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半导体绿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老年期痴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半导体绿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效果。对住院6例血管性痴呆、4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绿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做血液流变学,神经心理测验以及TCD、EEG、EKG等实验室检查比较。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下降,神经心理测验有改善趋势。半导体绿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可改善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2.
背景:骨转移癌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大手术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尚无标准化的方案。 目的:比较骨转移癌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行开放手术治疗的73例脊柱、骨盆及下肢的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使用药物将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n=41)及利伐沙班组(n=32)。 结果与结论:低分子肝素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22%),利伐沙班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6例 (1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11,P=0.74)。2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32%和6.2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校正χ2=0.083,P > 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因此,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在预防骨转移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两者均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伴有一定的出血风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长骨骨骺软骨中毛细淋巴管及生长板中层粘蛋白(LN)的分布。方法:取10、22、36周引产胎儿和11岁儿童截肢标本的胫骨近端骨骺,用HE染色和LN免疫组化染色,改良的5′-核苷酸酶染色(Veter法)等方法观察。结果:软骨管是软骨组织中内衬内皮细胞,外包绕LN阳性基底膜的管腔状结构,胎儿10周时尚不存在,22周和36周时存在,Veter染色发现,有的软骨管的内皮细胞呈红色,提示为毛细血管,有的内皮细胞含棕色颗粒,提示为毛细淋巴管。生长板静止带、增殖带及部分肥大带软骨细胞胞浆、胞膜及临近基质,对LN呈阳性表达。结论:胎儿长骨骨骺软骨中存在毛细淋巴管,与毛细血管一样也是软骨管的组成部分。除生长板静止带外,增殖带及部分肥大带软骨细胞也合成LN。  相似文献   
104.
交锁髓内钉在临床上的应用,解决了很多复杂性长管状骨骨折内固定的难题,但经常遇到髓内钉拔出时钉尾不易准确定位的问题,尤其是钉尾部肌肉丰厚处,钉尾被周围瘢痕组织或骨痂包裹,显露困难.传统的取钉术,创伤大,出血多,且有损伤周围神经、血管的潜在危险.作者对髓内钉放置及取钉术进行改良,采用术前钉尾端系线标记法,取钉方便,简化术后取钉过程,本方法简便易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5.
背景:骨转移癌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大手术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尚无标准化的方案。 目的:比较骨转移癌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行开放手术治疗的73例脊柱、骨盆及下肢的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使用药物将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n=41)及利伐沙班组(n=32)。 结果与结论:低分子肝素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22%),利伐沙班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1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11,P=0.74)。2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32%和6.2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校正χ2=0.083,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因此,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在预防骨转移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两者均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伴有一定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6.
胎儿骨骺软骨中淋巴管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川  丁宁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11):703-704,I005
软骨损伤后愈合障碍所造成的疾病较常见,且难处理,如膝半月板损伤、骨骺生长板损伤及关节面缺损等,因此软骨的愈合机制倍受关注。目前已证实膝半月板内存在淋巴系统且与其损伤有关[1]。我们利用组化染色等方法,针对长骨骨骺软骨中的淋巴系统,做了初步探索,观察到...  相似文献   
107.
经腹腔镜腰椎融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腹腔镜首先由Kelling应用于犬的动物实验犤1犦。德国医生Semm首先应用腹腔镜完成阑尾切除术犤2犦;1985年,有学者首先在动物实验中应用腹腔镜完成了胆囊切除术犤3犦;1987年,Dubois等犤4犦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技术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中利用大转子倾斜指数指导旋转力线恢复的有效性. 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24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男20例,女4例;年龄17 ~61岁,平均36.5岁;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骨折AO分型:32A2型11例,32B2型8例,32C2型5例.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中根据大转子倾斜指数计算出股骨近端的旋转角度及状态:若股骨近折端外旋≥15°,则采用Schanz钉内旋技术纠正外旋畸形,然后插入髓内钉并锁定;若股骨近折端外旋<15°,则先插入髓内钉,锁定近端,然后旋转股骨远端,纠正旋转畸形,锁定远端.术后应用CT测量并比较患者患肢与健肢的股骨颈前倾角,判断旋转复位情况. 结果 24例患者术后患肢与健肢股骨颈前倾角平均分别为15.36°±7.91°、14.54°±7.4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8,P=0.348).患肢与健肢股骨颈前倾角差值平均为3.58°±2.26°.所有患者旋转畸形均<9°,其中股骨远折端内旋畸形15例,外旋畸形8例,无旋转畸形1例.24例患者术后获8 ~ 20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3~7个月,平均5.1个月.无骨不连、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应用大转子倾斜指数指导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能准确判断股骨近端的旋转状态,有助于纠正旋转移位,降低术后旋转对位不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本院收治的60例韧带样型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34例,男女比例1︰1.3。患者年龄8个月~55岁,中位年龄25岁。发病部位位于臀部25例,肩部5例,背部4例,上肢4例,手4例,足部4例,颈部3例,腹部2例,锁骨部位2例,胸壁2例,肘部2例,髂窝1例,小腿2例。60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33例复发患者均行扩大或广泛切除术,其中1例行右上肢截肢术,其余27例初治患者20例行扩大切除术,7例行边缘切除术。结果 27例原发初治患者,2例术后复发。33例复发再治患者,8例复发,以上均未见转移。结论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是一种临床表现以肢体局部疼痛、质硬肿块为特点,病理以浸润侵袭周围正常组织为特征的罕见良性肿瘤。肿瘤切缘阳性或边缘性切除是导致肿瘤复发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原发还是复发韧带样纤维瘤患者,都应在保全肢体功能的情况下,争取做到扩大切除或广泛切除时,在无法保证肿瘤完整切除时,应进行术后放疗的进一步治疗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