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8 毫秒
21.
22.
本文叙述了苹果酸的快速简易定性法和纸层析定性法。概述了用曲霉属的一些菌种的L-苹果酸直接发酵的实验过程和方法。由土壤里分离出温氏曲霉、黑曲霉黄曲霉和米曲霉。实验中使用了C_0~(60)射线、5氟尿嘧啶和高温分别地或复合地处理一些菌种。我们从黄曲霉野生型菌株中获得到一些变异株,L-苹果酸产生菌株黄曲霉T18(具有抗Zn~( )和耐高温)在适宜条件下摇瓶中积累L-苹果酸3.31克/分升,总淀粉重量转化率为30%。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盆骨折及盆腔脏器损伤手术治疗方案设计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骨盆骨折及盆腔脏器损伤的患者CT三维重建影像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影像资料及疗效。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和χ2检验分析轴位CT及三维CT对骨盆骨折诊断的差异。结果149例骨盆骨折患者通过CT三维重建确诊髂骨骨折19例、骶尾骨骨折43例、耻骨上下支骨折30例及髋臼骨折57例;关节脱位21例、耻骨联合分离5例。轴位CT组与三维CT组间比较在髋臼骨折及骶尾骨骨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骨骨折、耻骨上下支骨折、关节脱位及耻骨联合分离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盆腔脏器损伤有17例,其中膀胱破裂8例、后尿道损伤5例,盆腔血肿4例。149例患者术后复位效果中解剖复位64例,满意75例,不满意14例。获得随访20 d至83个月。按Matta疗效标准评定,临床标准:优97例,良45例,可7例,优良率95%;X线标准:优95例,良45例,可9例,优良率94%。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及表面遮盖重建(SSD)以最直观、全面的骨盆骨折及盆腔脏器损伤图像肯定并明确螺旋CT对骨盆骨折的分型;对治疗方案、手术入路、内固定物的选择和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可提供正确指导,在骨盆骨折及盆腔脏器损伤术前、术后影像检查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4.
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 TP)是嘧啶核苷合成与分解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目前认为TP与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PD-ECGF)具有同源性, 其诱导血管形成和抗凋亡的作用与结直肠癌的生长、转移密切相关。同时TP也是使5'-脱氧氟尿苷(5'-deoxy-5-fluorouridine, 5'-DFUR)等(5-fluorouracil, 5-FU)前体药物转化为5-FU的关键酶, 其活性与结直肠癌细胞对氟尿嘧啶类药物的敏感性及靶向治疗密切相关。因TP在肿瘤的生长、转移、治疗和预后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阐明其表达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近年T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血管新生及与激活5'-DFUR发挥细胞毒作用、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5.
总结经CT与胃肠钡餐低张造影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无功能胰细胞瘤16 例, 分析其CT与胃肠钡餐低张造影的征象。指出典型的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瘤体较大, 对周围脏器有推压征象。CT平扫为稍低密度肿块病变, 大多数病例瘤体内可有不同程度的钙化, 造影增强后病变无明显强化, 其包膜有间断的不规则增强。胃肠钡餐低张造影对鉴别胃肠源性肿块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
巨噬细胞因子(macrophage cytokine,MCK)是由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在体内的作用非常复杂,既可以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又有抗肿瘤和促进肿瘤生长的双重作用。近年来,发现MCK可以通过增加肿瘤组织中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dThdPase)的表达而使5'-脱氧氟尿苷(商品名氟铁龙,5'-DFUR)转化为5-氟尿嘧啶5-FU,起到细胞毒性作用。现将MCK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和它在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7.
