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维奈克拉(VEN)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1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VEN治疗的25例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微小残留病(MRD)阳性患者15例(抢先治疗组), 形态学复发患者10例(挽救治疗组)。两组VEN剂量均为400 mg/d, 联合唑类抗真菌药物时减量至100 mg/d。结果①抢先治疗组男7例, 女8例, 中位年龄32(18~52)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3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例,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1例;MRD阳性至应用VEN中位时间为2.5(0~12.5)个月。VEN中位疗程数为2(1~4)个。第1疗程治疗第7天VEN中位血药浓度为1 945(688~5 383)μg/L。VEN治疗1疗程后8例患者MRD转为阴性(获得主要反应), 4例MRD较治疗前下降50%, 3例无效, 总体反应率(ORR)为80%(12/15)。9例治疗第7天VEN血药浓度<1 000 μg/L或>3 000 μg/L患者中3例(33.3%)MRD转阴, 6例VEN血药浓度1 000~3 000 μg/L患者中5例(83.3%)MRD转阴。5例患者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 5例患者出现3/4级血小板减少, 无新发严重感染致死病例。②挽救治疗组男7例, 女3例, 中位年龄44(28~59)岁;AML 6例, ALL 2例, 不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aCML)1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MDS-RCMD)1例;复发至应用VEN中位时间为0(0~1)个月;VEN中位疗程数为1(1~2)个;第1疗程治疗第7天VEN中位血药浓度为2 419(1 200~6 155)μg/L。VEN治疗1疗程后3例获得完全缓解(CR)(主要反应), 3例获得部分缓解(PR), 4例无效, ORR为60%(6/10)。4例治疗第7天VEN血药浓度>3 000 μg/L患者中1例获得CR, 6例VEN血药浓度1 000~3 000 μg/L患者中2例获得CR。10例患者均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及3/4级血小板减少。1例患者因严重肺感染死亡。③中位随访4.5(1~8.5)个月, 抢先治疗组、挽救治疗组总生存(OS)率分别为(70.2±12.7)%、(50.0±15.8)%(χ^(2)=1.873, P=0.171)。1疗程VEN治疗获得主要反应、未获得主要反应患者的OS率分别为(90.9±8.7)%、(36.2±14.7)%(χ^(2)=6.843, P=0.009)。3例存在TP53突变的患者在VEN治疗后均获得主要反应。结论应用VEN对allo-HSCT后复发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抢先/挽救治疗有一定疗效且耐受性良好, 监测VEN血药浓度有望提高疗效。VEN抢先/挽救治疗1个疗程未获得主要反应的患者预后较差, 需尽早转换其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检测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及其配体-人类白细胞抗原Ⅰ (HLA-Ⅰ)基因分布频率,评估两者的相互作用对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87对亲缘供者HSCT供受者(半倍体相合40对,同胞完全相合47对)的HLA-Cw及供者KIR基因型.结果 87例正常供者均携带抑制型KIR2DL1、2DL2/L3、2DLd、3DL2和3DL3,基因频率为1;其次是3DL1,基因频率为96.6%;激活型KIR基因频率不一.87例受者的C1表达率为97.7%,而C2、Bw4、HLA-A3/A11的表达率不一.半倍体相合HSCT中KIR-HLA配体不合34例,相合6例;HLA-HLA配体相合31例,不合9例.同胞完全相合HSCT中KIR-HLA配体不合42例,相合5例.KIR-HLA配体不合组移植后2年无病生存率力(71.5±6.5)%,明显高于相合组的(50.0 ± 10.7)%(P < 0.05).结论 激活型KIR的基因频率明显低于抑制型KIR基因频率,抑制型KIR2DL1、3DL1、3DL2可能对NK细胞同种反应性起主要作用.KIR-HLA配体不合亲缘供者HSCT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明显高于KIR-HLA配体相合者.  相似文献   
33.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系统肿瘤,一些学者证实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sICAM-1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主要由  相似文献   
34.
