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18篇
  免费   1082篇
  国内免费   518篇
耳鼻咽喉   148篇
儿科学   123篇
妇产科学   117篇
基础医学   842篇
口腔科学   101篇
临床医学   2260篇
内科学   1352篇
皮肤病学   108篇
神经病学   271篇
特种医学   609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1431篇
综合类   4632篇
预防医学   2116篇
眼科学   77篇
药学   1797篇
  28篇
中国医学   1931篇
肿瘤学   467篇
  2024年   155篇
  2023年   534篇
  2022年   612篇
  2021年   458篇
  2020年   522篇
  2019年   455篇
  2018年   519篇
  2017年   314篇
  2016年   356篇
  2015年   437篇
  2014年   900篇
  2013年   898篇
  2012年   947篇
  2011年   1101篇
  2010年   998篇
  2009年   971篇
  2008年   802篇
  2007年   776篇
  2006年   779篇
  2005年   659篇
  2004年   578篇
  2003年   571篇
  2002年   479篇
  2001年   466篇
  2000年   405篇
  1999年   329篇
  1998年   289篇
  1997年   266篇
  1996年   269篇
  1995年   252篇
  1994年   250篇
  1993年   192篇
  1992年   166篇
  1991年   112篇
  1990年   99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69篇
  1986年   58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7篇
  1965年   6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36例确诊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在C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技术,内镜直视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并硬膜囊和神经根减压和松解.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6例患者术后有明显的疼痛缓解,2例患者术后症状缓解不彻底.随访2~12个月,平均4个月,进行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23例,良8例,可5例,差0例.结论 应用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观察.  相似文献   
992.
内窥镜下经横突间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目的:探讨经横突间入路内窥镜下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松解的手术技术、临床效果及适应证选择。方法:本组9例,男7例、女2例,平均46.7岁。俯卧位,棘突中线旁开2.5~3.0cm作一个1.6cm纵行皮肤切口。工作导管置于横突间,由浅入深逐渐分离显露横突间韧带,锐性剥离横突间韧带,找到神经根将其向外侧牵开,显露突出椎间盘并予以摘除。结果:平均手术时间75min,平均术中出血60ml,平均住院时间13d,全组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6~16个月。疗效按Nakai分级评定,优6例,良2,可1例。结论:该术式创伤小、手术视野清楚、操作精细、术后效果优良,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观察2%七氟醚两种低流量洗入半紧闭环路的浓度变化.方法 选择40例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洗入新鲜气体流量分别为2.0 L/min或1.0 L/min,七氟醚蒸发罐麻醉药设定浓度(F_D)为2%.记录肺泡内麻醉药浓度(F_A)、吸入麻醉药浓度(F_I)和FA/FI.结果 七氟醚低流量洗入120 min后A组F_A及F_I分别为(1.47±0.12)%和(1.69±0.09)%,B组分别为(1.23±0.13)%和(1.46±0.11)%,两组内的FA与F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_A/F_D和F_I/F_D在A组分别为0.73 ±0.07和0.85±0.08,B组为0.62±0.06和0.73±0.0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中的F_A/F_I分别为0.87±0.08和0.85±0.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七氟醚低流量洗入麻醉环路120 min后对两组间的F_A和F_I有不同影响,但对两组间的F_A/F_I影响相似.  相似文献   
994.
本文回顾性分析6例腹主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其中5例施行瘤体切除加真丝人造血管移植,1例未手术。术后死亡1例,4例术后没有并发症,经3年随访情况良好。本文对逆行动脉造影和死亡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95.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创多枚螺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8月~2010年8月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及粤北人民医院关节外科采用闭合复位微创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71例,对其随诊资料作回顾性的分析。患者包括男30例,女41例,年龄16~80岁,平均年龄62.4岁,全部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按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Ⅰ型8例,Ⅱ型21例,Ⅲ型32例,Ⅳ型10例。随访时间14~60个月,平均31.5个月。结果 截至2012年8月,59例患者获骨性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5.1个月(3.6~11.3月),愈合率为83%;术后发生骨折不愈合,最终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17%);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良率84.7%;Garden Ⅰ、Ⅱ、Ⅲ、Ⅳ型的骨愈合率分别为100%、95.2%、78.1%、60%;Graden复位指数A、B、C组的愈合率分别为92.9%、77.3%、42.9%。结论 应用良好的牵引闭合复位和微创多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在治疗garden Ⅲ型以内的股骨颈骨折是一种疗效理想,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创伤小的优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中保留腰椎黄韧带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 39例,L5/S1 26例)在常规内窥镜操作下显露腰椎板间隙,用微型手术刀切开并剥离黄韧带。将黄韧带向中线卷曲剥离成上、外、下三面游离的黄韧带瓣,椎间盘切除后再将黄韧带进行复位。结果:65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平均14.5个月,疗效评定按Nakai标准,优42例,良18例,可3例,差2例。2例差者行开放手术翻修术。翻修术中见保留的黄韧带与椎管外疤痕粘连明显,但与椎管内的粘连较轻。结论:内窥镜下保留腰椎黄韧带不但技术操作可行。而且能降低术后腰椎管外瘢痕向腰椎管内长入,是非常好的天然屏障。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数字化三维钛网对颅骨缺损修补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2例颅骨缺损患者按修补方法分为手工塑形组和数字化三维塑形组。对比两组患者颅骨修复的情况、修复后的并发症、生物相容性等。结果手工塑形组部分患者在修补中出现了感染、钛网边缘翘起、皮下积液、癫痫、脑室积水等症状,修补满意度为70.8%。我们在数字化三维钛网塑形组只有3例患者出现了皮下积液,修补满意率为97.7%。结论数字化三维钛网对颅骨缺损的修补效果要好于手工塑形。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设计基于生命意义感的高职护生生死教育课程并探讨实施效果。方法 将2019级2个班的五年制高职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设为试验组(n=56)和对照组(n=54)。试验组接受为期16周、32学时的生死教育课程(选修课),对照组不接受生死教育课程。入组前及课程结束后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并调查试验组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和满意度。结果 教学后,试验组生命意义感总分、生命目的和求意义的意志2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100%试验组学生对生死教育课程满意,98.2%学生对授课方式满意,96.4%学生愿意再次参加生死教育课程。结论 生死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护生生命意义感水平的正向改变,学生对课程接受度高。  相似文献   
999.
C臂机是集光、机、图像处理技术为一体的可移动式X线机,可用于骨科手术术中定位、检查术中复位效果以及配合各种微创手术的开展[1].短时间暴露于X线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小,但长时间照射对患者具有潜在危险.我国多数医院比较重视工作人员防护,术中对患者缺乏防护措施.我院手术室用头架预防患者术中放射性损伤,临床实施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00.
夹板固定并发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预防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430061)熊昌源,尹晓光从1976年以来,我院共发现筋膜间隔区综合征13例,现报告于下。临床资料本组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45岁;从受伤到本征确诊时间最短8小时,最长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