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21.
抑癌基因甲基化检测结直肠癌患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应用甲基化特异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法(MSP)法分析抑癌基因高甲基化对诊疗结直肠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MPS法检测20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术中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的抑癌基因hLMH1、p15、p16甲基化的发生率。结果 2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及术中癌组织的hLMH1、p15、p16甲基化发生率为61%—97%;癌旁组织略低;术后1周血清中hLMH1、p15、p16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而正常对照组抑癌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均为0。结论 MSP法的建立,直接检测结直肠癌患者的抑癌基因的高甲基化状态,有助于临床判断和动态观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2.
结肠癌的诊断及治疗进展徐以浩,席亚鸣大肠癌在我国是常见病,近十年来5年生存率徘徊在50%左右,而在西方国家进展也不大[1]。日本结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从60年代的45%上升至80年代的78%[2],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早期发现和手术技巧的改进。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23.
24.
席亚鸣  徐以浩 《腹部外科》1999,12(3):132-133
结直肠(简称大肠)疾病引起显性出血或大出血的原因较多,在外科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是大肠癌,其次是大肠息肉、炎症和憩室。现就出血的病因,特别是少见病因及处理叙述如下,供同道参考。一、病因(一)常见病因1.肠道恶性肿瘤大肠癌、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平滑...  相似文献   
25.
26.
液状石蜡(又称石蜡油)是从石油提炼出的矿物油.医用液状石蜡纯净度高,无毒,是一种润滑剂,对粘膜无刺激性;在肠道内不被消化,不被吸收,对肠内大便起滑润作用[1],又可阻止水分吸收,软化大便,而起到润滑性通便的作用,其泻下作用较弱.口服时口感尚好,临床常用作轻泻剂. 在普通外科主要用于润滑医用导管及器械,润滑通便减少肠道积例、使术后病人排例顺畅,帮助消化道异物排出体外,预防及治疗粘连性肠梗阻.  相似文献   
27.
我科近两年来运用白细胞介素-2(IL-2)和顺铂(DDP)结合全身化疗治疗儿童肠癌引起恶性腹水,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例,均为男性。分别为12岁和14岁。经钡灌肠及纤维结肠镜检查证实降结肠及乙状结肠粘液腺癌。B超及CT提示均有肝内广泛转移和腹水,腹穿抽出血性腹水并找到癌细胞。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动态监测T淋巴细胞核仁区酸性非组蛋白表达活性 (Ag NORs)对肾移植受者术前及术后用药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T淋巴细胞银染技术对 32例肾移植受者术前及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 1、2、3周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进行染色 ,通过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技术 ,计算硝酸银染色酸性非组蛋白表达活性 (Ag NORs)、核仁银染面积与核面积的比值 (I .S% )。结果 肾移植患者术前Ag NORs的I.S %为 (6 .31± 0 .86) % ;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 1、2、3周Ag NORs的I.S%分别为 (4.72± 0 .93) %、(4.2 8± 1 .0 5) %、(4.66± 1 .2 1 ) %。肾移植术后各期与术前Ag NORs的I.S %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 ;术后各期之间Ag NORs的I.S%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结论 T淋巴细胞核仁区酸性非组蛋白表达活性在肾移植及其术后用药病情监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9.
30.
结肠癌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席亚鸣  徐以浩 《腹部外科》2000,13(2):126-128
结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初诊患者中,中晚期癌占大多数。近十年来,其5年生存率徘徊在50%左右。而在西方国家进展也不大[1]。日本结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从60年代的45%上升至80年代的78%[2]。在我国,郁宝铭等[3]的资料显示术后近期5年生存率为74%,根治手术率为85%。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早期发现和手术技巧的改进。显而易见,要提高结肠癌术后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就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术后综合治疗[4]。就治疗而言,手术仍是综合治疗结肠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结肠癌的手术治疗目前,手术仍是治疗结肠癌最重要的和最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