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70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对《中医诊断学》教学的认识,探讨了教学中"寓研于教"、"寓医于教",实行研、医、教有机结合的教学构想,对提高其教学效果可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凌昌全教授治疗肝癌用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门诊肝癌专病病历的基础上,收集经凌昌全教授诊治的552例肝癌患者合计2020张门诊有效处方,使用频数法总结凌教授的临床常用药物及其性味归经。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辨证用药特点,聚类分析归纳其临床常用对药,结合专家体会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凌教授治疗肝癌临床常用药物以健脾开胃、解毒抗癌和活血化瘀类为主,药性多平、凉,药味主以甘、苦、辛。气虚多选用黄芪、白术、太子参;血虚多用鸡血藤、大枣;阴虚多选用山茱萸、麦门冬;水湿多用藿香、车前子、茯苓皮;实热多选用山栀、黄芩;血瘀多选用桃仁、赤芍;气滞多用郁金、八月札、柴胡。聚类分析共总结出19对临床常用对药。  相似文献   
13.
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近50年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的现状,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 依据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学原则,对1949—2002年间关于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文献报道进行全面检索、筛选和方法学评价。结果 共检索到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题录l182条,实际检出全文8ll篇,其中9.74%的文献采用了随机对照试验(RCT)的设计方案进行临床研究。但从总体上看,试验设计方案仍欠完善和严谨。结论 目前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中,随机对照设计研究方案数量较少且总体质量较低,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试验设计水平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消痰通腑方对结直肠癌前病变模型小鼠结直肠黏膜上皮核转录因子-κB(NF-κB)/白介素-6(IL-6)/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活化诱导胞嘧啶核苷脱氨酶(AICD)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柳氮磺胺吡啶组)、中药组(消痰通腑方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柳氮磺胺吡啶加消痰通腑方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四组采用AOM/DSS"四步三循环法"造模。观察各组小鼠一般状况及结直肠黏膜上皮病理情况,计算结直肠癌前病变成瘤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造模过程中(6周、14周、18周)小鼠结直肠黏膜上皮中NF-κB/IL-6/STAT3及AICD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运用消痰通腑方后,小鼠一般状况较模型组好。中西医结合组的成瘤率(33.33%)低于模型组成瘤率(50.00%)。在14周和18周,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的NF-κB表达水平变化不显著,而IL-6、STAT3和AICD表达水平均下调;与中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在IL-6和STAT3表达上差异不明显,但AICD表达显著低于中药组。结论消痰通腑方能够改善小鼠一般状况,降低结直肠癌前病变的发生率,下调结直肠癌前病变小鼠直肠黏膜上皮中IL-6/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AICD蛋白表达水平,此作用途径可能是其降低结直肠癌前病变发生率、预防结直肠癌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医舌象计算机识别研究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静态舌图像计算机识别研究的关键环节出发,对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舌图像的采集方面有必要引入正交设计、图像质量评价等方法以筛选出高标准、统一、实用的图像采集条件;图像分割研究可以考虑从多角度入手,综合使用多种分割方法,取长补短,以提高分割效果;同时采用Delphi评价法、多中心的网上专家判别等手段,大样本集中专家经验,综合各家的辨舌经验,建立科学规范的舌象诊断标准;当前舌象识别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舌的颜色领域,研究的方向有待向颜色以外的其他方面拓展,并最终由定性向定量转化,而实现舌诊内容的综合判别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优选从人参叶提取纯化人参叶提取物的工艺条件及参数. 方法 采用正交实验法确定人参叶的提取工艺,运用静态吸附法优选树脂. 同时用动态吸附法考察样品液浓度、流速、吸附容量等因素对树脂动态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D101大孔吸附树脂脱附性能进行考察.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参皂苷Re的含量、用质量法计算人参皂苷得率. 结果提取工艺:取人参叶粗段,加入12倍原药材量的50%乙醇,采用热回流法提取2次,每次提取2 h. 纯化工艺:选择D101大孔吸附树脂(4 cm×16 cm,柱体积140 mL,死体积30 mL)进行树脂动态吸附性能考察,上样浓度为相当于原药材0.4 g•mL-1,最大上样量为160 mL,吸附流速为1.5 BV•h-1,上样吸附后,分别用6 BV的水、40%乙醇、95%乙醇洗脱,40%乙醇的洗脱部位合并,减压浓缩、干燥,即得提取物. 结论 该提取工艺简便易行,可用于人参叶中人参皂苷的提取纯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寒热环境刺激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 samine,DEN)诱发性大鼠肝癌模型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灌胃DEN(按体质量10mg/kg给予0.2%DEN灌胃,1次/d,5次/周,连续14周)建立诱发大鼠肝癌模型,同时给予特定的寒热刺激(0±2℃,36±2℃),至20周末处死所有大鼠,观察大鼠的成瘤率、死亡率;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肝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热环境组成瘤率、死亡率、病理分级和肝癌组织VEGF表达均有增高的趋势。虽然寒、热刺激组与模型组比较,其成瘤率、死亡率、病理分级和肝癌组织VEGF表达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寒环境组的成瘤率和肝癌组织VEGF表达表达量明显低于热环境组。结论:长期的寒热环境刺激对于DEN诱发性大鼠肝癌模型肿瘤生成和预后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引起肿瘤组织VEGF表达的改变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中医治疗方案在肝癌患者术后的效果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选择在长海医院和东方肝胆医院进行手术切除术后的肝癌患者,按患者的术后治疗情况分为西医治疗组和华蟾素治疗组。按患者的术中所见和影像检查进行分期,通过随访调查患者的复发情况和生存情况,分析患者乙型肝炎合并情况,AFP水平、肝癌TNM分期等,并了解患者不同因素下的复发情况。结果Ⅰa~Ⅱb期肝癌患者的生存分析提示华蟾素治疗组患者较西医治疗组长,各个肿瘤分期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18.43、11.97、11.53、5.7个月和14.81、7.73、6.00、4.53个月。AFP mRNA阴性患者1、2、3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均比AFP mRNA阳性患者高(P〈0.05)。华蟾素治疗组AFP阳性各水平的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13.00、11.97和11.93个月,西医治疗组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8.10、7.1和5.83个月。结论华蟾素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可能有效,但因为回顾性研究,其结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部队老干部体质情况进行调查,为针对性的预防保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设计调查表,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4 649名老干部的体质情况进行调查.老干部的患病和体质情况使用频次法进行统计,中医体质类型分类采用层次聚类.结果 老干部中慢性疾患的整体患病率较高(83.98%),最常见的为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患,其中医基本体质类型以瘀血质(52.59%)和痰湿质(51.82%)最为常见,阳虚质(47.62%)、气郁质(46.44%)、痰热质(46.42%)、阴虚质(44.12%)的比率也较高,而气虚质(26.01%)和平和质(22.41%)则相对少见.对基本体质类型积分进行聚类的结果显示,气郁瘀血痰湿体质、阴阳两虚体质和气虚痰热体质为部队老干部的常见体质类型.结论 本调查获得了部队老干部体质相关的基本资料,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保健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多有报道,据文献所述,中医药疗法具有治疗手段多样、疗效确切、复发率低的特点,已凸显出明显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本文介绍近5年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