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检测原代分离培养的人脐带、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样细胞中CD29、CD34、CD44、CD133、HLA-DR、vWF、MRP1、ABCG2 、P75NTR及Nestin的表达.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人脐带、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样细胞,通过培养扩增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29、CD34、CD44、CD133、HLA-DR及vWF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人脐带、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样细胞中MRP1、ABCG2、P75 NTR、Nestin的表达.在培养的人脐带、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样细胞中,流式细胞仪检测示CD29、CD44表达阳性,CD34、CD133、HLA-DR及vWF表达阴性;免疫荧光示MRP1、ABCG2 、P75NTR及Nestin在人脐带、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样细胞中表达阳性且荧光定位在细胞的胞浆.人脐带、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样细胞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表型;MRP1、ABCG2、P75NTR、Nestin在人脐带、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样细胞中表达阳性,提示人脐带与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样细胞“干”性蛋白的表达情况相似.  相似文献   
42.
外源性端粒酶催化亚基不影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稳定表达端粒酶催化亚基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生物学特性. 方法 用含有人端粒酶返转录酶(hTERT)基因的反转录病毒质粒pBabepuro-hTERT感染hBMSCs,经嘌呤霉素(puro)筛选出转基因细胞,我们将其命名为hTERT-hBMSCs.采用TRAP-ELISA法检测hBMSCs细胞转染前后端粒酶活件的变化;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染色体核型分析,测量平板克隆形成率,成骨诱导等方法 对hTERT-hBMSCs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 结果 TRAP-ELISA法检测转染hTERT的hBMSCs的端粒酶为阳性;hTERT-hBMSCs细胞表面抗原CD44表达阳性,CD34阴性;hTERT-hBMSCs比hBMSCs增殖活跃,目前已传了11代,尚未见衰老迹象,其染色体数目和结构正常,未见畸变;克隆形成率较低,为正常细胞;并保持于细胞成骨分化潜能.结论 将外源性hTERT基因转入hBMSCs后,不影响其生物学特性和分化功能.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Pc G家族蛋白Bmi-1在食管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Bmi-1在食管上皮组织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0例小鼠胚胎、20例成年小鼠、15例人体胚胎、18例正常成年人食管上皮组织及17例食管癌组织中Bmi-1的表达,并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对Bmi-1的表达强度进行定量分析,运用统计学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mi-1在各组食管上皮组织及食管癌组织中均存在表达,但各组表达强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1在小鼠与人体胚胎时期食管上皮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高于生后食管上皮组织。Bmi-1在人体胚胎、正常成年人食管上皮及食管癌组织中表达强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在食管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结论 Bmi-1在不同发育阶段食管上皮组织的表达强度不同,与食管上皮组织的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4.
目的:了解肝损伤大鼠在自体动员和移植骨髓干细胞后肝功能、肝病理变化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的方法构建大鼠肝损伤模型,然后随机分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组、干细胞移植组和模型对照组,G-CSF动员组采用注射G-CSF、干细胞移植组经门静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治疗肝损伤的效果.结果:治疗3周后,干细胞移植组的肝功能、肝病理变化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好转,但G-CSF动员组效果不明显且两者均未使肝功能等恢复到正常.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肝损伤,疗效好于G-CSF动员.  相似文献   
45.
建立永生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外源性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建立永生化细胞株。方法:实验于2006-01/2007-01在石河子大学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骨髓标本采自因意外事故引产死亡的8个月正常胎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大肠杆菌DH5α分子克隆的受体菌由本室保存。质粒pBabepuro-hTERT由美国Weinberg博士惠赠。PA317细胞和Hela细胞由郭志儒博士惠赠。NIH3T3细胞由黄瑾博士惠赠。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将骨块置于α-MEM培养液中,分离及扩增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并纯化质粒pBabepuro-hTERT,转染包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后获得抗性克隆,选取病毒滴度最高的细胞克隆感染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③实验评估: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酶链免疫吸附法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前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样本的△A值高于0.2视为端粒酶阳性。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观察:第3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细胞逐渐死亡,以梭形为主。②基因转染包装细胞和克隆筛选结果:嘌呤霉素筛选7d后,转染的细胞出现抗性克隆。待细胞克隆长至肉眼可见时将细胞克隆消化后扩增培养,挑选出4个抗性克隆,分别命名为克隆1,2,3,4。③病毒滴度的测定:1~4号细胞克隆的病毒滴度分别为3×106,7×105,4×105,9×106cfu/L。④端粒酶活性变化的检测:未转染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值为0.121±0.043,端粒酶活性为阴性。第3代人端粒酶反转录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A值为1.741±0.103,端粒酶活性为阳性。结论:导入外源性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后可激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46.
砷对小鼠成神经瘤细胞N2a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7.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培养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取1~3 d龄新生大鼠的心室肌细胞,用胶原酶Ⅰ分离心肌细胞,离心收集心肌细胞,差速贴壁法纯化后培养于DMEM培养基。显微镜下鉴定心肌细胞的纯度和形态结构,锥虫蓝染色检查心肌细胞成活率。结果心肌细胞纯度为96%,平均成活率95.43%,并出现同簇细胞的同步跳动。结论该方法简单有效,为研究心肌细胞的人员提供了一种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48.
砷是地球环境毒物中的主要物质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一种致癌物。已有证据表明,长期暴露和摄入砷可以诱发高血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周围血管性疾病、脑梗塞及缺血性心脏病等。在用砷剂化疗过程中,患容易对砷剂产生耐受,而对砷剂耐受的患也极易对长春新碱、阿霉素、环孢霉素等常用的化疗药物产生耐受,给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49.
目的用低剂量NaAsO2长期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获得抗砷细胞,探讨机体抗砷机制。方法选取胎儿BMSCs,采用细胞抑制率在5%-10%时的NaAs02浓度(1μmol/L)作为砷诱导浓度,同时设不加砷培养的胎儿BMSCs作为同步对照,用噻唑蓝法(MTT)监测细胞抗砷性是否产生;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方法检测细胞砷含量,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直接显色法,比较抗砷细胞与同步对照组胞内GSH,GST等砷代谢指标的变化,验证细胞是否获得抗砷性。结果胎儿BMSCs经过18周NaAsO2诱导后,细胞对急性砷中毒的耐受性明显提高,排砷能力增强,细胞内GSH和GST活性增高。结论胎儿BMSCs在低剂量NaAsO2长期诱导下,能分化为具有抗砷能力的细胞。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