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锁定加压钢板生物力学原理及置入后的失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锁定加压钢板是结合传统加压钢板技术和支架原理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支架性钢板系统.与传统钢板相比,锁定加压钢板在骨折治疗方面有着许多优势.目的:分析锁定加压钢板的生物力学原理及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后失败的原因.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2004-01/2010-10关于锁定加压钢板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锁定加压钢板,骨折,失败,内固定"或"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Fracture,Internal fixation,Failure"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锁定加压钢板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126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关于锁定加压钢板的18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锁定加压钢板的固定原理不是依靠钢板与骨皮质之间的摩擦力,而是依靠钢板与锁定螺钉的角稳定性及螺钉与骨皮质之间的把持力来实现对骨折的固定.从大量文献报道中来看,造成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大多不在钢板本身,而是医源性失误造成的,如选用钢板过短、钢板与骨面间隙过大、钢板偏离骨干轴线、选用不合适螺钉类型等.锁定加压钢板系统相对复杂,术者需要遵循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原则及充分的术前准备,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合并症的发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2.
锁定加压钢板(LCP)是结合传统加压钢板技术和支架原理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支架性钢板系统。与传统钢板相比,LCP在骨折治疗方面有着许多优势。“结合孔”的设计使其既可作为传统钢板使用,也可作为支架使用,可以应用于更多的骨折类型。LCP结合MIPO技术可以减少对软组织损伤及骨折血运的破环,符合生物学固定(BO)原则,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LCP系统相对复杂,需要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良好的手术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会出现一些失误。该文着重分析了使用LCP常见的失误并给予对策。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术前动脉栓塞在高位骶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于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高位骶骨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选择性动脉栓塞,后实施手术。通过回顾其介入操作记录、影像资料、手术记录、术后病程及护理记录单等,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血管造影可显示肿瘤的血供、大小,栓塞后肿瘤血管和染色明显减少。术中见肿瘤体积有不同程度缩小,与正常组织界限变清,手术分离时出血相对减少。手术时间为f147.97±38.99)min,术中失血量为(1932.35±1293.27)ml,术中输血量(1296.00±938.00)m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栓塞相关并发症,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率18/37(49%),切口感染发生率8/37f22%)。结论术前动脉栓塞是高位骶骨肿瘤手术的有效辅助手段,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输血量;另一方面,栓塞可增加切口延迟愈合及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4.
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一直是骨科治疗的难点,原因之一就是手术后的髋关节功能障碍。术后早期的正确的功能锻炼则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一并发症的发生。1 临 床 资 料1.1 术后功能锻炼:本组共16例,20髋。年龄8~12岁,平均10.5岁。女性13例,男性3例。左髋12例,右髋8例。?..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分析40~60岁肢体骨肉瘤病人的临床治疗疗效,总结预后相关因素并探讨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5年10月国内7家骨肉瘤治疗中心收治的确诊为肢体骨肉瘤的62例病人的资料,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范围限定在40~60岁,平均年龄为50.4岁;收集病人一般情况、发病部位、术前穿刺、化疗情况、手术方式、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等。以上述因素为变量指标,应用Kaplan-meier法测算生存率,研究这些因素与3年、5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62例肢体骨肉瘤病人中发病于膝关节周围者50例,约占80.6%。62例病人均得到随访,随访12~11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3个月;3年和5年总生存率为80.6%、56.5%;3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为41.9%、32.3%;5年总生存率:术前化疗组与未化疗组分别为51.5%、62.1%;术后化疗组与未化疗组分别为52.1%、71.4%;术前术后均化疗组与均未化疗组为51.6%,61.3%;保肢手术组和截肢手术组分别为57.1%、53.8%。术后无复发转移、单纯复发、肺转移、多发转移的病人3年生存率分别为89.7%、78.6%、50.0%、73.3%。结论 40~60岁肢体骨肉瘤病人,膝关节周围发病率高于年轻病人,且预后较差,其预后与术前穿刺明确诊断、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密切相关,其临床治疗应当建立在充分切除肿瘤的基础之上,严格遵照Enneking外科分期,降低肿瘤的复发转移率,以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6.
