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81篇 |
免费 | 94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0篇 |
儿科学 | 45篇 |
妇产科学 | 13篇 |
基础医学 | 45篇 |
口腔科学 | 18篇 |
临床医学 | 188篇 |
内科学 | 108篇 |
皮肤病学 | 9篇 |
神经病学 | 31篇 |
特种医学 | 36篇 |
外科学 | 73篇 |
综合类 | 356篇 |
预防医学 | 134篇 |
眼科学 | 5篇 |
药学 | 172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27篇 |
肿瘤学 | 1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58篇 |
2021年 | 77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73篇 |
2013年 | 71篇 |
2012年 | 79篇 |
2011年 | 88篇 |
2010年 | 81篇 |
2009年 | 71篇 |
2008年 | 78篇 |
2007年 | 64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77篇 |
2004年 | 56篇 |
2003年 | 60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呼吸机在全身麻醉下大容量全肺灌洗术(WL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110例尘肺患者,WLL术中采用西门子Servoi呼吸机呼吸管理,与2005年前WLL术中采用西门子710麻醉机呼吸管理的100例患者进行比较,监测术中通气状况、气道峰压(PPEAK)、血容量的变化、双肺通气时间、耐管及应激反应情况.选择呼吸机管理的50例患者,分别采用容量控制(VC)模式及压力控制(PC)模式进行自身对照.结果 第1侧肺灌洗术中两组通气功能、PPEAK无明显差异;第2侧肺灌洗术中呼吸机组术中低氧血症1例(0.91%)、CO2潴留2例(1.82%)、PPEAK(32.3±3.8)cm H2O,不耐管2例(1.82%),应激反应2例(1.82%),双肺通气时间(85.2±20.8)min;麻醉机组低氧血症8例(8.00%)、CO2潴留10例(10.00%)、PPEAK(37.5±4.1)cm H2O,不耐管32例(32.00%)、应激反应22例(22.00%),双肺通气时间(125.1±23.5)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血容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组PC模式下PPEAK、动态肺顺应性(Cdyn)、呼吸肌做功(WOBM)分别为(22.40±1.08)cm H2O、(41.92±38.17)ml/cm H2O、(1.55±0.32)J,VC模式下上述各参数分别为(27.15±1.06)cm H2O、(38.17±1.61)ml/cm H2O、(1.88±0.36)J,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WLL术中呼吸机呼吸管理可确保灌洗肺通气量,及时调整通气模式,利于肺顺应性恢复,提高耐管率,降低应激反应发生率;PC模式较VC模式有较低的气道压力,可减少WOBM,降低肺损伤. 相似文献
10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已成为各医院的重要工作。口腔颌面外科病区将护理管理与新冠防控工作有机结合,根据省级各类文件及院感科疫情防控管理的相关规定,制订口腔颌面外科患者住院期间的管理流程、发现疑似病例的应急处理流程,强化医护人员防控知识培训,加强患者、陪护人员以及病区环境的管理与防护物资管理,做好医护人员、患者及陪护的心理护理,总体防控管理效果良好。研究表明,加强护理流程的科学制订、重点环节的闭环管理及防控措施的精准落实,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确保口腔颌面外科病区护理工作安全有效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3.
三阴性乳腺癌(TNBC)作为乳腺癌一种预后较差的亚型,在出现化疗药物抵抗的情况下,由于缺少其他有效治疗方法,疾病往往易快速复发转移。因此针对TNBC新治疗靶点及靶向药物的研究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主要针对目前TNBC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主要包括ADP合同聚合酶抑制剂、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靶向药物、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等,以期从中找出最有可能成为未来发展方向的靶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4.
105.
目的:观察吡喹酮不同给药时间、不同给药剂量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生存状况的影响,以及对小鼠血清中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影响。方法:9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感染和治疗1、2、3组,各20只小鼠,以腹部贴壁法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剩余10只小鼠作为阴性对照组(Ns)。治疗1、2组均在感染6周时开始治疗,给药剂量分别是300mg.kg-1和150 mg.kg-1,连续给药3 d;治疗3组在感染5周开始治疗,给药剂量150 mg.kg-1,连续给药3 d;治疗2和治疗3组于感染后8周进行第二次治疗,剂量300 mg.kg-1,连续给药3 d。整个实验过程对小鼠进行每周进行称重,观察小鼠生存状态的变化。感染后12周、14周、17周对各组小鼠采血,检测血清中SEA特异性IgG抗体的变化。结果:感染日本血吸虫6周后,感染和治疗组BALB/c小鼠体重均显著降低;其中感染5周开始给药的治疗3组小鼠体重恢复最快,感染后7周体重就恢复到阴性组水平,小鼠的生存率为100%,治疗后血清SEA特异性IgG值也最低;感染6周开始治疗的两组中,高剂量的治疗1组体重恢复略快于低剂量的治疗2组,但是治疗1组小鼠生存率仅为30%,明显低于治疗2组的65%。治疗1、2组的小鼠血清IgG值比较接近,高于治疗3组。结论: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最佳治疗时间应不晚于感染5周,在感染5周之前给予治疗能大大降低感染小鼠的死亡数量,治疗效果最显著;对于感染6周后的小鼠,应该采用首次低剂量服药治疗,可明显改善感染小鼠的生存率。治疗时间提前有助于鼠血清抗体水平回落。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健康志愿者多次口服复方尼群地平片的安全性及安全、有效的临床用药方案。方法9名健康志愿者连续口服复方尼群地平片(每片含尼群地平5 mg和阿替洛尔10 mg)4片,qd×7 d。观察BP,HR,ECG,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及不良事件。结果多次服药后9名健康志愿者的血压均有所下降,心率也减慢;实验室检查与给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健康志愿者对复方尼群地平片多次给药有很好的耐受性,服药前及服药过程中应做ECG监测。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感染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6月医院收治的40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判断术后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例数,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插管部位、插管次数、留置时间与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系.结果 400例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60例,感染率为15.0%;其中年龄≥50岁患者的感染率为20.0%,高于<50岁者的8.9%,(P<0.05);原发病为糖尿病患者感染率为22.3%,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的11.5%(P<0.05);穿刺部位位于颈内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1.5%、25.4%、6.7%,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次数≥3次患者感染率为22.5%,高于<3次者的14.0% (P<0.05);导管留置时间≥2周患者感染率为20.7%,高于<2周者的11.6%(P<0.05).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穿刺部位、穿刺次数多、置管时间长. 相似文献
109.
110.
抗生素如何在骨科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在骨科中较为常见,在开放性损伤中尤为多发.对于普遍需要进行内固定或假体植入的骨科手术而言,感染往往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较轻的影响手术部位的愈合和康复;重的需要多次手术,甚至要截肢或危及生命.骨科围手术期的合理用药对于预防感染、提高手术质量有重要意义.当感染发生时,应用抗生素治疗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但在临床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目前比较普遍,往往产生严重不良后果.如会引起过敏反应,肝、肾等脏器功能的伤害,听力损害、二重感染,产生耐药性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合理有效地应用抗生素,降低或避免感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