD3+细胞分别为4.41×106/kg及0.11×105/kg;患儿2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与半相合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1×106/kg)共移植,输注的单个核细胞数6.5×108/kg,其中CD34+细胞和CD3+细胞分别为4.62×106/kg及0.12×105/kg.结果两例患儿均移植成功,随访2年来患儿状态良好、未给予其他任何治疗,无输血依赖性.  相似文献   
62.
患者,男,68岁,因"右侧睾丸肿大1个月,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20 d"于2008年2月入住我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睾丸肿大,8 cm×10 cm×10 cm.无发热、皮肤瘙痒、体重减轻等症状.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初步探讨成年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MSC)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分子机制。方法 3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aGVHD的患者,以每1 kg体重2×106个细胞剂量静脉输注AMSC;首先应用尼龙毛柱分离外周血T淋巴细胞,再经CD8磁珠分选出CD+8 T淋巴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生aGVHD患者使用AMSC前后外周血CD+8 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与输注AMSC前相比,输注AMSC后,CD+8 T细胞中的CD+8 CD-28亚群显著上调,同时,患者的aGVHD得以有效控制。结论 AMSC治疗aGVH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上调CD+8 CD-28 T细胞亚群有关,CD+8 T细胞可能是AMSC作用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64.
目的:评价真实世界中含塞利尼索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1年12月就诊于中国11个中心应用含塞利尼索方案治疗的53例RRMM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疗效、生存及不良反应。结果:53例RRMM患者接受以塞利尼索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的中位年龄为60(范围41~79)岁。患者应用塞利尼索的时间距离初次诊断的中位时间为30(范围1~156)个月,中位既往治疗线数为4(范围1~11),既往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者22例(41.5%,22/53),既往行CAR-T细胞治疗者8例(15.1%,8/15),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双重耐药者34例(64.2%,34/53),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达雷妥尤单抗三重耐药者20例(37.7%,20/53)。起病时伴有高危细胞遗传学[17p-/t(14;16)/t(4;14)/1q21]者24例(66.7%,24/36),应用塞利尼索时伴有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者20例(55.6%,20/36)。47例患者可评估疗效,总有效率为44.7%(21/47),其中完全缓解3例(6.4%),非常好的...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重建端粒酶活性对成人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的寿命及成骨潜能的影响.方法:将人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基因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导入成人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RT-PCR检测转染细胞hTERT mRNA的表达,TRAP-PCR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Von-Kossa染色及RT-PCR检测已重建端粒酶活性的脂肪源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结果:转染hTERT的成人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能稳定表达端粒酶活性.转染后第75代的细胞仍维持着自我更新及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且无恶性转化倾向.结论:重建端粒酶活性可延长成人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寿命,并维持其自我更新及成骨潜能.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成人多种组织中是否存在胚胎后亚全能干细胞.方法:用免疫磁珠从成人的多种组织中分离到CD105 细胞后,通过极限稀释法获得单克隆细胞,体外扩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从成人的多种组织中分离得到的单克隆源细胞体外已传35代,免疫表型与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一致,即Flk1及CD44阳性,而CD31、CD34、CD45、HLAⅠ类抗原及 HLA-DR 阴性;细胞形态与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相似,呈成纤维样;在对数生长期,细胞倍增时间也与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一致,约为30 h;体外可被定向诱导为在细胞形态及表型上与脂肪细胞、成骨细胞、神经细胞及肝上皮样细胞一致的细胞.结论:人体多种组织中均存在胚胎后亚全能干细胞,可用胚胎后亚全能干细胞学说来解释干细胞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观察苯达莫司汀联合化疗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收治的32例应用苯达莫司汀联合化疗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复发难治性MM患者中31例可进行疗效评估,总体缓解率(ORR)为51.6%,其中完全缓解(CR)4例(12.9%),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3例(9.7%),部分缓解(PR)9例(29.0%)。前期接受三线及以上治疗的患者ORR明显低于接受一、二线治疗的。最常见的血液学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分别是是血小板降低(62.5%)和恶心、呕吐(56.3%),但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均未影响正常治疗进程。结论 对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苯达莫司汀联合化疗可以作为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使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变期达完全缓解的有效方法.方法 CML急变期患者8例,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均阳性.2例出现附加染色体.每例患者急变前除应用羟基脲外,均应用过3个月以上干扰素,5例患者曾用含阿糖胞苷(Ara-C)的不同方案化疗,均未服用伊马替尼.8例急变期患者均服用伊马替尼600 mg/d,联合HAG方案[高三尖杉酯碱(HH)1~2mg/d,Ara-C 15~25mg每12h 1次,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00μg/m2].根据患者年龄、血常规、骨髓象决定用药剂量及时间长短.结果 2例达血液学部分缓解,6例达血液学完全缓解,继续服用伊马替尼600mg/d.6例血液学完全缓解者达遗传学缓解,生存时间6(3~9)个月,均未达分子生物学缓解.中位血液学复发时间10(3~26)个月,伊马替尼联合HAG方案治疗中位生存时间17(8~28)个月.结论 伊马替尼联合HAG方案治疗CML急变期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9.
 目的 观察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中JAK2基因V617F点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56例CMPD患者JAK2 V617F基因突变类型及突变转录水平。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2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24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CIMF) 5例、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HES)1例。结果 56例CMPD患者JAK2 V617F基因突变率为51.79 %(29/56),PV 65.38 %(17/26)、ET 37.50 %(9/24)、IMF 60.00 %(3/5);杂合性突变率为41.07 %(23/56),包括PV 53.85 %(14/26)、ET 29.17 %(7/24)、CIMF 40.0 %(2/5);纯合性突变率为10.71 %(6/56), 包括PV 11.54 %(3/26)、ET 8.33 %(2/24)、CIMF 20.00 %(1/5);1例HES患者为野生型。PV、ET和CIMF突变患者拷贝数分别为2.14×102~1.5×107、9.80×102~4.4×107和4.10×103~3.70×106。结论 实时定量PCR检测JAK2 V617F基因简便、快捷, 并且易于定量, 检测阳性率与国外报道相似, 适合临床用于CMPD的诊断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肿瘤医院确诊的59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根据临床分型分为两组,单中心型组(47例)和多中心型组(12例),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中心型组和多中心型组平均年龄、男女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中心型患者多表现为无症状的单个淋巴结肿大,病理类型以透明血管型为主(83.0%),其中44例接受局灶切除手术,预后良好。多中心型患者多表现为全身多发浅表和(或)深部淋巴结肿大,更易出现B症状、乏力、肝脾肿大、贫血、血清球蛋白升高、低蛋白血症,以浆细胞型为主(50.0%),采用单纯化疗、手术联合化疗或化疗联合放疗等方案,7例患者治疗有效,有效率为58.3%。结论单中心型Castleman病多表现为无症状的单个淋巴结肿大,手术切除效果好,预后佳;多中心型Castleman病临床症状相对复杂,预后较差,最佳治疗方案仍需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