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41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8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人羊膜上皮细胞侧脑室移植治疗脑出血大鼠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羊膜上皮细胞(hAECs)侧脑室移植对脑出血(ICH)大鼠脑水肿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hAECs,用Hoechst33258和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hAECs,将其移植入脑出血大鼠侧脑室中,测试大鼠28 d内的运动功能变化与脑水肿的动态变化,并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移植hAECs沿大鼠侧脑室壁生长,细胞存活4 w以上.巢蛋白(nestin)与波形蛋白(vim)免疫组化检测呈阳性表达,病灶周围小胶质细胞OX-42染色阳性细胞减少.移植组ICH大鼠脑含水量减少,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hAECs移植到ICH大鼠侧脑室可存活,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抗原,并减轻ICH大鼠脑水肿,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92.
移植细胞的存活及分化与局部的微环境关系密切。实验发现,RPMI 1640培养基与创伤性脑组织提取液构成的体外模拟创伤性脑损伤微环境下培养的人羊膜上皮细胞部分呈现锥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伸出类似神经元样的突起, 部分细胞突起相互交织相连,表现出神经元样形态,部分形态改变明显的人羊膜上皮细胞呈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表达。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于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挫伤灶中心和边缘处后,可存活至少4周,且也呈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表达,并使创伤性脑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93.
目的分析探讨Rathke裂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06-2010-04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6例Rathke裂囊肿病例。结果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视力障碍,内分泌异常。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经单鼻孔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患者随访4个月~4 a,绝大部分患者症状消失或改善,有1例复发。结论 Rathke裂囊肿术前确诊困难,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手术治疗可以明确诊断,解除症状,患者预后良好。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94.
目的 探讨经单鼻孔直达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鞍底定位.方法 77例垂体瘤术前行蝶窦矢状位、冠状位CT扫描,并测量前颅底鞍底夹角(简称颅鞍角)、鞍底斜坡夹角(简称鞍斜角)的大小,前鼻棘到颅鞍角、鞍斜角的距离,在头颅MRI上测量颈内动脉海绵安段之间的最短距离;术中在正中矢状位先找到颅鞍角,向后下绕过鞍底找到鞍斜角,通过两个夹角,正确定位鞍底.结果 ≥90°颅鞍角61例,<90°颅鞍角16例,≥190°鞍斜角48例,<90°鞍斜角29例,前鼻棘到颅鞍角的平均距离(64.90±7.41)mm,前鼻棘到鞍斜角的平均距离(71.74±7.70)mm;所有患者都正确找到鞍底,切除肿瘤,手术顺利.结论 蝶窦欠状位、冠状位CT扫描可以正确了解蝶窦、鞍底的形态和位置;头颅正中矢状位上的前颅底鞍底夹角和鞍底斜坡夹角可直接应用于经鼻蝶安入路垂体瘤切除术鞍底的精确定位.  相似文献   
395.
颅中窝底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及不同治疗方法的结果,探讨颅中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GCH)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9例颅中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行额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活检4例,活检中2例及部分切除1例行放射治疗。结果 无手术死亡。随访期9月~11,5年,4例全切除者无肿瘤复发,3例放疗者肿瘤消失,未治疗者2例无变化。结论 CT、MRI和CAG对诊断GCH有重要价值,对肿瘤放疗和人工栓塞可以增加手术全切除率。放疗对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有效。  相似文献   
396.
目的 构建和鉴定靶向EphB4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方法 体外合成一对互补并编码靶向EphB4基因的特异性shRNA序列的寡核苷酸,克隆到经Bbs Ⅰ酶切线性化的psiRNA人H1启动子质粒载体中,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所构建的重组载体是否正确;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构建的重组载体导入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U251中,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转染细胞EphB4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经酶切和测序证明,pH1-EphB4-shRNA序列正确;转染pH1-EphB4-shRNA载体后,U251细胞EphB4基因的电泳条带明显减弱,在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参比下较空载体组下降60%.结论 靶向EphB4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转染U251细胞之后获得稳定表达,并可特异性沉默EphB4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EphB4基因在恶性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