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55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81.
3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评价第2代抗组胺药咪唑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方法,对96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予以咪唑斯汀10mg、西替利嗪10mg、氯雷他定10mg,均每日1次口服,观察治疗第14天、第28天的临床疗效及停药1周后的复发率。结果:三者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第14天和第28天的有效率分别为:咪唑斯汀组90.0%和96.7%,西替利嗪组85.3%和94.2%,氯雷他定组90.6%和93.8%,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停药1周后的复发率,咪唑斯汀组为40.0%,西替利嗪组为35.3%,氯雷他定组为28.1%。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咪唑斯汀、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在改善临床症状及控制复发方面各有所长。  相似文献   
82.
患者女,89岁.因右足第4趾外侧缘增生性斑块5个月余,院外多次治疗未痊愈,于2007年10月23日来我科就诊.患者5个月前右足第4趾出现灰褐色斑块,缓慢增至2 cm×2 cm.自行破溃后斑块渐变为黑褐色.当地医院曾给予抗感染治疗无效,后经2次手术治疗仍复发.  相似文献   
83.
患儿女,14岁.左耳后丘疹1年,无自觉症状,于2006年7月28日来本院门诊就诊.患儿1年前左耳后出现2个针头大黄白色丘疹,不痛不痒,未予治疗,后皮损逐渐增多.既往体健,否认局部有刺激及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发育、营养良好.  相似文献   
84.
本文结合了当前皮肤病学七年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全新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综合分析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同时改革考试模式,不断提高和改进教学手段,对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85.
本文分析了当前皮肤科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学模式:搜集整理齐全的资料库,建立完善的皮肤病学临床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学网络,构建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改革教学形式和考试办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为皮肤病学教学提供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86.
我国著名的皮肤性病专家,中国皮肤病理学奠基者之一,原全国皮肤病理学组副组长、顾问,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皮肤科专业组副组长、顾问,原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皮肤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刘荣卿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5月8日凌晨3日29分在重庆逝世,享年86岁.  相似文献   
87.
88.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44岁.因躯干和四肢近端反复出现一过性红斑,伴发热、关节痛近2年,躯干出现斑块7个月,于2007年10月15日至第二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就诊.  相似文献   
89.
女, 58岁, 因背部红斑、皮下结节半月于2020年7月22日就诊。自诉半月前在私人美容诊所行背部溶脂术(注射成分不详), 随后溶脂部位出现米粒至豆粒大小红色丘疹、结节, 部分皮疹表面破溃后有脓性分泌物渗出, 有明显压痛。于外院行脓性分泌物培养, 提示浅黄色分枝杆菌, 予口服抗生素治疗1周(方案不详), 自觉治疗效果欠佳, 皮疹及脓性分泌物仍增多, 遂就诊于我院。皮肤科检查:左侧肩背部可见散在豆粒大小浸润性红斑、结节(图1), 质韧, 压痛明显, 部分红斑表面破溃结痂, 境界清楚, 表面未见明显分泌物。肩背部红斑结节组织病理:表皮轻度肥厚, 真皮内可见片状密集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 有肉芽肿形成(图2A)。抗酸染色:找见少量抗酸杆菌(图2B);PAS染色阴性。肩背部皮损组织真菌培养阴性。肩背部皮损组织细菌培养: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NTM)复合群。  相似文献   
90.
通过外源添加茉莉酸甲酯(MeJA),研究其调控液体培养条件下人参发状根中皂苷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在诱导子作用时表达情况。以四年生吉林人参主根诱导的人参发状根无性系为材料,利用香草醛-硫酸比色法测定MeJA处理前后人参发状根的总皂苷含量;同时,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测定MeJA处理前后人参发状根中鲨烯合成酶(squalene synthase,SQS)、鲨烯环氧酶(squalene epoxidase,SQE)、氧化鲨烯环化酶(oxidized squalene cyclase,OSC)、达玛烷二醇合成酶(dammarenediol synthase,DS)、β-香树脂合成酶(β-amyrin synthase,β-AS)和环阿屯醇合成酶(cycloartenol synthase,CA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获得MeJA添加到人参发状根中最佳添加浓度为6×10~(-4)μmol·L~(-1)、添加时间为22 d、作用时间为5 d;MeJA的添加可以提高人参发状根中过氧化物酶(PP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PD)的酶活性;经过MeJA处理后人参发状根中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的SQS,SQE,OSC,DS,β-AS基因的表达变化均有显著提高,然而CAS基因的表达变化不显著。因此说明在添加MeJA处理后,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SQS,SQE,OSC,DS,β-AS基因表达情况与PPD,CAT,PPO的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也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