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12篇 |
免费 | 138篇 |
国内免费 | 4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2篇 |
儿科学 | 32篇 |
妇产科学 | 7篇 |
基础医学 | 93篇 |
口腔科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321篇 |
内科学 | 114篇 |
皮肤病学 | 27篇 |
神经病学 | 10篇 |
特种医学 | 54篇 |
外科学 | 105篇 |
综合类 | 423篇 |
预防医学 | 190篇 |
眼科学 | 106篇 |
药学 | 173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226篇 |
肿瘤学 | 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100篇 |
2022年 | 105篇 |
2021年 | 140篇 |
2020年 | 72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51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72篇 |
2013年 | 66篇 |
2012年 | 115篇 |
2011年 | 100篇 |
2010年 | 79篇 |
2009年 | 110篇 |
2008年 | 113篇 |
2007年 | 90篇 |
2006年 | 60篇 |
2005年 | 78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76篇 |
2002年 | 72篇 |
2001年 | 59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张悦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1,(10):910-914
药物治疗是青光眼常见的降眼压措施,多个指南或共识一致推荐前列腺素衍生物为治疗青光眼的首选药物。真实世界研究(RWS)是指在真实临床、社区或家庭环境下获取多种数据,从而评价某种治疗措施对患者健康真实影响的观察性研究,RWS显示他氟前列素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症、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和其他各种类型青光眼均有良好的降眼压效...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5种多巴胺受体在大鼠胃体肌间神经丛一氧化氮能神经元的分布。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冰冻切片和全层铺片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胃体肌间神经丛中多巴胺受体的分布,以及与一氧化氮能神经元的共定位情况。结果 5种多巴胺受体亚型的免疫荧光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免疫荧光在胃体肌间神经丛均有分布,而且在一氧化氮合酶免疫阳性的神经元上存在有多巴胺受体D_1、D_2、D_3和D_5的免疫阳性,而D_4没有明显的免疫阳性表达。结论多巴胺受体D_1、D_2、D_3和D_5分布在胃体肌间神经丛一氧化氮能神经元上,可能通过调节一氧化氮的合成和释放进而调节胃体平滑肌的运动。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人与小鼠的胃黏膜泌生长抑素细胞(D细胞)上多巴胺D_1、D_2受体的分布。方法采用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分别对多巴胺受体在人与小鼠胃体D细胞的分布进行检测。结果多巴胺D_1、D_2受体均分布在人与小鼠的胃体黏膜层,且D细胞上存在有D_2受体的免疫阳性表达,而未见D_1受体的阳性表达,人与小鼠结果保持一致。结论多巴胺D_2受体分布于D细胞上,可能介导多巴胺对生长抑素分泌的调节进而参与调节胃的分泌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大鼠胰岛细胞转染Wee1Hu基因对异种胰岛细胞移植后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以Wistar大鼠为供者,Balb/c糖尿病小鼠为受者,进行异种胰岛细胞移植。实验分为2组,每组20只。实验组:将转染Wee1Hu基因的1×10^6个供者胰岛细胞悬于0.5ml无菌生理盐水中,注射至受者的腹腔;空白对照组:将1×10^6个空载体胰岛细胞用与实验组相同的方法注射至受者腹腔。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的部分受者在移植前1周腹腔注射降植烷0.5ml,并于胰岛细胞移植后开始口服环孢素A30mg/kg,直至实验结束。监测2组胰岛细胞移植后的胰岛素释放功能及存活时间。结果 胰岛细胞移植后,空白对照组的受者均维持高血糖,且体重持续下降,平均生存时间为(18±2.5)d;实验组的受者血糖在2d内均降至正常,且体重增加,生存时间延长(38±3.5)d;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维持正常血糖时间为(8±2.3)d,而实验组为(10±2.5)d。实验组中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受者,长期维持正常血糖,平均维持时间超过30d,与空白对照组中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受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胰岛细胞转染Wee1Hu基因可延长异种胰岛细胞移植后的存活时间,与免疫抑制剂协同作用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6.