目的 通过对多中心及文献报道的胫骨远端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的临床治疗疗效进行分析,探讨胫骨远端GCT手术方式选择的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第960医院、天津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所收治的12例胫骨远端GCT患者,男4例,女8例.年...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影响儿童肢体骨肉瘤患儿(≤14岁)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7年10月国内7家骨肿瘤治疗中心收治的14岁以下肢体骨肉瘤患儿的病历资料,记录其一般资料、外科分期、术前有无穿刺活检、化疗方案、化疗次数、手术方式、复发转移及生存预后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预后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的生存预后分析。结果 肢体骨肉瘤患儿共147例,男73例,女74例。肢体骨肉瘤患儿的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5%、53%,中位总生存时间103个月(95%CI:92.8~128.5),3、5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6%、38%,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3个月(95%CI:71.9~104.3)。膝关节周围:123例,膝关节以外:24例。Enneking外科分期:Ⅱ期139例,Ⅲ期8例。其中应用保肢术128例,截肢术19例。规范化疗组78例,非规范化疗组69例,规范化疗组与非规范化疗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2%、43.8%;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2%、31.6%。无复发转移的有75例,单纯复发...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地舒单抗在治疗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14例难治性GCTB应用地舒单抗,包括脊柱6例、骨盆2例、骶骨3例、四肢复发性GCT 3例。6例脊柱GCTB中5例为手术前应用(胸椎、腰椎),1例为两次手术后复发性难以切除同时发生肺转移病例;2例骨盆分别是1区+4区、2区+3区;3例骶骨中2例为S1~3,1例为S2~4;3例四肢分别为肱骨近端、桡骨远端、胫骨远端,均为囊内刮除术后复发,肿瘤体积巨大,边界不清。男2例,女12例,年龄(34.79±16.89)岁。手术前应用方法为:地舒单抗120 mg,第1、8、15、31、61、91天行皮下注射。最后一次用药后2周作CT和MRI,用作于用药后测量。对比用药前后肿瘤最大径、病变的CT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疼痛程度通过VAS评分衡量。2例骨盆肿瘤患者和3例四肢肿瘤患者均行整块切除术,骶骨肿瘤患者均行囊内刮除;5例脊柱肿瘤患者,2例行术前用药,已应用4 mg×120 mg,尚未手术,另外3例均行en-bloc切除,并分析术中大体标本及术后病理结果。同时,对手术后6个月病例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用药前肿瘤最大径为(62.58±21.88) cm,用药后为(54.17±22.65) cm,P=0.000。用药前病变中心及边缘平均CT值为(43.30±19.71) HU和(97.15±42.68) HU,用药后为(97.97±54.37) HU和(223.95±116.63) HU,P值分别为0.027和0.010 (P0.05)。用药后VAS评分平均1分。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的8例,平均随访26.5 (16~35)个月,分别为3例脊柱0复发,1例骨盆0复发,3例骶骨2例复发,1例肱骨近端出现可切除的软组织复发。结论地舒单抗治疗四肢长骨复发、边界不清的III级及中轴骨GCTB,可明显使患者临床症状减轻,使肿瘤钙化、缩小。推荐骶骨或四肢肿瘤需要囊内切除者减少用量。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总结分析脊柱转移瘤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 :对国内3家医院(天津医院、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2007年1月~2016年12月所有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原发灶来源、侵犯部位、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经临床、影像和病理检查确诊为脊柱转移瘤且医疗资料收录完整。排除标准:仅有临床、影像证据,无明确病理诊断者;不能明确排除脊柱原发肿瘤、结核、退行性病变可能的病例。对复发病例按单例计算。结果:48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287例(59.7%),女194例(40.3%);发病年龄18~86岁,中位年龄60.0岁,以50~69岁为高发年龄,平均59.2±11.1岁,男性平均发病年龄59.6±11.5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8.5±10.5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7,P0.05)。原发肿瘤为肺癌181例,肾癌40例,女性乳腺癌29例,肝癌25例,胃肠肿瘤23例,前列腺癌20例,甲状腺癌、食管癌等肿瘤病例数均小于20例(共70例),来源不明的肿瘤93例;单纯侵及颈椎37例,胸椎135例,腰椎130例,骶椎42例,跨节段(同时累及颈、胸、腰、骶两个及以上节段)的患者137例;就诊时,出现脊髓受压症状及脊柱转移部位局部疼痛的患者281例,单纯脊柱转移部位疼痛128例,只有脊髓受压症状33例,无转移部位症状而在体检中发现脊柱转移39例;有原发肿瘤病史者75例。手术治疗314例,其中266例行开放性手术,48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保守治疗167例,应用磷酸盐等抗骨质破坏药物、放射性核素治疗、放疗及止痛、全身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结论:脊柱转移瘤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高峰为50~69岁。患者多因脊柱转移病变所致症状就诊,有明确原发肿瘤病史者较少。原发灶多为上皮或腺体来源的脏器肿瘤,尤以肺癌多见,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较少。常见侵袭部位为胸椎、腰椎,临床上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发展等姑息性治疗方法为主。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股骨转移瘤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和齐鲁医院诊治的股骨转移瘤患者160例,按股骨转移部位分为三组:股骨近端组、股骨干组和股骨远端组,比较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转移部位、病理性骨折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21例股骨转移瘤患者,男性72例,女性49例,中位年龄58岁(22~87岁),其中50~69岁患者居多。原发肿瘤来源前三位依次为肺(49.6%)、肾(14.9%)和未知来源肿瘤(12.4%)。发生病理性骨折33例(27.3%),诊断明确后保守治疗35例(28.9%),活检后选择保守21例(17.4%),手术治疗65例(53.7%)。股骨近端组77例(63.6%)、股骨干组33例(27.3%)、股骨远端组11例(9.1%)。股骨干组发生病理性骨折比例最高(42.4%),股骨近端组次之(23.4%),股骨远端组最低(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42,P<0.05)。股骨远端组囊内切除比例最高(71.4%),股骨干组次之(55.0%),股骨近端组最低(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31,P<0.05)。股骨近端组关节置换重建比例最高(75.7%),股骨远端组次之(33.3%),股骨干组最低(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30.223,P<0.001)。三组患者性别、年龄、治疗方式及原发肿瘤类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股骨转移瘤导致病理性骨折发生率较高,大多应手术治疗。股骨近端转移瘤以关节置换为主,骨干和远端以骨水泥内固定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