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遗传学分布特征及其与诱导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对初诊为AML的395例患者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按照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白血病指南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中等组和预后不良组。分析各组核型发生比及其1个疗程诱导治疗后的完全缓解(CR)率。结果 预后良好、中等及不良核型分别占50.56 %(180/356)、39.89 %(142/356)、9.55 %(34/356)。预后良好核型t(15;17) 113例中,接受并完成1个疗程诱导治疗的101例患者均达CR。单纯t(8;21)组与合并其他染色体异常的t(8;21)组CR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00 %(23/25)比 50.00 %(11/22)](χ2=10.317,P=0.001)。正常核型及-Y异常两组核型C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90 %(39/63) 比 58.82 %(10/17)](χ2=0.054,P=0.817)。复杂核型中以单体核型最多见,经治疗的10例单体核型患者9例未达缓解。结论 初诊AML患者细胞遗传学分布特点与国际其他中心报道略有差异。AML患者细胞遗传学特征不仅与长期生存相关,而且与诱导治疗后CR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索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联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体外诱导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向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分化的可能性。 方法: 10 例胃癌患者PBMC分别用GM-CSF 100 ng/ml联合IFN-α 500 IU/ml(命名为IFN-α DC) 或GM-CSF 100 ng/ml联合50 ng/ml IL-4(命名为IL-4 DC)体外培养,然后用CD40L、LPS诱导DC成熟。Giemsa染色法观察IFN-α DC和IL-4 DC的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IFN-α DC和IL-4 DC表面CD1a、CD80、CD83、CD86和HLA-DR的表达情况,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检测不同的成熟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 结果: IFN-α DC和IL-4 DC均呈现典型DC形态。IFN-α DC和IL-4 DC分别在诱导第3天和第5天时,细胞表面CD1a、CD80、CD83、CD86和HLA-DR表达达到较高水平,成熟IFN-α DC表面CD83\[(78.25±15.36)% vs (50.14±10.24)%,P<0.05\]和CD86\[(84.84±10.12)% vs (62.93±15.12)%,P<0.05\]的表达均高于成熟IL-4 DC。成熟IFN-α DC刺激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强于未成熟IFN-α DC(P<005)。在DC与T细胞数量比为1∶40和1∶20时,成熟IFN-α 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强于成熟IL-4 DC\[(39.43±9.21)% vs (27.34±10.63)%,(60.31±7.86)% vs (48.63±6.25)%;均P<0.05\]。 结论: 相比常用的IL-4联合GM-CSF诱导方法,IFN-α联合GM-CSF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将胃癌患者PBMC诱导成具有更强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DC细胞,这可能与其表面CD83和CD86表达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53.
目的 铁既是生命所必须的,但又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机制并不明确.本文旨在总结微量元素铁与肿瘤发生、增殖、转移的关系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PubMed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铁,肿瘤”为关键词,检索1990-2016年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细胞实验、动物模型、人群研究中微量元素铁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2)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免疫应答、信号通路异常在微量元素铁与肿瘤关系中的作用.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的文献共70篇.结果 大量研究发现,铁过载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铁通过诱导氧化损伤、促进炎症因子的产生、降低免疫系统对肿瘤的监视等机制增加肿瘤的发病风险,铁还可以改变正常信号转导通路促进肿瘤增殖与转移.最近这些年许多参与铁代谢的蛋白被发现,靶向铁的治疗可能作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但是其需要更多的临床资料来证实.结论 通过对铁元素与肿瘤发生及发展关系的研究,能够给肿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4.