目的 通过对BALB/C小鼠原位结肠癌实验模型应用5’-脱氧氟尿苷治疗,并同传统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进行比较,观察分析5’-脱氧氟尿苷在动物体内抗结肠癌细胞效应及在组织和血液中的转化.方法 60只BALB/C小鼠采用盲肠原位瘤块接种法建立小鼠结肠癌CT26实验模型,术后第3天开始用随机数字表法把小鼠分成3组,每组20只.根据体重分别连续5d腹腔注射:(1)5’-脱氧氟尿苷组:5’-脱氧氟尿苷0.1 mg/g;(2)5-FU组:5-FU 0.02 mg/g;(3)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0.4mL.每组分别于术后第2、3周处死6只小鼠,测量肿瘤重量和体重变化,检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并各保留8只小鼠等待自然死亡记录带瘤生存时间.另外把14只小鼠皮下接种CT 26细胞约2周后,待注射局部形成皮下肿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各7只,分别腹腔注射5’-脱氧氟尿苷0.1 mg/g和5-氟尿嘧啶0.02 mg/g,15 min后同时处死取血和肿瘤组织测定转化后的5-氟尿嘧啶含量.结果 5’-脱氧氟尿苷组小鼠肿瘤重量最小,术后2周和3周平均重量分别为(0.07±0.12)g和(0.24±0.29)g;平均带瘤生存期为(32.6±8.9)d.5-氟尿嘧啶组术后2周和3周平均肿瘤重量分别为(0.74±0.43)g和(1.13±0.75)g,平均带瘤生存期为(22.8±5.9)d.对照组术后2周和3周平均肿瘤重量分别为(0.70±0.47)g和(1.93±0.83)g,平均带瘤生存期为(17.5±2.8)d.5’-脱氧氟尿苷组小鼠肿瘤重量、带瘤生存期与5-氟尿嘧啶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在WBC、Hb、Pit、肝肾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5-氟尿嘧啶组在手术及应用药物后体重下降比较明显,与5’-脱氧氟尿苷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脱氧氟尿苷组小鼠在注药15 min后肿瘤组织中检出5-氟尿嘧啶浓度为(54.71±12.82) μg/g,为同期血清中浓度的6.20倍(P<0.05).5-氟尿嘧啶组小鼠注药15 min后,血清中检出5-氟尿嘧啶浓度为(133.35±20.69)μg/mL,为癌组织的1.55倍(P<0.05).结论 5’-脱氧氟尿苷在BALB/c小鼠结肠癌模型中可以转化为5-氟尿嘧啶,并且癌组织中浓度高于血清浓度.5’-脱氧氟尿苷在小鼠体内抑瘤效果高于传统药物5-氟尿嘧啶,小鼠带瘤生存期长,全身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28.
单核细胞增强5′-脱氧氟尿苷抗结直肠癌细胞活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在结直肠癌化疗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结直肠癌细胞系LS174T、Clone A、Colo320、MIP101的胸苷磷酸化酶(dThdPase)蛋白含量。采用MTT分析,分别测定出氟尿嘧啶(5-FU)和5’-脱氧氟尿苷(5’-DFUR)对上述4种癌细胞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然后把5’-DFUR加入培养基中同人血单核细胞一起培养24 h,其培养上清液2倍稀释后加入结直肠癌细胞中行MTT分析测定其IC50有无改变。同时测定单核细胞在不同浓度5’-DFUR中的存活率。结果 4种结直肠癌细胞仅LS174T检出0.5 U/mg的dThdPase蛋白,其它3种未检出。4种癌细胞对5-DFUR的IC50均明显高于5-FU(P<0.01)。同人血单核细胞一起培养后,5’-DFUR对4种癌细胞的IC50明显下降,仅相当于处理前的11.6%~34.3%(P<0.05),同时发现5’-DFUR对人血单核细胞无明显生长抑制作用。结论 被检结直肠癌细胞因缺乏dThdPase活性,不能在细胞内转化抗癌药物5’-DFUR为5-FU发挥细胞毒作用;同人血单核细胞一起培养后,5’-DFUR在单核细胞内dThdPase的催化下,可转化成5-FU并释放到培养基中发挥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29.
痔(hemorrhoid)是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外科治疗痔已有150余年历史,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对痔的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随之而带来一系列原有治疗方法的改进,和以新的发病机制为基础的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对近代痔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发展沿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0.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MSCT)技术探究肩关节骨性结构与肩袖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0例单侧肩袖损伤患者及100例正常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全部受试人员肩关节扫描,测定并分析肩关节骨性结构指标,分别比较正常组及患者组左右两侧指标参数的差异及组间指标参数的差异。结果正常受试者各指标左右侧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组患侧肱骨头侧头结节仰角显著大于健侧及正常组(P0.05);患者组患侧肩胛盂向上倾斜角及扭转角显著大于健侧及正常组(P0.05);患者组患侧头顶肩距小于健侧及正常组(P0.05)。结论采用MSCT进行肩关节骨性结构指标的测量操作方法简单,可重复性强;肱骨头头结节仰角、肩胛盂侧扭转角、倾斜角及头顶肩峰距等骨性结构指标与肩袖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