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7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银杏达莫围手术期应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围手术期应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2009年3月~2010年3月L4-5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疼痛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疼痛缓解程度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银杏达莫围手术期应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评价节段性椎弓根钉系统治疗伴发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的手术疗效.方法 应用节段性椎弓根钉系统治疗伴发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35例.合并Chiari Ⅰ型畸形12例(34.3%).典型侧凸18例,不典型侧凸 1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任何针对脊髓卒洞的治疗措施.手术分组:(1)一次手术组(30例):患者手术年龄>10岁,一次性后路节段性椎弓根钉系统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2)二次手术组(5例):患者年龄≤10岁,一期手术行可自行延长的节段性椎弓根钉系统矫形手术,4~6年后行二期矫形内同定植骨融合术.结果 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66.5°(32°~121°);术后平均22.6°(0°~78°),平均矫正率69.4%(31%~100%);平均随访58.4(13~113)个月,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主弯Cobb角3°~78°,平均25.9°.最终矫正率63.9%.6例随访时出现追加现象,其中5例融合下端椎没有融合至稳定椎.术后出现腹壁反射消失1例,浅感觉减退范围扩大1例,未予处理.结论 对于伴发未经治疗的非扩张型脊髓窄洞的脊柱侧凸,如果术前无或仅伴随轻微神经损害症状,可以直接采用后路节段性椎弓根钉系统进行矫形治疗.建议对这类脊柱侧凸远端应融合至稳定椎.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人胰岛索样生长因子-Ⅰ(huma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hIGF-I)体外转染兔软骨细胞后软骨细胞hIGF-I的表达情况及其生物学行为变化.方法 将构建的含有目的 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IGF-GFP体外转染兔关节软骨细胞,经G418筛选阳性克隆,采用RT-PCR及免疫化学染色检测转染软骨细胞中hIGF-I的表达情况,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基因GFP的表达情况.采用MTT法、流式细胞仪、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二甲基驱甲蓝法及ELISA法对转染hIGF-I后的软骨细胞的增殖能力及表型进行检测.结果 G418筛选后获得的软骨细胞阳性克隆,经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表明hIGF-1基因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得到稳定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的软骨细胞可激发出绿色荧光,证明转染成功.转染软骨细胞株的增殖能力、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分泌水平,在转染后6 w内均高于同时间点未转染的软骨细胞,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逆转录病毒载体能有效地将hIGF-I基因转染至兔软骨细胞并获得稳定表达,同时转染后的软骨细胞增生活跃,能够在较长时间维持软骨细胞表型,为进一步研究软骨缺损的组织工程修复和基因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4.
背景:骨巨细胞瘤传统治疗方法复发率高,而对其机制的日益了解及肿瘤型假体在骨肿瘤切除中的成功应用,为提高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目的:总结肿瘤型假体在骨巨细胞瘤治疗中的作用及该肿瘤目前的治疗进展、发病机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10-10 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文章,中文检索词为"骨巨细胞瘤,研究进展",英文检索词为"giant cell tumor of bone,tumor-type prosthesis,therapy research".共检索到文献475篇,保留符合标准的35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传统方法是手术切除,并根据情况对切除后产生的骨缺损进行重建.将各种骨重建方法进行比较得出,应用肿瘤型假体治疗骨巨细胞瘤效果更好,不仅能使患者获得患肢或患椎的即刻稳定性,而且并发症少,相对于其他的重建方式明显降低了假体置入后复发率,实现了肿瘤的广泛切除.但肿瘤型假体的应用并不能完全避免置入后肿瘤的复发.最近针对骨巨细胞瘤形成信号通路的研究取得了成果,为降低置入后复发率及不能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新疗法.  相似文献   
55.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edicle screw pilot holes placement in thoracic spine using the spiral wires as the guide pin.  相似文献   
56.
椎间盘退行性变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细胞因子减少、致炎因子增多并降解细胞外基质,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被破坏,从而导致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盘为一免疫豁免部位,为椎间盘的细胞因子及其基因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细胞因子及其基因治疗作为可望从根本上逆转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新方法备受关注。多种细胞因子及其转导入椎间盘的基因可以不同程度的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从而延缓或逆转椎间盘退行性变。目前的研究还多处于实验阶段,如何延长转入基因表达时间,如何选择一种高效且低毒性的载体等问题将成为以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7.
目的 观察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冲击波诱导健康成年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特点,研究适宜冲击波作用强度,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 抽取健康成年人骨髓血,采用Percoll法进行分离,进行体外培养传代,免疫组织化学鉴定,选择处于对数生长期的BMSCs,应用不同强度冲击波进行诱导,40 d后进行碱性磷酸酶(ALP)钙-钴法染色、茜素红染色及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图文分析系统,通过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程度确定最佳冲击波作用强度.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c-fos和c-jun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最佳作用强度为8.5 kV,120次,其能量密度是(0.230±0.015)mJ/mm2.成骨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采用最佳强度冲击波作用后,c-fos和c-jun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45 min达到高峰. 结论 低能冲击波在适宜强度下可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c-foe和c-jun基因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58.
CD14是LPS/LBP复合物的受体,以LPS-LBP-CD14三联体形式介导LPS诱导细胞活化.TLR4是Toll样受体中发现较早的一个受体,是LPS信号跨入细胞所必需的跨膜受体[1].CD14和TLR4作为巨噬细胞膜上的跨膜受体将细胞外信号传到细胞内,通过一系列蛋白质级联反应激活转录因子NF-κB和Jun/Fos,释放IL-1和IL-6等细胞因子而发生炎性反应.本研究探讨X射线全身照射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D14和TLR4表达的影响,为临床应用X射线进行抗炎、抗肿瘤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9.
8634 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与应用 8636 髓核间质干细胞动员修复重建退变椎间盘 8637 新型甘油基溶胶凝胶赋形材料:性能及体内评价 8639 腰椎退行性病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功能活性及表观遗传调控 8640 神经营养因子3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神经元分化的信号通路 8641 纳米支架拓扑结构对种子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8642 细胞-组织工程椎间盘的研究热点 8643 局部药物缓释材料在脊柱结核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8644 椎体成形填充材料:应用现状与未来前景 8645 终板软骨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 8646 脊髓损伤中的免疫炎性细胞因子 8647 微创椎弓根螺钉置入中脊柱手术机器人的应用 8648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3D导向器的研制及安全性 8650 非弹性与弹性组合式膨胀椎间支撑器的研发与应用 8651 伤椎不同置钉方式修复胸腰椎骨折:体外生物力学分析 8652 椎弓根螺钉置入损伤下颈椎并发症的预防分析 8653 可靠的骨性融合与脊柱结核修复 8654 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椎爆裂骨折 8655 腰椎融合修复中可膨胀式融合器的应用 8656 同种异体椎间融合器的研发及其应用 8657 脊柱修复术后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检测 8658 神经鞘瘤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8660 立体微创修复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8661 椎体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8662 后路单侧截骨椎体切除内固定修复胸腰段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60.
目的 研究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hIGF 1 )基因转染关节软骨细胞获得稳定表达的可行性。方法 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含有hIGF 1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兔关节软骨细胞 ,经G4 1 8筛选 ,形成阳性细胞克隆。继续培养 4周 ,原位杂交检测hIGF 1的表达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G4 1 8筛选后所获得的阳性细胞克隆 ,原位杂交检测表明hIGF 1基因得到稳定表达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转染后的软骨细胞仍表达Ⅱ型胶原。结论 外源性hIGF 1基因能够在软骨细胞内获得稳定表达 ,而转染后的软骨细胞仍能稳定表达Ⅱ型胶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