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0篇 |
免费 | 28篇 |
国内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8篇 |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5篇 |
临床医学 | 24篇 |
内科学 | 13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137篇 |
综合类 | 92篇 |
预防医学 | 41篇 |
眼科学 | 5篇 |
药学 | 23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42篇 |
肿瘤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应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梅毒发病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测江苏省梅毒发病率的数学模型,为梅毒防制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04年~2009年江苏省梅毒的发病率资料建立GM(1,1)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结果:梅毒发病率的GM(1,1)模型为^Yt=53.1596e0.2253(t-1)-42.9478(t=1,2,…,n),拟合效果较好,同时利用模型外推预测了江苏省2010年的梅毒发病率。结论:如无较大规模的梅毒流行,运用此预测方法预测梅毒年发病率较为方便适用,2010年江苏省梅毒预测发病率为41.43/10万。 相似文献
182.
183.
目的:检测小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B淋巴瘤Mo?MLV插入区1(B cell?specific MLV integration site?1,Bmi?1)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取2月龄C57Bl/6小鼠,利用LISA脊髓损伤造模仪制作小鼠第9胸椎节段(T9)中度脊髓钝挫伤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与Western blot检测,初步观察SCI后1、3、7、14、28 d时Bmi?1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与细胞定位。结果:Bmi?1在脊髓中的表达,于损伤后1 d即上调并达峰值,至损伤后28 d仍保持较高水平,其表达变化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变化趋势一致。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CI后,Bmi?1与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神经元核心抗原(neuronal nuclei antigen,NeuN)及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and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CD31)共表达;Bmi?1与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无共表达。结论:小鼠脊髓损伤后脊髓中Bmi?1表达上调,主要定位于小胶质细胞、髓鞘细胞、神经元与血管内皮细胞,且在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尤为显著。提示Bmi?1在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可能与小胶质细胞的增殖与活化、内源性髓鞘再生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有关,可能在脊髓损伤后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4.
185.
为了分析和比较传统讲授、小组自主讨论学习和“学生走上讲台”三种课堂模式的教学效果和优缺点,对2012级临床医学生系统解剖学进行了不同课堂模式的教学实践,并对各部分的学习效果评价和问卷调查,为高等医学院校系统解剖学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6.
少年儿童鼻内镜手术远期疗效及相关临床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接受内镜鼻窦手术少年儿童鼻窦炎患者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接受内镜鼻窦手术的少年儿童鼻窦炎性疾病患者 2 68例 (43 2侧 ) ,年龄 3~ 17岁 ,平均 14 3岁 ,男 186例 ,女 82例。全身麻醉 176例 ,局部麻醉 12例。 188例 (3 0 5侧 )术后随访超过 1年 ,占病例总数 70 1%。随访在鼻内镜下进行 ,以黏膜表面麻醉为主。术后综合治疗包括 :清理术腔、鼻腔冲洗、抗生素、激素、黏液促排剂及免疫调节剂等。结果 慢性鼻窦炎 89例 (14 7侧 )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86例 (14 2侧 ) ,鼻窦黏液囊肿 13例 (16侧 )。治愈 13 2例 (70 2 % ) ,好转 43例 (2 2 9% ) ,无效 13例(6 9% )。术后头痛缓解率 93 1% (175/ 188) ,其次为鼻堵为 85 1% (160 / 188) ,脓涕 60 1% (113 /188)。 11例手术前后无变化 ,2例症状较术前加重。术前 56例失嗅者 ,术后 3 4例 (60 7% )改善或恢复。术后症状完全缓解 12 3 / 188例 (65 4% ) ,部分缓解 52 / 188例 (2 7 7% ) ,总有效率为 93 1%。 8例 (4 3 % )接受再手术。结论 少儿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镜鼻窦手术远期疗效满意 ,应重视术中黏膜合理取舍和积极处理中鼻甲 ;随访质量为影响手术远期疗效重要因素。患者就医和手术前是否进行了规范药物治疗为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7.
188.
鼻声反射和鼻腔测压评价鼻中隔矫正术对双侧鼻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鼻中隔矫正术对双侧鼻腔的影响。方法:用鼻声反射和前鼻主动测压法对22例鼻中隔矫正术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进行测试,其中3例行双下甲成形术,1例由于单侧鼻腔完全阻塞术前未能测出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数值,2例宽敞侧鼻腔行右下甲成形术,予以排除。最后纳入实验组狭窄侧鼻腔18侧,宽敞侧鼻腔16侧。记录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MCA)、NMCA至前鼻孔的距离(DCAN)、0~5cm鼻腔容积(NCV)和鼻阻力,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鼻测压结果:偏曲侧鼻腔的吸气有效阻力术后比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而宽敞侧吸气有效阻力术后较术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声反射结果:偏曲侧鼻腔收缩前,0~5cm NCV和NMCA术后比术前明显增大,DCAN明显前移,3项指标均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宽敞侧鼻腔收缩前,0~5cm NCV术后比术前轻微增大,术后NMCA较术前轻微减小,DCAN较术前后移,3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收缩后,0~5cm NCV术后比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NMCA较术前轻微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矫正术对偏曲侧鼻腔的功能和几何形态有明显改善,对侧宽敞侧鼻腔的通气功能和几何形态无明显恶化。 相似文献
189.
影像导航下的鼻内镜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影像导航下进行的 5 3例鼻内镜手术分析 ,就不同类型耳鼻咽喉影像导航系统在鼻内镜手术中应用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2 4例 ,鼻咽纤维血管瘤 4例 ,垂体腺瘤 8例 ,鼻窦骨化纤维瘤 9例 ,鼻咽混合瘤 2例 ,鼻腔平滑肌瘤 1例 ,霉菌性鼻窦炎 3例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2例 ,分别在 3种类型的影像导航系统导航下进行鼻内镜手术。结果 影像导航术前准备时间 15~ 30min ,平均 2 6min。影像标志与实体指示之间误差 <1mm的范围包括鼻窦、颅底等手术区域。其中 3例患者术中出现较明显误差 ,均及时发现。 5 3例均手术过程顺利 ,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与传统的鼻内镜手术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不同类型影像导航系统均能与鼻内镜配合 ,但各有优缺点。鼻腔、鼻窦及颅底解剖变异 ,肿物伴眶、颅底侵犯 ,有鼻科手术史解剖标志缺失的患者 ,是进行影像导航手术的指征。导航技术可以帮助医师在手术中确认鼻及颅底的局部及相邻解剖标志 ,提高手术的精确性 ,增加医师的信心 ,在未来鼻 颅底微创外科中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0.
慢性高原反应是一种常见的高原疾病,多发生于海拔3000m以上地区,外环境低氧是其最主要的病因。我们检测了慢性高原反应患者血浆心钠素含量和心缩间期,并从中医辨证角度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 1.高原健康组:(1)心缩间期(STI)检测对象:为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海拔3860m)干部、工人及教师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20~52岁。(2)血浆心钠素(ANP)检测对象:当地健康移居居民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21~48岁。上述受试者经详细询问病史、诊察舌脉、体检及心电图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移居高原年限1~5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