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3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2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张小鹏 《山东医药》2010,50(41):60-61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DSCT扫描机,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对47例怀疑为主动脉病变的病例进行DSCT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 47例患者中共检出主动脉夹层15例,主动脉瘤1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8例,大动脉炎3例,主动脉缩窄3例,主动脉粥样硬化4例,另外2例正常。结论 DSCT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进行主动脉的无创性成像,对主动脉疾病的诊断和评价具有重要价值,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无创、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不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4岁男性不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光镜下观察病理形态特征并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CT显示右侧颞叶脑实质占位。MRI显示右侧侧脑室囊实性占位。病理形态多样,部分区域分化差,细胞密度增加、核分裂3-5个/10HPF,呈片状方式生长。免疫组化结果:角蛋白(CK)、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上皮膜抗原(EMA)弱阳性;S-1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等均为阴性。Ki-67阳性率局部〉5%。结论病人年龄、肿瘤准确定位等临床资料对病理诊断较为重要;严格掌握肿瘤的诊断标准并辅以合理的免疫组化检查,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3.
鞍内小肿瘤或微腺瘤,多采用经蝶入路进行手术.如果此类小肿瘤位于垂体上部,使垂体受压变薄、变小时,经蝶入路势必要穿过而损伤垂体组织,对病人内分泌功能尤其是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本文报告经鞍隔入路切除此类肿瘤,保全了垂体组织及功能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鞍区肿瘤术后并发急性黏液水肿性昏迷的特点,提出术前预防及昏迷抢救治疗方案。方法 分析鞍区肿瘤术后并发急性黏液水肿性昏迷病人5例,观察紧急补充大剂量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的疗效。观察术前给予甲状腺素片口服预防黏液水肿性昏迷的效果。结果 术前甲状腺功能低下未纠正,术后可以并发急性黏液水肿性昏迷;术前甲状腺功能正常,因为手术损伤垂体柄、垂体,术后也可以并发急性黏液水肿性昏迷。结论 术前甲状腺功能低下,应补充激素纠正至正常后再手术,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即使是术前甲状腺功能正常,术前仍常规给予甲状腺片可以预防因术中损伤垂体、垂体柄导致的甲状腺功能低下性昏迷。  相似文献   
25.
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是腹主动脉瘤最常用的术式,适用于瘤体直径>5.5cm,有伴随症状,或者6个月内瘤体直径增长>0.5 cm的患者[1]。由于围手术期死亡率低、并发症少以及住院时间短,目前70%的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动脉瘤患者采用EVAR。然而,一些报道证实了腔内手术再次介入率明显高于开放手术,大部分原因是内漏形成。其中II型内漏(type 2 endoleaks,T2EL)最为常见。在10%~44%的腔内修复术后可见,占内漏的10%~25%[2]。T2EL形成主要原因是肠系膜下动脉、腰动脉血液逆流进入动脉瘤囊腔,同时在骶正中动脉及副肾动脉也可以发生逆流形成内漏。  相似文献   
26.
非外伤性颅内疾病开颅手术,并发非术区颅内血肿并非少见。我科自1993年1月至1996年3月,术中及术后并发此类血肿14例,均为手术或CT检查证实,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女各7例。年龄21~65岁,平均43岁。幕(?)脑膜瘤6例,额顶叶脑胶质瘤2例,脑室内脉络丛乳头状瘤及星形细胞瘤各1例,颅咽管瘤,中颅窝  相似文献   
27.
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当今都市生活的人们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它的主要来源有室外的交通工具和工业机器,室内的厨房设备、家用电器等。噪声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听觉器官的影响,此外噪声还能通过听觉器官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并进一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植物神经系统影响心血管、胃肠、内分泌等使之发生动能性与器质性损害,噪声可能致聋已被公认。  相似文献   
28.
患者男,29岁,因头痛3个月伴右眼视力下降7d入院.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示右眼视力下降,Karnofsky评分80分.头颅MRI示右侧鞍结节区见2.9 cm×2.4 cm×2.9 cm的不规则囊实性混杂信号影,实性区呈稍短T1等T2信号,囊性区呈长T1长T2信号,病灶明显强化,前颅窝底局部脑膜增厚并可见脑膜尾征.病灶占位效应明显,中线结构局部向左侧移位.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受压包绕其中.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的1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RI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了解传导束(锥体束)受损或移位情况,指导手术入路.9例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经第四脑室底部手术摘除,3例累及中脑和桥脑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经颞下入路手术摘除,术中行全程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 12例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均作显微镜下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9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改善,3例神经功能缺失加重,但在术后2个月时神经功能已恢复至术前状态,术后1年复查已明显改善.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平均随访(32.0±23.4)个月,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评定,其中5分(恢复良好)3例,4分(轻度病残)8例,2分(重度病残)1例,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尤其是反复出血者,易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前行MRI的DTI检查有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适时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运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完全切除肿瘤,术后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0.
目的 了解一次性塑料制品中酞酸酯类增塑剂的含量。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仪联用(GC/Ms)对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所检测一次性塑料制品中均未检出(di-2-ethyl phthalate,DOP),有部分样品检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2-butyl phthalate,DBP),最高含量为2.237mg/kg。结论 该次从市场上采集的样品总体质量较好,但仍有部分样品检出酞酸酯类增塑剂,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仍需注意其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