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对6例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进行免疫组化及病理形态学分析,旨在探讨本病的病理特点及免疫学特征。资料 临床资料:本组男2例、女4例,年龄41~64岁,均以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为首发症状,周围血及骨髓穿刺检查均未见受累。其中,术前曾做全身CT检查的3例和B超检查的2例均未发现脑外其他部位的病灶。4例以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2例表现为偏瘫、失语。肿瘤部位:大脑5例,小脑1例,其中2例为多发性(分别为左颞叶及左顶叶,左小脑及右侧脑室前角)。本组病程≤1年。  检查方法:6例均为我院1980~1994年病理检查材料,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  相似文献   
52.
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urvivin基因与p15和p16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抑凋亡基因Survivin(SVV)在喉鳞状细胞癌 (laryngealsquamouscellcarcinomas,LSCC)中的表达意义及与抑癌基因p15、p16表达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链酶卵白素 生物素复合体 (strepavidin biotincomplex ,SABC)方法检测了 4 8例LSCC组织及 2 4例癌旁组织、2 4例正常喉黏膜组织SVV、p15、p16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SVV蛋白在正常喉黏膜中不表达 ,4 8例LSCC组织中 2 7例SVV蛋白阳性表达 ,占 5 6 3% ,2 4例癌旁组织中 6例SVV蛋白阳性表达 ,占 2 5 0 % SVV蛋白在LSCC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以及SVV在癌旁组织与正常喉黏膜中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SVV蛋白表达与LSCC的发生部位、TNM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 (P <0 0 5 )。p16蛋白强阳性组、p16蛋白弱阳性组及 p16蛋白阴性组的SVV蛋白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且表达呈正相关 (C =0 5 2 )。p15蛋白阳性组与 p15蛋白阴性组的SVV蛋白阳性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SVV基因在LS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并对LSCC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有意义。SVV的过度表达与 p16抑癌作用的失去可能在LSCC的发病机制中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3.
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进行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瘤细胞分布于粘液样背景中,瘤细胞分布疏密不一.构成多细胞密集区与少细胞疏松区,瘤细胞呈短梭形、星状、上皮样。多细胞区瘤细胞呈束状围绕在血管周围.间质有丰富的薄壁小血管或毛细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4例Vimentin、Desmin阳性.3例SMA阳性,S-100和CD34均阴性.结论: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为软组织粘液性肿瘤.好发于女性生殖道,起源于肌纤维母细胞或纤维母细胞.其诊斯与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54.
患者,女,83岁。因右眼渐突伴右鼻塞1个月余,加重4 d,于2006年6月8日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内眦肿胀,逐渐加重,右鼻阻塞,涕中带血和鼻出血,复视,无明显视力减退,无眼痛、头痛、恶心、呕吐。4 d前因突眼明显加重就诊于眼科。专科检查视力:右3.9,左4.6;B超示右眼球后占位病变;眼眶CT示右筛窦内占位性病变,向眼眶及上颌窦生长,伴周围骨质破坏,考虑恶性肿瘤(图1),遂请我科会诊,诊断为右鼻腔、鼻窦肿瘤,转入我科。入院查体:全身情况尚好,右眼内眦上方明显隆起,无局部皮肤充血,触之质中;右眼球前突,且向外下方移位,内转活动受限,复视;外鼻…  相似文献   
55.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5例不同部位的EH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5例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37-75岁,中位年龄54岁,肿瘤发生部位分别是腹壁,肺,阴茎,鼻前庭,骨,光镜下见肿瘤细胞形态多样,排列成巢状,条索状甚至腺样结构。瘤细胞短梭形,胞浆内空泡,此特征为单细胞原始管腔结构,肿瘤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标记如CD34,Ⅷ因子,UEA等,部分病例同时表达CK和/或Vim。结论:EH的病理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诊断时需要和转移性癌,上皮样血管肉瘤鉴别,同时在概念上需要与上皮样血管瘤区别,本病生物学行为与组织学形态有不一致性,治疗按低度恶性处理。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T)中不典型增生甲状腺上皮细胞(thyroid epithelial cells,TEC)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关系.方法 从存档病例中选取30例HT不典型增生TEC病例和50例PTC,以甲状腺瘤旁滤泡和HT中的相对正常滤泡为对照组(各40例),进行常规形态学观察和细胞角蛋白19(CK19)、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免疫组化标记(Max-Vision法),结果用x<'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HT中不典型增生TEC有一定异型性,细胞排列拥挤,核增大,出现毛玻璃样改变.HT中不典型增生TEC和PTC上皮均明显表达CK19、PCNA和Bcl-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两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T中不典型增生TEC呈现某些PTC的形态学、免疫学表型特征,表达PTC特异的CK19,可能是HT癌变过程的中间环节,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7.
Splenosis is ectopic autotransplantation of splenic tissue after splenic trauma or surgery. 1 The most frequent locations are the surface of visceral peritoneum and parietal peritoneum. Liver and retroperitoneum are rarely involved. 1,2 We present here 2 cases of splenosis involving the liver and retroperitoneum with clinical information, imaging findings, and literature review.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黄芩甙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肝、肾、肺的保护机制。方法:改良Aho法建立SAP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芩甙和奥曲肽治疗组,假手术组。造模后3h、6h、12h观察各组生存率、肝、肾、肺的病理变化及NF-κB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12h生存率高于模型组(P<0.05),各脏器病理改变均不同程度减轻,肝、肾组织NF-κB含量及病理评分均小于模型组(P<0.05/P<0.01),其中黄芩甙治疗组12h点优于奥曲肽治疗组(P<0.05/P<0.01)。结论:黄芩甙和奥曲肽对SAP模型大鼠多脏器均有保护作用,并能有效地降低12h死亡率。  相似文献   
59.
徐如君  王炜 《浙江医学》2019,(14):1461-1463,1476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是否扩增是乳腺癌患者的强预后标记,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是规范乳腺癌患者HER2检测的重要文件,自2006年首次发布以来已更新3次。今年3月,2019版中国《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发布,在HER2免疫组化(2+)的判读标准、荧光原位杂交的判读标准、微浸润灶的定义等诸多方面作了更新,本文就其更新部分的内容进行解读并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0.
目的:提高对肾癌泌尿男性生殖道转移的认识。方法:总结我院20年来收治的2例患者资料,例1肾癌术后转移至同侧输尿管膀胱,例2肾透明细胞癌同时转移至同侧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结合文献就其临床表现、转移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结果:例1行残留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术,例2行右肾癌根治性切除加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例1术后5年死于远处转移,例2术后2个月死于全身衰竭。结论:肾癌的泌尿男生殖道转移少见,转移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手术切除转移灶是首选推荐的治疗方法,肾癌根治术据病变情况可同时切除同侧全长输尿管并膀胱袖状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