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90篇
皮肤病学   1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51.
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致CD+4T细胞凋亡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立足于全基因水平考察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小鼠CD 4T细胞的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方法 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结合高密度寡核苷酸芯片 (Affemetrix芯片 ) ,对日本血吸虫感染 13周的小鼠脾脏中的CD 4T细胞进行凋亡观察及基因转录分析 ,获得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图谱。结果 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小鼠CD 4T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小鼠 (P <0 0 1) ;感染小鼠的CD 4T细胞中有 2 5个凋亡相关基因与正常小鼠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包括凋亡促进基因—生长抑制和DNA损伤 -GADD家族和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 3,凋亡抑制基因—IAP等。结论 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小鼠CD 4T细胞的凋亡可能是导致宿主免疫下调的原因之一。凋亡通路中存在复杂的凋亡促进基因和抑制基因的相互作用 ,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 3可能是日本血吸虫感染诱导CD 4T细胞凋亡的特征性因子。  相似文献   
52.
日本血吸虫成虫核糖核酸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酸性异硫氰酸胍-酚-氯仿一步法从日本血吸虫成虫提取核糖核酸(RNA),并与胍盐/热酚法、胍盐/氯化铯超速离心法的提取结果进行比较。3种方法所分离的RNA,在纯度及完整性上均较满意,但其得率以异硫氰酸胍-酚-氯仿一步法为高,此法简单易行,既经济又省时,对来源不易的少量组织,尤为相宜。  相似文献   
53.
应用一种合成的P.f特异的21个硷基的酶联DNA探针(PFRl—AP),对培养的海南株P.f DNA及恶性疟病人血样进行检测。DNA杂交结果表明,该探针检测纯化的P.f DNA最低限度达8pg;62例经血片镜检确诊的P.f病人血样,39例杂交反应阳性,阳性率为75%。如将阴性病例的检测血样增加至100μl,则累计阳性率可达88.46%。3例P.f P.v混合感染者杂交反应阳性。5例P.v患者血样为阴性反应,32例正常人亦未出现杂交反应。本研究结果提示,应用该探针检测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与~(32)P标记的P.f基因群DNA或重组DNA的现场检测结果相近似,而且对P.v及正常人DNA无交叉反应,特异性也好。  相似文献   
54.
目的 鉴定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2.6kDa抗原(Sj22.6)的T细胞表位。 方法 用计算机软件预测Sj22.6分子的T细胞表位,设计并合成其编码核苷酸,定向克隆入融合表达载体pET32c(+),转化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出重组克隆。阳性克隆经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NTA柱纯化。用纯化后的表位肽融合蛋白体外刺激C3H小鼠脾单个核细胞,3HTdR掺入法检测其增殖。 结果 用计算机软件预测获得Sj22.6抗原的4个候选表位肽,并成功克隆入pET32c(+)。其重组体均可表达分子量约20kDa的融合蛋白,用NTA柱纯化后经1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显示单一条带。其中P4、P5、P6融合蛋白能有效刺激小鼠脾单个核细胞增殖。 结论 从Sj22.6抗原中初步鉴定出P4、P5、P63个T细胞表位  相似文献   
55.
目的比较福氏完全佐剂(FCA)、福氏不完全佐剂(FIA)与氢氧化铝(Al(OH)3)的免疫增强作用,探讨不同免疫方案对日本血吸虫22.6 kDa蛋白保护性免疫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rSj22.6/26GST重组抗原的大量表达,用亲和层析法制备rSj22.6/26GST融合蛋白并以凝血酶酶切获得纯化重组日本血吸虫22.6 kDa抗原(rSj22.6)。将纯化rSj22.6抗原分别与FCA、 FIA和Al(OH)3混合后,按照不同的免疫程序分别免疫BALB/c小鼠后进行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试验。用减虫率及减卵率表示免疫保护效果。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证实纯化的酶切产物是日本血吸虫22.6 kDa抗原。rSj22.6抗原与不同佐剂的免疫保护性实验结果提示:与PBS对照组相比.rSj22.6与FCA、FIA的协同作用均能诱导较高的成虫减虫率和总体减卵率(P均<0.01); rSj22.6与Al(OH)3的协同作用虽能诱导产生一定的总体减卵率(P<0.01),但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成虫减虫率(P>0.05)。各佐剂干预组所诱导的小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作用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rSj22.6抗原诱导的保护作用在福氏佐剂的辅助下强于在Al(OH)3作用下的保护作用。结论福氏佐剂和Al(OH)3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rSj22.6免疫小鼠的抗感染保护性免疫力,但福氏佐剂的增效作用强于Al(OH)3。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寻结直肠癌缺陷基因(DCC基因)201密码子在大肠癌中的突变规律。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GR结合SalⅠ酶切方法检测35例大肠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粘膜DCC基因201密友子突变情况。结果:DCC基因201密码子纯合突变率大肠癌(40%)显高于癌旁粘膜(2.8%),(P〈0.05)。且与肿瘤侵袭深度、Dukes分期相关,至少有17例(49%)大肠癌与相应癌旁粘膜相比增获一个密  相似文献   
57.
观察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的细胞免疫应答状态及吡喹酮治疗对其影响。 [方法 ]采集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 12 9人 (粪检阳性者 6 4例 ,粪检阴性者 6 5例 ) ,吡喹酮治疗前及治疗后 45d的静脉血 ,以血吸虫成虫和虫卵抗原分别刺激诱生细胞因子 ,检测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L 5、IL 10和IFN γ水平。 [结果 ]12 9例中 ,对血吸虫抗原刺激诱生的细胞因子水平粪检阴性组明显高于粪检阳性组 ;治疗后 ,细胞因子诱生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特别是IL 5和IFN γ。 [结论 ]流行区人群的细胞免疫应答显示总体下调趋势 ;吡喹酮治疗后出现细胞因子水平的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58.
非放射性标记DNA 探针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本研究采用异羟基洋地黄毒苷配基(Digoxigenin,-11-dUTP,以随机引物法标记含有恶性疟原虫(P.f)DNA 的重组质粒片段(酶切克隆pPF 14而得),称为pPF14-F-Dig 探针。用此探针。  相似文献   
59.
在血吸虫病诊断方面曾用过并在继续应用许多血清学试验方法。近年来,有一些学者应用固定抗原基质球系统(DASS)进行免疫荧光和免疫酶等反应来诊断血吸虫病。1973年,Van Dalen介绍过使用琼脂糖珠作为基质,应用微量荧光测定法检测与结合在琼脂糖珠上的抗原发生反应的荧光素结合抗体。此后,Deelder和Ploem(1974)将曼氏血吸虫抗原共价地结合到琼脂糖珠上,用于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来检测抗曼氏血吸虫的抗体。Deelder和Streefkerk(1975)用酶标记  相似文献   
60.
本文作者搜集了具有夜现周期性、亚周期性、前夜现周期性、日现周期性及无周期性的人和动物丝虫共21个种、株,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及微量荧光测定法检查这些丝虫的微丝蚴体内是否存有自身荧光及其相对的荧光强度;并对微丝蚴体内的荧光颗粒的有无及其密度与周期性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证明,在高度夜现周期性型的班氏丝虫(普通株)、马来丝虫(逞罗株)及寄生猫体的派特丝虫(Brugia patei),的微丝坳体内,不经任何染色,可见到弥散性自身荧光和许多自身荧光颗粒;在低度夜现周期性型的犬恶丝虫及马来丝虫(伦敦和东京的猫体及朝鲜的人体)微丝坳体内的荧光颖粒较少,在前夜现周期性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