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目的: 研究miR-195在胃癌患者癌组织与血浆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47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与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miR-195的表达水平,以及相应47例胃癌患者术前血浆与10例健康者血浆中miR-195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miR-195表达降低,且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健康者相比,胃癌患者血浆中miR-195表达降低,且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miR 195在胃癌患者癌组织及术前血浆中表达降低,且可能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肛肠梗阻减压导管技术在老年梗阻性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涟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老年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经肛肠梗阻减压导管技术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行急诊腹腔镜结直肠癌一期根治性肿瘤切除术,试验组则首先采用经肛肠梗阻减压导管技术治疗,而后采用腹腔镜结直肠癌一期根治性肿瘤切除术。比较两组腹腔镜结直肠癌一期根治性肿瘤切除术占比,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的腹腔镜结直肠癌一期根治性肿瘤切除术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术后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总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切口感染、下肢水肿、低钠、低钾、低蛋白血症、吻合口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功能、症状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肛肠梗阻减压导管技术可提高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促使患者术后快速排气,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  相似文献   
13.
评价低位直肠癌经腹腔镜下直肠拖出切除保肛手术的疗效。回顾性总结我院1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腹腔镜下直肠经肛门拖出切除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吻合口瘘2例,1例局部复发。腹腔镜下经肛门拖出切除肿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创伤小,切缘明确,是一种可选择的根治性保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乳腺癌外周血乳腺上皮粘蛋白(SBEM)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RT-PCR法检测58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SBEM mRNA的表达,并用健康志愿者及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各10例作为对照.结果:78例标本全部确认转录为cDNA,SBEM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的阳性表达率为25.9%,乳腺良性肿瘤和正常对照均无阳性表达,SBEM阳性表达与患者的腋淋巴结状况,TNM临床分期均有明显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原发肿瘤大小及激素受体状况均无明显相关.结论:SBEM特异性表达于乳腺癌外周血,可作为标志物检测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并有可能成为诊断乳腺癌和判断预后的一个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5.
壶腹部癌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大约占整个消化道肿瘤的4%.壶腹部癌包括壶腹癌、十二指肠癌和胆总管下端癌三种.在临床上与胰头癌有很多共同点,故统称之为壶腹部周围癌[1].其恶性程度明显低于胰头癌,故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都明显高于胰头癌.其术后5年生存率为20%~35%[2].由于发病率相对较低,关于其预后因素分析的研究很少,单独进行壶腹部癌病例研究的文献则更少.因此,本研究收集了我院近10多年来的壶腹部癌病例,着重就其切除术后影响长期生存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和辅助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肠外瘘患者消化液中细菌与酶含量在体外的变化.方法 收集1998年7月至2008年1月我院16例高位肠外瘘患者瘘出的新鲜消化液,分别在0、2、4h测定引流液中细菌数量、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含量.将瘘出的消化液及时回输入远端肠道,同时在肠液回输的0、7、14 d测定患者血清中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水平.结果 消化液中细菌数量4h内无增加(F(0,2)=18 812.50,P>0.05;F(0,4)=387 625.00,P>0.05).消化液中淀粉酶含量(F(0,2)=190.60,P>0.05;F(0,4) =631.75,P>0.05)和脂肪酶含量(F(0,2)=204.10,P>0.05;F(0,4)=1080.05,P>0.05) 4h内无变化.肠液回输后患者血清中纤维连接蛋白[0、7、14 d分别为(152.80±16.50)、(167.27±20.54)、(227.05 ±45.36) mg/L; F(0,14) =74.24,P<0.01; F(7,14)=59.78,P<0.01]、转铁蛋白[0、7、14 d分别为(2.16 ±0.52)、(2.23 ±0.48)、(2.62±0.41) g/L; F(0,14) =0.46,P<0.01; F(7,14) =0.39,P<0.05]、前白蛋白[0、7、14 d分别为(177.74±45.14)、(194.04±49.33)、(232.11±79.57) mg/L;F(0,14) =54.37,P<0.05]水平显著增加.结论 肠外瘘患者消化液中细菌和酶含量在体外4h内无变化,肠液回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hMAM及SBEM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人乳腺珠蛋白(hMAM)及乳腺上皮粘蛋白(SBEM)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58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hMAM mRNA及SBEM mRNA的表达,并用健康志愿者及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各10例作为对照。结果hMAM及SBEM在58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5%、25.9%,乳腺良性肿瘤和正常对照均无阳性表达,两者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两者联合检测的总阳性率为41.4%(24/58),与单一标志物相比缺乏统计学意义。结论hMAM及SBEM特异性表达于乳腺癌外周血,可作为检测乳腺癌外周血肿瘤细胞标志物,并有可能在乳腺癌微转移诊断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经皮肝穿刺内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5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皮肝穿刺胆道金属内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其经验。方法在DSA下对52例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内置入金属内支架治疗。根据胆道梗阻狭窄的不同部位和狭窄的程度采用相应的放置方式。结果52例患者中,45例植入单支支架于肝总管和(或)胆总管,7例植入2支以上支架于总管和分支胆管,其中2例为肝内胆管支架再狭窄后的重新植入。52例患者术前血清胆红素(236.25±112.27)μmol/L,术后2周复查血清胆红素下降到(120.40±51.20)μmol/L(P<0.01),并发症5例(9.62%)。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MC)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年来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应用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情况,对手术技术进行总结、介绍。结果:全组手术123例,成功112(91.1%)例.延长切口11例(8.9%),并发症6例(5.4%)。结论:具备熟练的开腹胆囊切除手术的经验和良好的责任感,运用恰当的MC技术可以安全可靠地进行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短时间多次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对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供肝冷保存120 min,无肝期14 min。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A组,n=6),不做肝脏移植手术;肝移植组(B组,n=12),供体大鼠肝脏4℃乳酸林格液保存2 h后,采用双袖套法行原位肝移植;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C1、C2、C3组,每组12只):将供肝进行缺血预处理后切除供体大鼠肝脏,4℃乳酸林格液保存2 h,行原位肝移植,根据阻断第一肝门5 min,开放再灌注5 min为1个循环,处理1~3个循环分别命名为C1、C2和C3组。术后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每分钟胆汁量,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Bcl-2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术后B组血清ALT、AST、LDH活性明显高于A组,每分钟胆汁量明显低于A组(P<0.01);C组ALT、AST、LDH活性虽明显高于A组(P<0.01),但比B组明显降低(P<0.05);随着IP次数增加,C1、C2、C3组ALT、AST、LDH活性递减,而每分钟胆汁量逐渐增加。细胞形态学检查发现,与B组比较,C组供肝组织细胞结构改变较小,Bcl-2表达增加,凋亡指数降低(P<0.01或P<0.05)。结论:IP对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短时间多次IP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