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24例距肛缘6~8cm的中低位直肠癌应用EEA吻合器保肛及其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体会。指出中低位直肠癌只要病例选择适当行保肛术是可行的并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阐述了应用EEA吻合器行直结肠端侧吻合手术要点及优点,认为此术式吻合口张力小,血供好,污染少,吻合满意,可有效预防吻合口瘘,狭窄的发生。分析了保肛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及应用该术式防治术后并发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病理学特征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3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该组43例均手术治疗,完全切除41例,姑息性切除2例,完全切除率95.3%。病理类型:隆起型20例,溃疡型13例,外生型10例。结论胃间质瘤临床症状与病理类型和肿瘤部位相关,早期诊断率低,确诊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手术切除率高,手术方式根据肿瘤部位、大小及病理结果选择。  相似文献   
23.
直肠全系膜切除术中安全平面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直肠固有筋膜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寻找无血管、神经的间隙,为直肠全系膜切除术中"安全平面"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择26例10%甲醛固定的成年男性盆腔标本进行研究,20例沿正中切开行局部解剖观察,6例行断层解剖观察.结果 直肠固有筋膜腹侧与Denonvilliers筋膜相邻,共同构成直肠膀胱隔,两者之间为无血管、神经的潜在间隙.直肠固有筋膜背侧与骶前筋膜水平走行,构成无血管、神经的骶前间隙,此间隙解剖变异较大,16例(80%)标本筋膜间隙明显,内有板层状直肠骶骨韧带走行(分层型) 4例(20%)无筋膜间隙,由肌肉样组织填充或骶前筋膜融合、增厚(融合型).直肠固有筋膜外侧与盆腔壁层筋膜构成直肠外侧间隙,间隙内可见直肠侧韧带和盆腔神经丛,依据神经丛与直肠固有筋膜的关系分为紧密融合型(17例,85%)和疏松连接型(3例,15%).结论 直肠腹侧的"安全平面"介于直肠固有筋膜与Denonvilliers筋膜之间,后外侧位于直肠固有筋膜与壁层筋膜之间.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微淋巴管密度(MLD)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它们与直肠癌发展、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中低位直肠癌标本80例、直肠息肉标本40例和正常直肠组织8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其VEGF—D的表达和MLD、MVD水平。结果(1)VEGF—D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5%(44/80),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则均为0(P〈0.05);MLD在直肠癌组织中为2.80±1.31,直肠息肉中为0.50±0.72,正常直肠组织中MLD为0.25±0.44,直肠癌组织中的MLD明显高于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P〈0.05);MVD在直肠癌组织中为80.10±23.18,直肠息肉中为27.00±11.01,正常直肠组织中为10.45±5.34,直肠癌组织中的MVD明显高于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P〈0.05)。(2)直肠癌组织中的VEGF-D表达和MLD、MVD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术前远处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1,P〈0.05)。(3)直肠癌组织中的MLD与VEGF—D呈正相关,随着VEGF—D表达的增高MLD明显增高(P〈0.01)。结论VEGF-D和MLD是反映直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理想指标,同时也是反映直肠癌进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直肠癌淋巴管生成及血管生成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5.
陈厚良  姚伟  常家聪 《安徽医药》2010,14(8):950-951
目的讨论手术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征的方法及与相关的问题。方法分析总结手术治疗53例血吸虫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征的结果。结果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血吸虫性肝硬化;均存在程度不等的血细胞减少和脾肿大,其中脾大Ⅲ级达36例,占67.9%;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1例,占39.6%,其中有消化道出血史8例。全部病例术前无明显腹水。肝功能Child A级42例,Child B级11例,单纯性脾切除45例;脾切除加门奇断流手术8例;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仅1例切口裂开,1例切口感染,部分病例有一过性血小板过多,经过对症治疗均治愈。42例病人随访6月~2年效果良好。结论血吸虫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征的主要问题是巨脾,继发性脾亢,单纯性脾切除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有消化道出血史者加门奇断流术是阻止再出血的简便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6.
外科临床中上腹部手术后发生呃逆较为常见,尤其是老年人手术耐受力较差,术后发生呃逆一般治疗反应不敏感.本文报道1996年5月-2000年3月我院普外科60岁以上老年人上腹部手术后发生顽固性呃逆28例,应用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7.
王文斌  常家聪 《山东医药》2011,51(14):112-113
由于消化道的特殊环境,消化道肿瘤脱落的瘤细胞难以停驻种植,因此自然条件下极少发生肠腔内的种植性转移。但大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因素之一为肿瘤细胞的脱落种植性转移。大肠癌的肿瘤细胞脱落种植转移多发生在吻合口、腹膜面、切口处等。对于大肠癌脱落细胞肠腔内种植性转移,临床上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现将有关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8.
恶性肿瘤淋巴转移分子标记物及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广玉  常家聪 《山东医药》2010,50(8):107-108
血行转移和淋巴转移是恶性肿瘤主要的转移方式,是影响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相对于血行转移,淋巴转移的机制研究较少,主要原因是缺乏特异性较高的新生淋巴管内皮标记物。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和淋巴管生成相关因子的发现,肿瘤的淋巴转移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NRDG2和NDRG4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直肠癌临床病理的意义.方法 选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标本44例作为实验组,另取44例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直肠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NRDG2和NDRG4的表达水平.结果 NRDG2和NDRG4在44例直肠癌组织中均有不...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肠结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确诊的31 例肠结核患者的病史资 料。结果 31 例患者中男性20 例,女性11 例;年龄18 ~ 73 岁,平均42 岁。有结核既往史者6 例(19.4%)。 临床表现中最常见症状为腹痛25 例(80.6%)。淋巴细胞比值降低22 例(70.9%),血沉(ESR)增快16 例(84.2%), C- 反应蛋白(CRP)升高13 例(92.8%),PPD 阳性4 例(66.7%),T 细胞斑点实验(T-SPOT)阳性11 例(84.6%)。 胸片提示合并肺结核17 例(56.7%),腹部CT 阳性发现13 例(68.4%)。结合肠镜及术中所见,最常见发病部 位为回盲部25 例(80.6%),其中溃疡型16 例(51.6%),增生型7 例(22.6%),混合型8 例(25.8%)。24 例肠 镜检查患者中,6 例发现干酪坏死性肉芽肿,确诊率25%。11 例手术患者病理均诊断为肠结核。6 例患者行诊 断性抗结核治疗,2 ~ 3 周后临床症状即有明显改善。结论 肠结核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结肠镜及组织活检 虽为主要的检测手段,但确诊率低,需结合T-SPOT 实验、胸片、腹部CT、肠镜等相关检查,必要时可行诊 断性抗结核治疗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