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及建立判别方程.方法 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2003年11月至2006年4月大坪医院收治的9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67例良性肝病患者(肝病组)、4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的12项肿瘤标志物,并在肝癌组与肝病组患者之间建立判别方程.采用方差分析和X2检验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肝癌组中87例患者肿瘤标志物呈阳性表达(89%),肝病组中有13例呈阳性表达(19%),对照组中有2例呈阳性表达(4%).3组中的AFP、CEA、铁蛋白、CA19-9和CA125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530,40.472,31.708,75.897,153.066,P<0.05).联合检测这5项指标,肝癌临床诊断符合率提高为89%,明显高于单项AFP检测的64%(X2=16.362,P<0.05).所建判别方程的判断准确率为90%.结论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优于单独AFP检测,可用于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及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鉴定人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单克隆抗体(hAPE1 mAb)的抗原表位,并建立定量检测hAPE1的ELISA一步法。方法:设计并合成APE1-15肽阵列,鉴定hAPE1 mAb 2-G1和4-F6的抗原表位,应用三维立体结构观察软件Molsoft.ICM-Pro模拟hAPE1 mAb抗原表位的立体结构;采用改良的过碘酸钠法标记抗体,以hAPE1 mAb为捕获抗体和酶标抗体,建立hAPE1的ELISA一步检测法。结果:APE1-15肽阵列检测结果和抗原表位三维结构显示,2-G1mAb的抗原表位对应为hAPE1天然蛋白氨基酸残基序列的76-90位和109-123位,位于氧化还原区域,为构象型抗原表位;4-F6 mAb的抗原表位对应为hAPE1天然蛋白氨基酸序列的109-147位,位于DNA修复内切酶活性区。ELISA一步法检测hAPE1蛋白的线性范围为8.0~200μg/L,最低检测限为2.0μg/L。平均批内变异系数为8.67%,平均批间变异系数为12.45%,平均回收率为105.47%。结论:hAPE1 2-G1 mAb和4-F6 mAb具有不同的抗原表位,成功建立的hAPE1 ELISA一步法为简便、快速、准确检测血清中hAPE1的含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骨肉瘤中APE1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APE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骨、10例良性骨瘤和60例骨肉瘤组织中APE1、CD34和FⅧ-Rag等蛋白表达,并根据CD34和FⅧ-Rag染色结果计数微血管密度.结果 APE1蛋白表达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的胞核,骨肉瘤中APE1显著高于正常骨(P<0.05),60例骨肉瘤中43例(72%)呈高表达,17例呈低表达,APE1强表达组中的MVD显著高于弱表达组(P<0.01).结论 APE1在骨肉瘤中过度表达与骨肉瘤分化以及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骨肉瘤抗血管生成治疗中一个新的靶向分子.  相似文献   
14.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提高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传统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以终末质量评价与反馈为主,缺少对环节和过程质量的控制手段[1-2].通过医疗过程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和现场控制的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系统,实现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对医疗质量信息的有效监测和控制,从而达到对医疗质量的实时监控,是医疗质量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3-4].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DNA损伤修复基因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基因(apurinic/aprimidinic endonuclease1,APE1)为靶点的siRNA在骨肉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其与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的协同效应。方法:建立人骨肉瘤9901细胞荷瘤裸鼠模型,16只荷瘤鼠随机分为4组:EGFP对照组,APE1 siRNA治疗组,Avastin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Avastin+APE1 siRNA)。观察移植瘤生长情况并计算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和Ki67表达,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激光共聚焦检测肿瘤组织的缺氧状态,Western blotting检测肿瘤组织内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与APE1 siRNA治疗组和Avastin治疗组相比,Avastin+APE1 siRNA治疗组的抑瘤率显著增加(P<0.01)。各治疗组的微血管密度及Ki67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且Avastin+APE1 siRNA治疗组微血管密度和Ki67表达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P<0.01)。各治疗组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Avastin+APE1 siRNA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独治疗组(P<0.01)。APE1siRNA或Avastin治疗均可引起肿瘤组织缺氧,抑制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Avastin+APE1 siRNA治疗效果更加明显。结论:以APE1为靶点的siRNA能显著抑制裸鼠移植骨肉瘤的血管生成和瘤体生长,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且与Avastin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组织中DNA损伤修复基因APE1表达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咖啡酸苯乙酯(CAPE)对人大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以大肠癌细胞株HCT116为研究对象,对20只BAL13/c裸鼠建立人大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只。治疗组以CAPE5mg/d,观察两组第7、14、21、28天皮下移植瘤生长情况及裸鼠体重的变化;治疗结束时取肿瘤组织及心、肝、肺、肾、肠等行病理组织学检查,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结果CAPE对HCT116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瘤体重量明显降低、体积减小(P〈0.01),坏死面积显著增加,凋亡指数明显升高,但对裸鼠体重无明显影响,心、肝、肺、肾、肠等组织未见明显病理学改变。结论CAPE具有抑制人大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可能与其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中 CD117 及 C- erbB- 2 蛋白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为今后可能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103 例HCC中CD117及C- erbB -2蛋白的表达,对照组为正常肝组织 10 例,肝硬化组织 40 例。结果 CD117在HCC组、肝硬化组和正常肝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6.89%、37.5%和30%,CD117表达在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与HCC分期及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C -erbB- 2 在 HCC组、肝硬化组和正常肝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50. 49%、70%和 40%,三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C erbB 2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无关,但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CD117 与 C -erbB- 2 共同表达率为12.6%,且两者表达明显相关。结论 CD117 与 C -erbB- 2 在 HCC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选择性病例可以应用针对CD117和C -erbB- 2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王鑫  邓波  刘成惠  张沁宏  曾琳莉  吴显木  王娟  张红  周琦 《重庆医学》2015,44(13):1830-1832
目的 调查重庆市主城区居民的脑卒中患病率及其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为卒中的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对重庆市渝中区大坪和七星岗两个社区年龄大于或等于40岁人群,进行身高、体质量、文化特征等一般情况及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调查.结果 共完成调查4 001例,资料完整且符合纳入标准3 808例.男性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脑卒中家族史、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房颤、运动缺乏、血脂异常、吸烟等危险因素的暴露率分别为38.28%、11.22%、7.22%、10.27% 、7.67%、8.37%、23.51%、18.38%和35.17%;女性分别为34.48%、10.63%、7.13%、13.86%、9.24%、10.45%、27.26%、21.48%和2.11%.男性高血压、吸烟率较女性高.女性血脂异常、运动缺乏、脑卒中家族史及房颤较男性高.脑卒中标准化患病率为2 402.17/10万,且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结论 重庆市主城区年龄大于或等于40岁人群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以高血压最高,肥胖最低.  相似文献   
20.
VEGF-C和VEGF-D诱导结直肠癌癌周淋巴管生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组织淋巴管生成情况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C,VEGF-C)和VEGF-D的关系。方法:应用淋巴管特异标志podoplanin检测96例结直肠癌及正常结直肠组织中淋巴管密度,以CD34标志血管作对比研究,并分别与ki-67进行双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淋巴管和血管增殖活性;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C和VEGF-D的表达。结果:VEGF-C和VEGF-D表达与结直肠癌微淋巴管密度(microlymphatic den-sity,MLD)密切相关(P<0.05,P<0.01),尤以癌组织边缘区为甚(P<0.01),并且VEGF-C和VEGF-D高表达的结直肠癌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ki-67指数也显著增加(P<0.01)。结论:结直肠癌组织存在新生淋巴管;VEGF-C和VEGF-D高表达可能诱导结直肠癌尤其癌周淋巴管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