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7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46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37篇 |
内科学 | 30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78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2篇 |
肿瘤学 | 29篇 |
出版年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疗法疗效预测指标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虽然实验研究中已积累了大量有关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免疫异常的资料,但因缺乏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转化的转译性或过渡性研究(translational study),迄今为止临床上尚无能够用于再障的预后判断和指导治疗的实用体系。我们拟对目前有关免疫功能指标检测在原发性再障患者免疫抑制疗法(IST)疗效预测方面的应用作一个综述,目的在于初步区分这些指标的临床应用前景,并可能对今后从基础至临床的过渡性研究提示方向。 相似文献
12.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骨髓细胞结构和病毒抗原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1998年 6月~ 2 0 0 1年 8月收治的 2 0例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发热期患者的骨髓细胞结构尤其是超微结构以及细胞内HFRS病毒抗原进行了观察 ,以明确HFRS病毒对骨髓细胞的感染情况和致病变作用及其影响程度。材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标本采集及处理2 0例患者中 ,男 11例 ,女 9例 ,年龄 2 0~ 78岁。轻型1例、中型 4例、重型 9例、危重型 6例 (死亡 2例 )。所有患者均于发病 4d内入院 ,按 1986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会议诊断标准确诊并经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查证实。骨髓标本均在发热期于髂后上棘采取。先抽取 0 .1~ 0 .3ml骨髓液常规推… 相似文献
13.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0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采用 ELISA法对 3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 (下称再障 )患者的血浆 IL- 1 0水平进行了检测 ,并对其IL- 1 0与 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32例再障患者 (再障组 )均符合 1 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慢性再障 (CAA)2 3例 ,重型再障 (SAA) 型 7例、 型 2例 ;男 1 5例 ,女 1 7例 ;年龄 9~ 71岁 ,平均 33.5岁 ;病程 7天至 1 0余年。对照组为 2 4例健康献血员 (男 9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38.5岁 )的血液标本。取再障组患者肝素抗凝新鲜骨髓及血液标本 ,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 ,… 相似文献
14.
一、血小板疾病1.实验研究:近年来,血小板膜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苏州医学院(简称苏医)用杂交瘤技术获得多种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GP)的单克隆抗体,其中SZ—21可抑制多种诱导剂引起的血小板二相聚集,抑制其释放功能及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并证实SZ—21识别的抗原是GPⅢa; 相似文献
15.
16.
化疗可导致患者感染 ,与化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而中性粒细胞抗感染能力与其表面粘附分子表达有关。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3 4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巩固化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 1b/CD1 8表达及其体外对趋化三肽 (fMLP)的反应 ,观察其与感染的关系。1 资料方法1 .1 病例选择3 4例完全缓解的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 ,男 2 5例 ,女 9例 ,年龄 1 4~ 6 2岁 ,平均 3 3岁。均为进一步巩固治疗入院。化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为(1 .9~ 4.1 )× 1 0 9/L ,平均为 3 .4× 1 0 9/L ;化疗后采血时外周血中性粒细… 相似文献
17.
研究造血微环境及基质细胞对造血的影响,在生理和病理造血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铺层的双层细胞培养技术,对10例正常骨髓细胞1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粒系造血的情况进行了体外半固体双层细胞的观察。一、材料和方法1标本采集:...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观察了增龄对正常人血小板聚集、抗凝和纤溶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观察对象不同年龄的健康人,既往无系统性疾病史,受检者在采集血液标本前10天内未服用影响血小板、凝血功能的药物。受检者按年龄分为三组:1.中青年组:年龄<50岁(平均43士3.1岁),共76人;2.老年前期组:年龄50一59岁(平均55士3.4岁),共35人;3.老年组:年龄)60岁(平均65士5.1岁),共31人。 二、方法采集受检者空腹静脉血,按照实验方法测定下列指标:1.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测定采用E心rn比浊法,选用ADP、肾上腺素(EPN)和胶原(CoD为致聚剂。2.抗… 相似文献
19.
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作铺层,进行体外CFU-GM半固体培养,观察内皮细胞对正常人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粒系造血的影响。在有内皮细胞的各培养体系,CFU-GM的产率均显著高于无内皮细胞的对照体系。在无内皮细胞存在的体系中,需添加GM-CSF才能表现出对粒系造血的刺激作用。对15例初诊慢性再障患者骨髓粒系祖细胞的培养结果表明,无内皮细胞存在时,无论向培养体系中加何种细胞因子均无集落形成,而在有内皮细胞的双层培养中,部分患者骨髓培养中有CFU-GM集落形成。研究结果表明内皮细胞对正常人和再障患者粒系造血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鄄11(recombinatehumaninterleukin11熏rhIL鄄11)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毒性,以及用药后血小板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方法:20例(47周期)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接受rhIL鄄1125μg·kg-1·d-1皮下注射,平均用药6d,同一患者各周期的化疗方案及剂量强度相同。结果:第1、2周期化疗前血小板基础值分别为穴165.0±65.2雪×109/L和穴346.4±78.3雪×109/L;应用rhIL鄄11的天数分别为(7.0±5.7)d和(4.5±6.7)d;化疗后血小板计数小于50×109/L的平均持续天数分别为(5.0±3.6)d和(3.5±3.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回升天数平均为4d,有12个周期血小板计数最高值大于400×109/L,血小板计数最高值出现在应用rhIL鄄11后(17.0±5.5)d;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水肿、乏力、头晕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结论:rhIL鄄11能有效治疗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回升相对缓慢,作用持续时间较长,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