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9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微卫昨环稳定性是指基因组中简单重复序列的增加或丢失,许多肿瘤中存在微卫生不稳定性现象,特别是微卫生星不稳定性仅在肿瘤细胞中发现,未见于与肿瘤相邻的正常组织,提示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人类遗传非息肉样结肠直肠癌(HNPCC)的微卫星不稳定是DNA复制过程中负责碱基错配修复的基因突变所致,它们的突变使DNA复制的精确性降低,是HNPCC发生的原因,这是继续因子与抑癌基因之后发现的又一类肿瘤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52.
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Barrett食管(BE)的动力学改变。方法 经内镜证实的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进行症状调查、食管测压。结果 BE组的症状积分低于RE组;RE、BE及对照组间在食管测压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食管反流症状与食管粘膜的内镜下表现不一致;食管组织化生与食管运动功能间无相关。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CD4+T细胞及其前炎症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①采用PCR-RFLP法检测170例胃癌患者及110例健康对照者肿瘤坏死因子(TNF)-β+252、白细胞介素(IL)-10启动子-1082和IL4内含子3基因多态性.②流式细胞术检测63例胃癌患者和31例健康对照者T细胞亚群和共刺激分子CD28.结果 ①非贲门胃癌组TNF-β+252*A等位基因频率和IL-10启动子-1082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0.01).IL-4内含子3基因多态性与非贲门癌患者无明显相关(P>0.05).贲门癌组IL-4内含子3 RP2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RP1基因频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②胃癌组外周血总T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减少(P<0.001或0.05);CD28表达率胃癌组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术后1周总T细胞和CD4+T细胞明显上升(P<0.05).CD28表达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 CD4+T细胞亚群异常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TNF-β+252*A等位基因和IL-10启动子-1082A等位基因可能是胃癌发生的易感基因,IL-4内含子3-RP2等位基因与贲门癌的发生有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氯离子胞内通道(CLIC)4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人胃癌细胞SGC-7901和MGC-803中CLIC4的表达.应用Lipofectamine2000将CLIC4 siRNA转染到SGC-7901细胞和MGC-803细胞中,分为siRNA1组、siR...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基因内含子3多态性与中国福建省贲门癌、非贲门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中国福建省100例贲门癌、130例非贲门胃癌和11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照组)的IL-4基因内含子3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多态性与贲门癌、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贲门癌组、非贲门胃癌组的上消化道肿瘤(UGIC)家族史阳性个体的比例高于对照组。UGIC家族史可同时增加贲门癌和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OR=2.738,95%CI:1.220~6.143;OR=2.452,95%CI:1.122~5.361)。IL-4内含子3的3种基因型(RP1.1、RP1.2、RP2.2)频率在贲门癌组、非贲门胃癌组和对照组中的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P1.1基因型比较,携带RP1.2基因型可增加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OR=2.111,95%CI:1.172~3.803)。分层分析显示,与RP1.1基因型相比,RP1.2基因型能增加男性(OR=2.496,95%CI:1.235~5.047)和UGIC家族史阴性(OR=1.909,95%CI:1.020~3.573)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而携带RP2.2基因型可使家族史阴性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降低(OR=0.496,95%CI:0.268~0.918)。结论 IL-4内含子3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影响中国福建省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6.
目的:评价维生素C、白藜芦醇和大黄素对幽门螺杆菌(Hp)的抑制作用,以及它们与抗生素的联合抑菌作用。方法:检测上述三种物质对Hp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将它们和抗生素混合,比较单一药物与混合溶液对耐药菌株的抑菌率。结果:1、维生素C的MLC50为1000mg/L,MIC∞为2000mg/L;白藜芦醇的MIC50为62.5mg/L,MIC90为250mg/L;大黄素的MIC50为0.5mg/L,MIC90为2mg/L。2、白藜芦醇与甲硝唑、大黄素与克拉霉素的联合抑菌率比其单独抑菌率要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5)。结论:维生素C、白藜芦醇和大黄素在体外对Hp都有抑制作用;白藜芦醇与甲硝唑、大黄素与克拉霉素有协同抗Hp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对甲硝唑耐药幽门螺杆菌中rdxA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对甲硝唑耐药幽门螺杆菌(Hp)株中rdxA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 随机收集51例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患者的胃窦部黏膜,体外微需氧培养。甲硝唑耐药率检测分别用E试验和临界点药敏法。选取对甲硝唑高度耐药菌株(MIC值>256 mg/L),在含16 mr/L甲硝唑及不含甲硝唑培养基中分组培养,半定量RT-PCR法检测rdxA基因的表达,用galE基因作外参照。结果 共分离出Hp临床分离菌47株。E试验法甲硝唑耐药率为34%(16/47),临界点药敏法为32%(15/47),其中15株(包括5株高度耐药菌株)2种方法均耐药。5株高度耐药菌中rdxA基因在甲硝唑存在的情况下表达量减少,而参照galE基因表达均不变。结论rdxA基因的表达减少在Hp对甲硝唑高度耐药形成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8.
福建省上消化道出血多中心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省消化学病学会组织8家医院对1992年~2001年10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进行分析,了解福建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因分布及临床诊断治疗状况,以帮助于制定较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9.
大肠肿瘤p53蛋白过表达对原位Th1/Th2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p53蛋白过表面对大肠腺瘤和大肠癌局部辅助T细胞(Th1/Th2)平均的影响,进而探讨大肠癌发生的免疫学机制,方法:研究对象包括大肠腺瘤30例,大肠癌38例,癌旁正常粘膜68例作为对照组。石蜡切片以免疫组化法检测p53蛋白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肠组织培养上清液中4种细胞因子(IL-2,IL-4,IL-10,IFN-r)水平。结果:p53蛋白表达阳性组培养上清液的IL-2,IFN-r水平显著低于阴性组和对照组(P<0.01),而IL-10则高于阴性组及对照组(P<0.05),各组IL-4水平未显示差异(P>0.05),结论:p53蛋白表达引起原位Th1/Th2平衡失调,表现为由Th1向Th2漂移,初步推断:p53基因失活在大肠癌发生的免疫学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0.
白塞病累及胃肠道渍疡者称为肠白塞病,近年来肠白塞病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但国内文献对其报道较少。此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肠白塞病的研究进展,对肠白塞病临床特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