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0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5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多种MR成像技术在胰腺癌诊断及其可切除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种MR成像技术对胰腺癌诊断及其手术可切除性判断的价值。方法:18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进行了磁共振检查,采用的磁共振序列分别为:GRETlWI,TSET2WI,脂肪抑制GRET1WI,延迟增强GRETlWI,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和三维动态对比增强MRA(3D DCE MRA)。肿瘤累及胰周血管根据程度依次分为0一4级。结果:18例胰腺癌肿瘤病灶,在GRE Tl WI上均呈稍低信号,TSET2WI上均呈稍高信号。脂肪抑制GRET1WI上所有肿瘤均呈明显低信号,延迟增强GRETlWI上肿瘤表现环形不规则强化14例,均匀强化4例,但均低于正常胰腺强化。MRCP显示胆总管与主胰管均扩张表现为典型“双管征”8例。在3D DCE MRA上,根据肿瘤与血管周径接触面>l/2为不能切除的标准,则门静脉受累56%(10/18),脾静脉受累39%(7/18),肠系膜上静脉受累67%(12/18),腹腔干及主要分支受累22%(4/18)及肠系膜上动脉受累l7%(3/18)。MRI判断2例可完全手术切除,与手术结果相符。结论:MRI快速扫描序列、脂肪抑制技术、MRCP及3DDCEMRA四大MR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能提供胰腺癌诊断及手术可切除性判断的必需信息,可以达到一步到位的诊断目标。  相似文献   
32.
33.
为评价磁共振(MR)动脉期和门脉期动态成像对肝癌的检测价值,运用快速扰向梯度回波技术对3 4例患者进行了MR动态成像.在静脉团注GD-DTPA的时间内连续采集,分别在动脉期与门脉期成像并与平扫SE-T1像、SE-T2像对肝癌的检测数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64个得到证实的肝细胞癌(HCC)中,平扫SE-T1像发现56个(占88%)、SE-T2像发现54个(84%)、动脉期成像发现58个(90%)、门静脉期成像发现46个(72%).11个HCC仅在平扫SE列显示,8个HCC仅在动脉期得到确认,1个HCC仅在门静脉期得到确认.动态成像对非HCC肿瘤的检出率未增加.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动态成像能检测出某些SE平扫无法检出的HCC肿瘤,是对常规MR检查方法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表面弥散系数(ADC)评估肝占位病变的价值.方法:48例带有58个肝占位病变患者进行了弥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58个肝占位病变中30个肝细胞癌,16个肝血管瘤,12个肝囊肿.应用不同梯度因子b值(b=0, 30,1000,1100秒/mm2 )弥散图像拟合出ADC图,并获取ADC值.结果: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25±0.51×10-3、1.75±0.6×10-3 和3.15±0.43×10-3 mm2/秒,三者差异存在着显著性(P<0.01).结论:弥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法对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但不适宜对小病灶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索MRI无创性测量肺动脉舒张压 (PADP)的新途径。材料与方法 应用MR相位速度图测量 40例具有肺动脉瓣返流 (PR)患者的最大返流速度并计算出舒张末期肺动脉与右心室间的压差 (PVDG) ,同时 ,与右心导管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通过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MRI测量PAD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MRI测定的PADP为 4.82± 1.2 4mmHg(1mmHg =0 .133kPa) ,右心导管的测值为 4.5 2± 2 .0 0mmHg ,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t=1.45 ,P >0 .0 5 ) ,但具有高度相关性 (r =0 .94,P <0 .0 1)。回归方程y =0 .82x + 4.5 8,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达 90 %。结论 MRI是评价PR患者PADP的较可靠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36.
目的通过测量肺动脉瓣返流(PR)、分析PR的峰值流速和计算肺动脉舒张压(PADP),评价MR相位速度图检测肺动脉血液动力学的价值。方法应用MR相位速度图测量了45例患者的主肺动脉直径、流速及其最大返流速度并与右心导管检查进行了比较,通过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判断MR相位速度图测量PADP的准确性和特异性。结果45例患者中40例存在返流,MR相位速度图测定的PADP为(4.82±1.24)mmHg(1mmHg=0.133kPa),右心导管的测值为(4.52±2.00)mmHg,二者间的相关性系数r=0.94(P<0.01),回归方程y=0.82x+4.58。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达90%。25例肺动脉高压(PAH)组主肺动脉的流速及肺血管的顺应性均低于非PAH组而返流的百分比显著性增高(P<0.05),返流量与肺动脉平均压呈正相关(r=0.89,P<0.01),与肺动脉峰值流速呈负相关(r=-0.82,P<0.01)。结论MR相位速度图是评价肺动脉血液动力学变化的一种非创伤性新技术,能较准确地评价PR患者的PADP。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对比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和射波刀六维颅骨追踪(CK-6D Skull)技术治疗多发脑转移瘤的立体定向放疗(SRT)方案的综合差异,探索颅内多靶点采用何种技术更具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18年间,≥2个脑转移灶接受SRT患者 42例,分别对每例患者选择CK-6D Skull技术和VMAT技术设计放疗计划;通过统计靶区梯度指数、剂量跌落体积和危及器官等参数比较VMAT与CK-6D Skull的计划质量;记录总机器跳数和单次治疗时间比较两种技术执行效率。结果 颅内2靶点与3靶点计划的梯度指数CK-6D Skull技术优于VMAT技术(P<0.05);颅内4靶点和5靶点两组计划的梯度指数差异不大(P>0.05);两种技术对于危及器官最大剂量的贡献差别不大(P>0.05),但VMAT技术治疗时间更短(P<0.05)。结论 两种技术均能满足临床开展SRT多发脑转移瘤的要求,单从治疗计划和执行的角度,建议颅内<4个转移瘤患者考虑采用CK-6D Skull技术实施SRT,≥4个转移瘤考虑采用VMAT技术实施SRT;体质状况差,不易长时间保持固定体位的患者优先考虑VMAT技术。对于两种技术在实施颅内多发脑转移瘤SRT更多的差异,有待更多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研究。  相似文献   
38.
