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3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摘 要:[目的] 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在老年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PCNSL患者91例,随机分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R-MAD组)(n=31)给予利妥昔单抗375mg/m2、大剂量甲氨蝶呤3.5g/m2、阿糖胞苷0.5~1.0g/m2及地塞米松10mg/d治疗;靶向治疗组(n=30)采用大剂量甲氨喋呤3.5g/m2联合利妥昔单抗375mg/m2联合化疗;传统治疗组(n=31)采用全脑放疗加大剂量甲氨喋呤3.5g/m2治疗。比较各组疗效、不良反应、1年和3年生存率。[结果] (1)R-MAD组、靶向治疗组及传统治疗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4.84%、33.33%和16.67%(χ2=10.856,P=0.004);总有效率分别为83.87%、66.67%和53.33%(χ2=6.592,P=0.037)。(2)R-MAD组的血液系统、肝脏毒性、胃肠道反应及神经毒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P<0.05),R-MAD组的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高于靶向治疗组及传统治疗组(P<0.05)。(3)R-MAD组1年和3年的生存率高于靶向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χ2=7.715、8.139,P=0.021、0.017)。[结论]利妥昔单抗、大剂量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及地塞米松联合应用治疗老年PCNSL可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2.
多发性骨髓瘤(MM)作为血液系统第2位高发的恶性肿瘤,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多种新药的不断问世,MM的治疗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缓解率和缓解深度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第59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多项MM的生物靶向治疗研究结果得到了更新,尤其是多种新药的联合应用和细胞生物治疗等研究结果引人注目,文章结合会议报道对MM的生物靶向治疗研究新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13.
目的初步探讨成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dult 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MSC)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的分子机制。方法3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aGVHD患者,以每公斤体质量2×10^6个细胞剂量静脉输注AMSC;应用RT-PCR扩增患者AMSC使用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CR Vβ 24个亚家族的CDR3,了解患者TCR Vβ T细胞的分布情况;应用尼龙毛柱分离外周血T淋巴细胞,再经CD8磁珠分选出CD8^+ T淋巴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生aGVHD患者使用AMSC前后外周血CD8^+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患者发生aGVHD时,有TCR Vβ3及其他亚家族基因表达,输注AMSC后,GVHD得以有效控制。Vβ3不表达;当患者GVHD复发时,Vβ3基因又表达,治疗后不表达;与输注AMSC前相比,输注AMSC后,CD8^+T细胞中的CD8^+CD28^-亚群显著上调(P〈0.05),同时.患者的aGVHD得以有效控制。结论AMSC治疗aGVHD的分子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CR Vβ亚家族基因表达有关,TCR Vβ3可能是AMSC作用的靶基因;同时,AMSC治疗aGVH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上调CD8^+CD28^-T细胞亚群有关.CD8^+T细胞可能是AMSC作用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114.
以亚砷酸为主的四联疗法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1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亚砷酸联合维生素C、沙利度胺、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1例难治性MM患者,应用0.1%亚砷酸注射液10m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亚砷酸静脉滴注结束15min后,维生素C3.0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沙利度胺100~150mg/d,睡前顿服,地塞米松1.5mg/d,晨起顿服。连用14~21d为1个疗程。结果显效3例;进步4例;2例病情相对稳定,2例无效,总有效率63.6%,患者无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结论亚砷酸联合维生素C、沙利度胺、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难治性MM具有药效协同、不良反应减小、疗效较高、耐受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5.
小鼠脂肪源Flk1+CD31-CD34-细胞促造血恢复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小鼠成体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体内外能否促进造血恢复.方法:用小鼠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作滋养层,接种造血细胞,观察培养后1~4周造血细胞数及粒-巨噬细胞系集落形成单位(CFU-GM)的变化,并设对照组.30只经137Cs全身照射0.35 Gy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骨髓有核细胞,实验组注射骨髓有核细胞及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注射后均检测外周血和骨髓有核细胞数及CFU-GM变化,PCR检测受体小鼠体内Y染色体的表达.结果:体外实验中实验组接种后2~4周造血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接种后1~4周CFU-GM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体内实验中空白对照组小鼠移植后10 d左右死亡,实验组小鼠外周血和骨髓有核细胞数、CFU-GM从第2周起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第4周实验组小鼠骨髓细胞有Y染色体表达.结论:脂肪源Flk1 CD31-CD34-细胞能促进小鼠造血恢复.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探讨使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变期达完全缓解的有效方法。方法 CML急变期患者8例,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均阳性。2例出现附加染色体。每例患者急变前除应用羟基脲外,均应用过3个月以上干扰素,5例患者曾用含阿糖胞苷(Ara-C)的不同方案化疗,均未服用伊马替尼。8例急变期患者均服用伊马替尼600 mg/d,联合HAG方案[高三尖杉酯碱(HH)1~2 mg/d,Ara-C 15~25 mg每12 h 1次,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00 μg/m2]。根据患者年龄、血常规、骨髓象决定用药剂量及时间长短。结果 2例达血液学部分缓解,6例达血液学完全缓解,继续服用伊马替尼600 mg/d。6例血液学完全缓解者达遗传学缓解,生存时间6(3~9)个月,均未达分子生物学缓解。中位血液学复发时间10(3~26)个月,伊马替尼联合HAG方案治疗中位生存时间17(8~28)个月。结论 伊马替尼联合HAG方案治疗CML急变期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7.
118.
目的分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MyelogenousLeukemia,CML)患者骨髓中表达BCR/ABL肿瘤基因的细胞亚群,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分选CD45-、GlyA-及CD34-细胞,极限稀释法获得单克隆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其免疫表型,体外定向诱导分化检测其干细胞特性,并检测其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CML患者骨髓源单克隆扩增细胞不表达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特征性表型,但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诱导后的细胞能同时向造血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结论Bcr/Abl融合基因的产生至少发生在比造血干细胞更为早期的血液血管干细胞水平上,即CML至少起源于血液血管干细胞。  相似文献   
119.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并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造血重建特别是血小板的重建与预后有密切的联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病毒感染也和血小板关系密切.国外报道检测移植后第60天(+60天)或+100天的血小板计数来判断其预后的关系[1,2].国内尚无此方面的报道.我们总结了河南省肿瘤医院2001年8月至2006年8月93例行allo-HSCT后患者移植后血小板水平的变化,从而探讨血小板计数在判断临床预后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观察地西他滨联合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VD)化疗方案在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8例应用地西他滨联合VD方案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安全性、缓解率以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8.22(2.00~32.90)个月。总体缓解率为21.43%,其中4例(14.29%)获得完全缓解,2例(7.14%)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血小板降低(85.71%)、贫血(78.57%)、中性粒细胞减少(64.29%)和恶心(64.29%)。经过积极的治疗后,大部分不良反应可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恢复。结论 对于多次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地西他滨联合VD方案尚不能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