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0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44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3篇 |
基础医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27篇 |
内科学 | 23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120篇 |
综合类 | 86篇 |
预防医学 | 30篇 |
药学 | 11篇 |
中国医学 | 19篇 |
肿瘤学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研究低位直肠癌切除的患者中,保护性造口是否对吻合口漏有预防作用.方法 153例接受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中,32例行末端回肠造口(造口组),121例未行造口(未造口组);对两组患者的吻合口漏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3例患者中共有8例发生临床症状的吻合口漏,发生率5.2%.包括:造口组1例(3.1%)、未造... 相似文献
22.
SnoN蛋白在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动态观察核转录共抑制因子SnoN蛋白在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D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糖尿病2周(DM2)、4周(DM4)和8周(DM8)组,每组均设相应的正常对照,链脲佐菌素(STZ)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中SnoN、TGF-β1、Smad2/3、APC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皮质SnoN蛋白的水平;生化方法测定血糖、血肌酐及24 h尿蛋白量;光镜检查肾组织的形态改变。结果:Western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发现DM2大鼠肾组织中SnoN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DM4组明显减少(P<0.01),至8周时减少为正常对照组的42%。DM2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TGF-β1、Smad2/3、APC较正常组显著增多,并随病程进展而增加(P<0.01);DM4和DM8组,SnoN蛋白表达的减少与TGF-β1、Smad2/3、APC表达增多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肾脏TGF-β1表达增多,可能通过APC依赖的泛素化作用使SnoN蛋白降解,从而在DN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
崔龙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4,12(1):226-228
直肠癌的外科治疗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从最初经典的Miles手术演变到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技术、标准的淋巴结清扫以及新辅助治疗的应用等,在治疗效果方面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1].然而,直肠癌特别是腹膜反折以下的肿瘤,由于位于盆腔所限的空间内的解剖范围以及缺乏浆膜层的屏障结构等因素,其治疗效果和预后仍是结直肠外科所面临的较大挑战[2].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中低位直肠癌的根治效果、将复发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以及出现复发后如何采取最合适的外科对策,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明确和探讨. 相似文献
24.
目的 介绍“中国结直肠癌手术病例登记数据库(CCCD)”的登记研究方法,通过对全国多中心现有结直肠癌手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及前瞻性的收集和分析,了解目前全国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现状,为进一步建设数据库提供依据。方法 依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成立“中国结直肠外科大数据研究协作组(C-CBD)”,设计并建立CCCD”,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理念,通过回顾性及前瞻性收集并分析自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来自全国性、多中心登记录入CCCD的结直肠癌手术病例,进行标准化整理及统计学处理,分析中国结直肠癌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共计纳入来自全国61个中心的结直肠癌手术病例72650例,其中直肠癌占57.9%,结肠癌42.1%,术前临床TNM Ⅰ、Ⅱ、Ⅲ、Ⅳ期的比例分别为18.6%、42.5%、30.7%及8.2%;行腹腔镜手术占56.7%,开腹手术占43.3%,行D1、D2及D3淋巴结清扫比例分别为占2.1%、51%及46.4%;行R0、R1、R2手术切除等分别为96.2%、2.2%、1.6%;消化道重建方式以器械吻合为主(约占98%),手工吻合仅占2%;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切口感染,总体发生率为3.2%;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平均检出淋巴结15.9枚,直肠癌手术标本环周切缘阳性率为1.7%。结论 中国结直肠癌手术病例数量庞大,术后近期效果良好,但诊断及治疗的规范化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围手术期资料、随访资料的完整性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检测结直肠癌手术后患者腹腔引流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研究能否通过观察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早期诊断术后肠梗阻.方法 我们选择了100例行乙状结肠癌或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在术后第1、3、5d提取患者的腹腔引流液,检测IL-1β,IL-6和TNF-α水平.结果 有8位患者在术后第10~15 d出现肠梗阻,两组患者术后第1d和第3d的IL-1β、IL-6和TNF-α水平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在术后第5d,肠梗阻组的IL-1β、IL-6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而非肠梗阻组的IL-1β、IL-6和TNF-α水平明显下降.总体来说,非肠梗阻组的92例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在术后前5d呈下降趋势,而肠梗阻组的8例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腹腔引流液中IL-1β、IL-6和TNF-α水平的升高可能是一项早期预测术后肠梗阻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26.
肠粘连是导致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93.3%的患者有明确手术史。处理棘手,容易复发,特别是反复粘连者。预防和治疗肠粘连导致的肠梗阻,一直是外科医师关注的问题。1977年7月至2004年7月,我们应用经小肠系膜穿Foley管排列小肠的方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6例,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7.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CD基因对小鼠胃癌的原位杀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自杀基因的旁观者效应及引发的抗肿瘤免疫对胃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含有CD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CD2 在PA317 细胞中进行包装后,收获病毒上清;将此上清直接注射接种于615 小鼠皮下并已成瘤的MFC小鼠前胃癌的肿瘤部位,再腹腔给予前药5FC 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检测NK、LAK细胞活性以判断机体免疫活性。结果 在前药治疗阶段中,转CD基因肿瘤较未转基因肿瘤的生长明显受抑,且有部分肿瘤消失( P<0 .01 ,n=10) 。在成瘤对照组中,NK、LAK 活性受到抑制,低于正常对照组,而CD/5FC组的NK、LAK活性明显增高。肿瘤消失小鼠在远离原肿瘤部位再接种MFC细胞,90 天后均未见肿瘤生长且长期存活。结论 在胃癌肿瘤部位直接转导CD 基因不仅可以对肿瘤产生强效的杀伤作用,由此引发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对阻止肿瘤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胃癌是威胁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和化疗.但对中晚期胃癌的疗效却欠理想.国际上80年代兴起的生物疗法,尤其是基因治疗,为恶性肿瘤的治疗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自杀基因”即为目前研究较多的基因.其中CD基因是研究最多的自杀基因之一,它能将对哺乳动物细胞无毒性的药物(称为前药)转化为有毒性的药物,从而导致转基因细胞的死亡.CD基因的前药为5-氟胞嘧啶(5-Fc),它被CD转化为5-Fu导致转基因细胞的死亡.但它抗肿瘤更重要的作用是产生“旁观者效应”,就是不仅转基因细胞被杀死,而且其周围大量未转基因的细胞亦被杀死.Huber等认为CD基因的旁观者效应是前药转化的 相似文献
29.
30.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是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越来越多研究发现,PPARs中的γ亚型与脂肪代谢糖耐量受损以及胰岛素敏感性有着直接联系.更有研究表明,PPARγ2基因P12A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以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有着一定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存在着种族和地域的差异性.明确这种关系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都将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对其生理生化反应、P12A基因多态性对蛋白功能和糖尿病肾病的影响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种族和地域差异性分析等方面wt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