正常小儿肛门横纹肌复合体发育状态的MRI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小儿直肠肛门周围横纹肌复合体发育的正常客观指标。方法住院儿童25例(没有直肠肛管疾病),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3.2岁(3个月~14岁)。采用1.5TMR成像仪,体部相控阵列线圈(新生儿和婴儿则用头部线圈),常规行冠状、横断及矢状位扫描,观察并定量测量耻骨直肠肌(puborectalis,PR)和肛门外括约肌(externalanalsphincter,EAS)发育宽度、长度的绝对、相对值。结果14岁以下小儿肌肉的长度的相对值PR为(0.47±0.04)、EAS为(0.41±0.04),宽度的相对值PR为(0.50±0.04)、EAS为(0.44±0.04)。EAS、PR宽度、长度的绝对值与年龄有高度相关性(P<0.05),宽度、长度的相对值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随年龄的增长PR、EAS长度和宽度的绝对值在不断增加,不能用于个体间的相互比较。而长度和宽度的相对值变化不明显,可以作为小儿生长发育时期肌肉发育的正常标准。  相似文献   
39.
三叉神经痛:MRI序列选择及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影像表现及最佳成像序列和方法,评价MRI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应用三维稳态构成干扰序列(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in steady state,CISS)和三维稳态旋进快速成像序列(fast imaging with steady state precession,FISP)结合三维预磁化快速梯度回波序列(magnetization prepared rapid gradient echo imaging,MPRAGE or 3D-MPR),并采用三维多平面或曲面重建技术对25例(50条)正常对照组及50例(50条,单发)三叉神经痛患者行MR成像,观察MRI图像中神经、血管显示情况和三叉神经痛在MRI中的表现形式。结果 (1)正常对照组神经血管压迫或接触为30%,三叉神经痛患者病侧为96%,血管包绕神经及神经变形,对照组没有出现,病例组5例。(2)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病例MRI诊断为血管压迫或接触的为38例,手术证实有血管压迫为18例,另有10例行γ-刀治疗,术后症状消失;桥小脑角肿瘤7例,均为手术证实;血管病变5例,均由微血管减压术或手术证实。(3)正常对照组与病例组神经血管压迫或接触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5),诊断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79%。结论 磁共振3D-CISS和3D-FISP序列结合3D-MPR序列能够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肿瘤性病变和血管性病变之间的关系,对临床提供术前评估和指导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腹部呼吸限制下肝脏CT三期增强扫描对确定肝脏肿块个性化靶区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热塑体膜固定使腹部呼吸受限,在3种不同呼吸状态下对10例原发或转移性肝癌患者行CT三期增强扫描,并进行肿瘤动度的CT测量。利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肝脏肿瘤放疗CT模拟定位三期增强扫描的必要性和腹部呼吸限制下不同呼吸状态扫描的可行性。结果肿瘤动度的CT测量结果为z轴方向(0.82±0.31)cm(0.5~1.2 cm),x轴方向(0.30±0.13)cm(0.0~0.5 cm),y轴方向(0.33±0.10)cm(0.2~0.6 cm);计算结果为z轴方向(1.03±0.37)cm(0.6~2.0 cm),x轴方向(0.31±0.14)cm(0.2~0.5 cm),y轴方向(0.35±0.11)cm(0.2~0.6 cm);比较结果显示z轴方向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91,P= 0.01),x轴和y轴方向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轴方向t=-1.87,P=0.10,y轴方向t=0.28,P= 0.78)。结论利用热塑体膜固定限制腹部呼吸运动是切实可行的;3种不同呼吸状态下对肝脏行CT三期增强扫描对确定肝脏肿瘤个性化计划靶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