肠道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成功能复杂的肠道微生态系统,与宿主互利共生并影响宿主健康,被称为人类的“第二个基因组”。肠道微生态失衡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研究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多样性和丰度改变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这些微生物可通过调节宿主炎症与免疫、参与物质代谢、破坏基因稳定性等而影响肿瘤的进程。但各研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可能与研究方法不一致和肠道微生物的复杂性等多种因素有关。通过饮食疗法、补充益生菌或缺失菌种以及应用抗生素等来调节肠道微生态可能成为肿瘤防治的新方法。本文就目前关于肠道微生态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并指出肠道微生物研究在肿瘤学领域面临的一些挑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以及未来靶向肠道微生态的肿瘤防治新方向,以期为开展进一步肿瘤-微生物研究理清思路,加速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为肿瘤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 研究以硼替佐米为主的方案和 MPT 方案治疗初治、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7例患者接受以硼替佐米为主的 方案化疗(硼替佐米组),中位治疗3个(1~5个)疗程,30例患者接受 MPT 方案化疗(MPT组)。采用EBMT及WHO标准判断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硼替佐米组:1个疗程后总有效 21例 (77.8 %);治疗结束后总有效24例(88.8 %),初治组及复发难治组总有效分别为15、9例,总有效率(ORR)分别为 94.0 %、82.0 %。MPT 组:治疗结束后总有效15例(50.0 %),初治组总有效12例(44.0 %),复发难治组总有效3例。治疗结束后硼替佐米组对初治及复发难治患者的ORR优于 MPT 组(P<0.05)。硼替佐米组周围神经病变、带状疱疹及Ⅲ~Ⅳ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37.0 %(10例)、26.0 %(7例)、37.0 %(10例),高于 MPT 组,但 MPT 组Ⅲ~Ⅳ级贫血的发生率为70.0 %(21例),高于硼替佐米组。硼替佐米对于肾功能异常及肾功能正常患者疗效相近,各种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MPT组4例肾功能异常患者,3例在5个周期治疗后血清肌酐水平降至正常。结论 以硼替佐米为主化疗方案相对 MPT 方案治疗MM更为有效,初治、复发难治及肾功能异常患者均可受益,且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57.
[摘要] Lynch 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由于几种DNA 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MLH1、MSH2、MSH6、PMS2)中的一种出现种系突变,或由于EPCAM基因缺失导致MSH2 表达丢失引起。LS是遗传性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最常见的原因,其特征为患CRC和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的风险显著增加,且存在发生其他几种恶性肿瘤的风险。对于LS 的诊断,目前几种临床病理学标准(如阿姆斯特丹标准等)已被用于识别存在Lynch 综合征风险的个体。然而,这些标准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有限,仍有赖于临床医生对LS的警惕并关注其家族史。伴有MMR基因变异的LS相关肿瘤通常具有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的特征,由于移码突变新抗原的存在,可以激发强大而持久的免疫反应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浸润,所以对于LS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将会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由于LS是一种基因遗传病,与DNA错配修复缺陷具有独特关系,对其的充分理解对相关肿瘤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8.
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多个肿瘤中观察到持久应答和显著的生存优势,但大多数患者并不能从ICIs治疗中获益。近年来,对ICIs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的鉴定和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肿瘤组织与肿瘤免疫微环境(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TIME)相依相行,微环境中各种分子和细胞均可与肿瘤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免疫治疗应答产生复杂而多样化的影响。其中,TIME中的免疫和炎症因素对免疫治疗疗效应答具有关键作用。随着高通量测序和微阵列技术的发展,人们对TIME中各组分的了解和认知已逐步深入、全面,同时还开发了基于肿瘤和微环境的ICIs疗效联合预测生物标志物模型。这些突破性研究成果为探索更有效的预测生物标志物开发策略提供了希望,也有助于不同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基于ICIs的治疗管理、监测治疗疗效和疾病发展并攻克免疫治疗耐药。本综述从TIME角度出发,概述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以及基于肿瘤和免疫微环境因素开发的联合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59.
肿瘤细胞脂代谢在肿瘤发生过程中进行了重编程,与肿瘤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等密切相关,是肿瘤演进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普遍而又至关重要的代谢特征。同时,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亦发生了异常脂代谢,且肿瘤脂代谢重编程对免疫微环境中细胞的功能和状态也产生影响,进一步促进其恶性生物学行为。目前,通过对肿瘤异常脂代谢及其对肿瘤免疫的影响的广泛探究,在发现肿瘤代谢特征和其影响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以及肿瘤演进过程中代谢的适应性和复杂性等方面取得了众多的新突破。靶向肿瘤和免疫脂代谢相关基因与酶的研究已为肿瘤防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开辟了新的思路,并为抗肿瘤治疗策略带来变革,有望在直接靶向肿瘤的同时靶向免疫细胞脂代谢以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实现“双管齐下”的治疗模式。本文综述了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不同脂代谢特征以及不同脂质代谢对肿瘤演进和免疫细胞功能的重要影响,并概述了针对肿瘤免疫脂代谢异常的抗肿瘤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0.
以程序性死亡因子1 (programmed death 1,PD-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研究将肿瘤免疫治疗推向新的高度,其表明操纵免疫负性调控途径可以创建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同时也提示肿瘤微环境在抑制或增强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剖析免疫应答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提供新的免疫治疗方案,并为个体化精准医疗奠定基础.本文从肿瘤微环境如何影响免疫应答的角度,总结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肿瘤免疫治疗提出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