【目的】基于核因子kappa B(NF-κB)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双信号通路,观察六味地黄丸对糖尿病肾病炎症及纤维化的影响,探讨其对肾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0只。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法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中药组给予大鼠六味地黄丸(剂量为6.75 g·kg-1·d-1)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给予大鼠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给药12周后取材,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尿素氮(BUN)、血肌酐(SCr)、24h尿蛋白量(24h-Pro),采用苏木素—伊红(HE)与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NF-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TGF-β、alpha平滑肌抗体(α-SMA)、Smad2、Smad3、Smad7的表达。【结果】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BG、BUN、SCr、24h-Pro升高(P0.01);六味地黄丸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HE与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肾小球官腔变窄、系膜基质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而中药组有所改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NF-κB、MCP-1、TGF-β、α-SMA、Smad2、Smad3表达均呈明显上调,而Smad7表达降低(P0.01);中药组NF-κB、MCP-1、TGF-β、α-SMA、Smad2、Smad3表达下调,Smad7表达上调(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具有肾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调控NF-κB及TGF-β/Smad双信号通路,从而减轻糖尿病肾病炎症损伤和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8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肢体缺血-再灌注组(LIR组)及盐酸戊乙奎醚组(PHC组)。用弹力橡皮筋完全阻断大鼠双后肢血流3h,PHC组在缺血177min自尾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15mg/kg。三组分别在再灌注即刻(T0)、1h(T1)、3h(T2)、6h(T3)、12h(T4)、24h(T5)取血和肝组织,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光镜观察肝脏病理改变。结果 T3时LIR组及PHC组血清ALT、AST活性、肝脏组织MPO活性达到高峰;肝组织SOD活性最低,T1时血清TNF-α浓度达到高峰。与LIR组比较,T1~T3时PHC组血清ALT、AST活性下降,T1时血清TNF-α浓度下降,T1~T4时血清IL-10浓度升高,T1、T3时肝组织MDA含量降低,T1~T5时SOD活性升高,T1~T3时MPO活性下降(P<0.05)。光镜下,PHC组T3时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轻于LIR组。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后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活性氧生成及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观察新型组合式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犬的作用.方法 D-氨基半乳糖给药构建犬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实验分组:组合式生物人工肝治疗组(n=8);生物人工肝治疗组(n=8);非生物人工肝治疗组(n=8);对照组(n=8).观察和检测所有犬一般情况、生化指标及生存率,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组合式生物人工肝具有良好的解毒及合成功能.4组犬的生存率分别是87.5%、62.5%、50.0%、37.5%,仅组合式生物人工肝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组合式生物人工肝对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膜截流分子量对新型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支持系统免疫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D氨基半乳糖静脉滴注比格犬建立肝功能衰竭模型.急性肝功能衰竭犬根据BAL隔离膜截流分子量的大小分为两组:A组:200 kD组;B组:1200 kD组.两组均接受新型2次BAL治疗,每次6h.观察各组体内IgG、IgM、50%补体溶血单位(CH50)变化及反应器内抗体漏过情况.结果 在第一次BAL治疗后两组的IgG和IgM水平均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在第2次治疗后第7天,1200 kD组的IgG和IgM水平明显升高,200 kD组IgG和IgM水平仍未出现明显上升或下降.在第一次BAL治疗后,两组CH50都出现暂时性的下降,在治疗后1h达到最低值,而后缓步上升,在7d后恢复至治疗前水平.反应器内培养液中IgG、IgM及CH50检测结果显示,1200 kD组在治疗结束后IgG、IgM及CH50含量显著高于200 kD组.结论 膜截流分子量可能是影响BAL异种免疫排斥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治疗直肠占位性病变的应用效果。方法:总结2013年2月至2016年12月接受TEM治疗的53例直肠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TEM在直肠占位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本组53例均成功施行TEM,其中49例行直肠壁全层切除,4例行黏膜下及肌层部分切除。手术时间20~100 min,平均(42.8±14.3)min;术中出血量5~45 ml,平均(8.2±4.4)ml。术中2例中上段直肠前壁肿瘤行全层切除时切入腹腔,立即行腹腔镜下一期修补成功,术后未发生腹腔及盆腔感染。本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4例(7.5%)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出血、1例尿潴留、1例肺部感染、1例直肠创面感染,均保守治疗痊愈。术后住院1~13 d,平均(4.5±2.6)d。术后随访5~52个月,平均(23.4±7.3)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及控便、排便功能障碍。结论:TEM是安全的,其微创性、疗效均优于传统经肛直肠肿瘤切除术,可作为适合局部切除直肠病灶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