为了了解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对1997年1月至2005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94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分析,总结疗效并对影响预后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完全缓解率51.1%;6、12、18、36、36个月总生存率及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68.6%、55.8%、53.8%、46.4%、21.3%及57.9%、38.6%、33.3%、31.6%、0%.经分析年龄<40岁、化疗前白细胞数<10.0×109/L、骨髓抑制期白细胞<1.0×109/L、发病1个月内给予化疗、化疗前输注全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缓解率及生存率较高;首疗诱导缓解、获得缓解时间、缓解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复发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p值均<0.05).结论了解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因素,采取个体化治疗并针对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治疗,对提高缓解率及生存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allo-HSCT的t(8;21)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3例t(8;21)AML患者纳入研究,男39例,女34例,中位年龄36...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无关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UD-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MDS患者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7 ~46岁,中位年龄30岁。其中难治性贫血(RA)1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2例,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2(RAEB-2)5例,MDS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1例。接受UD-HSCT治疗的MDS患者中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8例,骨髓移植(BMT)1例。供受者HLA高分辨配型10/10位点相合4例、9/10位点相合4例、7/10位点相合1例。预处理方案为BU + CY + Flud + Ara-C + ATG 8例、BU + Mel + Flud + Ara-C + ATG 1例,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为FK506 + MTX + MMF 8例、CsA + MTX + MMF 1例。结果 9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 0.5 × 109/L和血小板≥20 × 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5(11 ~ 20) d和23(8 ~ 32) d。6例患者发生急性GVHD(aGVHD),其中Ⅰ度4例,Ⅱ度2例,5例患者发生局限型慢性GVHD(cGVHD)。中位随访20.3(6.4 ~ 50)个月,1例患者移植后14个月复发死亡,其余8例患者中位随访27.9(6.4 ~ 50)个月均无病存活,总体生存率(OS)及无病生存率(DFS)均为85.7 % ± 13.2 %。结论 UD-HSCT治疗MDS安全有效,在无同胞全合供者时,无关供者也可以作为此类患者有效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移植物中CD34+细胞及T细胞剂量对HLA相合同胞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预后的影响.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物中CD34+细胞,CD3+、CD3+CD4+及CD3+CD8+T细胞含量,按患者体重计算出移植物中单个核细胞(MNC),CD34+细胞,CD3+、CD3+CD4+及CD3+CD8+T细胞数量,根据中位数分别将患者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和低剂量组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相关死亡(TRM)、复发、总体生存(OS)率以及无病生存(DFS)率的发生情况.结果 CD34+细胞高剂量组(34例)移植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恢复速度显著加快(P值均<0.05).CD3+CD4+、CD3+CD8+T细胞高剂量组和相应低剂量组相比,Ⅱ-Ⅳ度aGVHD发生率有增高趋势(P值分别为0.089和0.098).CD3+CD4+及CD3+CD8+T细胞高剂量组和相应低剂量组相比,TRM显著增高(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D3+CD4+和CD3+CD8+T细胞输注剂量是患者TRM的影响因素(RR分别为13.12和25.90,P值均<0.05).各高剂量组和相应低剂量组比较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D3+ CD4+及CD3+CD8+T细胞高剂量组分别和相应低剂量组相比,OS显著降低(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D3+CD4+和CD3+CD8+T细胞输注剂量是患者OS的影响因素(RR分别为3.71和3.01,P值均<0.05);CD3+CD4+T细胞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相比,DFS显著降低(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D3+CD4+T细胞输注剂量(RR=6.91,P=0.011)是患者DFS的影响因素.结论 高剂量CD34+细胞移植可加快移植后造血重建;移植物中高含量的CD3+CD4+及CD3+CD8+T细胞会增加患者TRM,降低OS或DFS.  相似文献   
38.
急性脑梗死患者白细胞活化及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白细胞活化及粘附分子表达。方法 :硝基四氮唑蓝(NBT)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自发活化率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白细胞粘附分子CD11a ,CD18表达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急性脑梗死组白细胞活化率及粘附分子表达率明显增高(P<0.01) ,且白细胞活化与粘附分子表达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激活白细胞并促使粘附分子表达上调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评价注射用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ABCD)挽救治疗侵袭性真菌病(IF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既往抗真菌治疗失败后在2021年4—8月间接受ABCD治疗的106例患者资料。统计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结局以及ABCD相关不良反应指标。结果 106例患者中,ABCD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输液反应,包括寒颤(60.4%)、发热(54.7%)和畏寒(11.3%)。不良反应多为1~2级。106例患者的ABCD挽救治疗有效率为85.8%(91例,95%CI:77.7%~91.9%)。其中,确诊/临床诊断IFD患者有效率为92.6%(25/27,95%CI:75.7%~99.1%),包括毛霉病(9例)、肺曲霉病(5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5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3例)、肺念珠菌病(2例)患者治疗均有效,3例念珠菌血症患者中的1例治疗有效。7例既往接受过多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的确诊/临床诊断IFD患者挽救治疗均有效。此外,确诊/临床诊断IFD患者6周内均为生存状态。结论 ABCD治疗IFD安全可耐受,肾毒性较低,用于既往抗真菌治疗不耐受或无效患者仍可有效。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提高对治疗相关白血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霍奇金淋巴瘤(HL)治疗后继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inv(16)患者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复习治疗相关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结果 该例36岁女性患者在确诊HL并接受规范淋巴瘤化疗后2年确诊为治疗相关白血病.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inv(16),且聚合酶链反应(PCR)结果提示CBFβ/MYH11融合基因阳性.经3个疗程化疗后,患者CBFβ/MYH11基因仍为阳性.该患者行半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取得分子生物学缓解.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现无白血病生存时间1.5年.结论 治疗相关白血病治疗难度大,但其具有异质性.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对于治疗相关白血病预后有重要的提示意义.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唯一可以治愈治疗相关性AML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