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3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2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评价Th17/Treg细胞平衡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与意义.方法 收集73例动脉瘤破裂患者,比较术前、术后24、72 h及1周的Th细胞及胞内细胞因子介素-17(IL-17)、Treg及细胞因子介素-10(IL-10)的百分含量;并以未破裂的62例动脉瘤患者及6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标本对照.分析动脉瘤破裂患者出院时NIHSS、ADL及住院天数与Th17/Treg细胞平衡、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Th17及IL-17均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且破裂组显著高于未破裂组;而Treg及TGF-β1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且破裂组显著低于未破裂组(均为P<0.05).与术前比较,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后24 h的Th17及IL-17含量均显著升高,而Treg及TGF-β1均显著较低(P<0.05);术后72 h,动脉瘤破裂患者Th17及IL-17含量较术后24 h均回落,而Treg及TGF-β1上升(P<0.05);术后1周,动脉瘤破裂患者Th17及IL-17含量较术后72 h均明显回落,Treg和TGF-β1较术后72 h显著上升(P<0.05).动脉瘤破裂患者Th17、IL-17与NIHSS、住院天数呈正相关性,而与ADL呈负相关性;Treg、TGF-β1与NIHSS、住院天数呈负相关性,而与ADL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Th17过亢及Treg不足是颅内动脉瘤全身免疫炎症反应的重要特征,且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检测两者及其细胞因子有助于评估动脉瘤破裂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膜式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联合初善仪(truscreen,TS)在子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阴道分泌物异常的患者同时行TCT和TS检查,再行阴道镜检查及组织活检,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比较2种检查方法单独及联合使用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的吻合程度。结果:30例患者中有25例病理学诊断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及以上病变,为真阳性。TCT测试细胞学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以上的阳性19例(63.3%),假阴性6例,漏诊率20.0%,真阳性16例,敏感度84.2%。TS测试阳性18例(60.0%),假阴性7例,漏诊率23.3%,真阳性14例,敏感度77.8%。TCT联合TS测试阳性27例(90.0%),假阴性1例,漏诊率3.3%,真阳性24例,敏感度88.9%。TCT联合TS检测子宫颈癌前病变的阳性率与病理学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90.0%和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T联合TS检查诊断子宫颈癌前病变的准确性明显优于任一单项检查,其漏诊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的1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RI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了解传导束(锥体束)受损或移位情况,指导手术入路.9例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经第四脑室底部手术摘除,3例累及中脑和桥脑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经颞下入路手术摘除,术中行全程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 12例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均作显微镜下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9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改善,3例神经功能缺失加重,但在术后2个月时神经功能已恢复至术前状态,术后1年复查已明显改善.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平均随访(32.0±23.4)个月,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评定,其中5分(恢复良好)3例,4分(轻度病残)8例,2分(重度病残)1例,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尤其是反复出血者,易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前行MRI的DTI检查有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适时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运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完全切除肿瘤,术后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原发于侧脑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方法 ,以期提高此类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科室2000年3月至2009年3月治疗的26例侧脑室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26例患者共行手术32例次,活检2例次,肿瘤切除24例次,其中完全切除19例,大部切除5例。结论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尽量全切肿瘤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5.
目的 了解一次性塑料制品中酞酸酯类增塑剂的含量。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仪联用(GC/Ms)对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所检测一次性塑料制品中均未检出(di-2-ethyl phthalate,DOP),有部分样品检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2-butyl phthalate,DBP),最高含量为2.237mg/kg。结论 该次从市场上采集的样品总体质量较好,但仍有部分样品检出酞酸酯类增塑剂,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仍需注意其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36.
目的了解安徽省合肥市健康人群Y群和W135群流脑抗体水平,预测流脑疫情。方法2008年9-10月,在合肥市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健康人群1184人,并采集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Y群和W135群流脑抗体水平。结果调查1184人中,Y群流脑抗体阳性率为61.8%,几何平均浓度(GMC)为2.33μg/mL;W135群流脑抗体GMC为1.32μg/mL,阳性率为20.9%;抗体几何平均浓度农村和城市、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肥市健康人群流脑Y群和W135群抗体水平总体不高,有计划地在人群中接种含有W135群和Y群的流脑疫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揿针配合生大黄穴位贴敷预防急性颅脑损伤所致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预防便秘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揿针配合生大黄穴位贴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1周内便秘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便秘发生率为12.0%,对照组为32.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配合生大黄穴位贴敷能有效减少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便秘次数。  相似文献   
38.
张小鹏  江涛  沈兴蓉 《中国肿瘤》2018,27(12):915-920
摘 要:[目的] 评价“中国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中基于问卷评估的临床筛查推介机制对高危人群的区分能力大小。[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癌症危险因素调查表,对合肥市社区居民和接受医院筛查的居民开展平行调查,并比较两个人群癌症相关因素的暴露水平。[结果] 相对明确的肿瘤危险因素在两个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均为医院筛查人群高于社区人群;有近半数的肿瘤保护因素在两个人群中的分布不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 “中国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中的基于问卷评估的临床筛查推介机制对癌症危险因素的区分能力较强;对癌症保护因素的反向区分能力较弱。“中国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筛查问卷对癌症相关因素的识别具有一定的“外推”作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了解合肥市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吸烟和被动吸烟现状以及吸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控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调查现场为合肥市区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检门诊,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前来进行健康体检的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从业人员吸烟和被动吸烟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合肥市公共场所从业人员1 211人,其中男性608人,女性603人。调查对象的吸烟率为25.9%,男性吸烟率48.8%,女性吸烟率2.8%。吸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男性、年龄、幼年时母亲吸烟、好朋友吸烟、认为"吸烟看起来很酷/很有魅力"是影响吸烟的危险因素,大专文化程度(相对于小学及以下)、好朋友不能接受吸烟、母亲不能接受吸烟、认为"吸烟看起来缺乏教养"是影响吸烟的保护因素。结论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吸烟情况应重点关注,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开展控烟干预。  相似文献   
40.
黄泓滟  张小鹏  李钰  胡中旺  李照荣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933-1935,1938
[目的]掌握合肥市男男性行为(MSM)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梅毒、丙肝感染状况及其性行为特征。[方法]采用分类滚雪球抽样法,社会动员渠道包括与MSM人群民间组织协作、在聚集场所、网站和公共媒体宣传。调查对象来源于MSM人群活动的酒吧、浴池、公园,在自愿知情前提下,现场匿名问卷调查和抗凝血液采集,实验室开展HIV抗体、梅毒抗体、丙肝抗体检测。[结果]2008年4~7月份调查MSM395人,平均年龄(27.6±8.7)岁,未婚者73.9;近6个月性取向为同性性行为者56.7,双性性行为者31.9,同性性行为者性伴平均数3.6个,同性肛交性行为者72.9,每次使用安全套者45.1。HIV、梅毒、丙肝感染率分别为3.0、13.4、1.0,单因素关联分析梅毒感染(OR=3.408;95CI0.989,11.743),未发现与HIV感染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结论]MSM人群是HIV、梅毒、丙肝感染高危人群,性行为特征复杂,应加强该人群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