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8篇
基础医学   73篇
临床医学   120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科学   352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报告一组从1985~1992年收治摩托车手骨折11例,均系膝部纵向撞击伤致同侧膝部股骨干髋部骨折。经平均13个月的随访,11例中6例优良,3例一般,1例差,1例股骨头坏死。文中对该创伤的创伤机制、分型与治疗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四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C2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比较四种内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36例C2骨折脱位患者进行临床分型,根据分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其中C2-3,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术10例,颈前路C2-3椎体螺钉内固定术9例,颈后路C2-3,椎弓根(侧块)螺钉内固定术11例,颈后路C2椎弓根拉力螺钉内固定术6例。结果术后进行3~60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21例行植骨融合者,融合满意。34例达到解剖复位,2例后路C2椎弓根拉力螺钉固定患者术后颈椎呈轻度后凸畸形状态下愈合。5例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仍有四肢麻木、轻度无力,但较术前明显减轻。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或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结论根据C2骨折脱位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均能达到满意的疗效,C2-3,椎间盘损伤严重,有前后纵韧带撕裂和C2-3明显不稳的患者,未能保证在解剖复位状态下固定时,不宜采用单纯C2椎弓根拉力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83.
颅底凹陷症的分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探讨颅底凹陷症的分型方法,为其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2007年3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颅底凹陷症患者70例,均行颅骨正侧位X线片及包含颅底部的颈椎CT和头颈部MRI检查,根据有无寰枢椎脱位或寰枕脱位将其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统计各型合并寰枕融合畸形、Chiari畸形、枢椎上关节面倾斜及脊髓空洞的例数,测量枕骨斜坡角、齿状突顶点到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和齿状突顶点到枕骨大孔连线的垂直距离,观察脊髓受压情况,记录手术方法。结果:20例为稳定型颅底凹陷症,其中合并Chiari畸形18例(90%),合并脊髓空洞15例(75%);50例为不稳定型,其中合并Chiari畸形2例(4%),寰枕融合46例(92%),枢椎上关节面倾斜37例(74%),脊髓空洞43例(86%)。稳定型枕骨斜坡角为168°±5°,不稳定型为133°±11°,无统计学差异(P<0.05);稳定型齿状突顶点与枕骨大孔线的垂直距离为0.5±0.3mm,不稳定型为-6.9±2.9mm,有统计学差异(P<0.05);稳定型齿状突顶点与Chamberlain线垂直距离为-4.8±4.2mm,不稳定型为-5.6±3.7mm,无统计学差异(P>0.05)。20例稳定型患者中,脊髓前方受压2例、后方受压11例、前后方均受压7例,均采用后颅窝减压手术治疗;50例不稳定型患者中,脊髓前方受压44例、前后方均受压6例,均采用经口咽前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结论:根据有无寰枢椎脱位或寰枕脱位可以将颅底凹陷症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这一分型方法对于正确认识两种不同类型颅底凹陷症的解剖学和临床特点,从而采取合理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3种经口咽入路达到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特点。方法通过在尸体标本上模拟各种经口咽入路手术,观察解剖层次,测量手术深度、横向和纵向显露范围,重点对椎动脉与颅、颈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各段椎动脉的参数进行测量。结果单纯经口入路能显露从斜坡下1/3到C2椎体下缘的范围,水平向和纵向的显露范围分别为(39.4±2.2)mm和(52.1±3.5)mm。软腭切开后纵向显露范围增加到了(66.7±3.9)mm,能显露到从斜坡中部到C2/C3间隙的范围。上颌骨截骨后能将纵向显露提高到(74.6±5.1)mm,能显露至斜坡上1/3及蝶窦,足够暴露椎-基底动脉汇合点。椎动脉颅外段最宽处在C1横突孔内为(25.5±4.5)mm,最窄处在C2/C3间隙内为(11.2±1.5)mm。结论通过改良经口入路手术能直接将显露范围扩展至斜坡上段和蝶窦,椎动脉的解剖特点使其能作为该术式安全边界的标志。  相似文献   
85.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负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并检测其粒径、形态、降解及药理特性,以评估壳聚糖纳米微球作为rhBMP-2缓释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以壳聚糖为原料、三聚磷酸钠为交联剂,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备负载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应用透视电镜观察微球的形态、激光粒径,分析其粒径分布、溶菌酶降解,了解降解特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rhBMP-2壳聚糖微球的载药率、包封率和释药规律.结果 离子交联法制备的壳聚糖纳米微球,平均粒径大小为230nm,成球性较好,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66.867±4.575)%、(33.437±2.290)μg/mg;体外释药试验rhBMP-2可以从壳聚糖纳米微球中缓慢释放,释放行为符合双向动力学规律,整个释放过程可达30 d.结论 离子交联法可成功制备壳聚糖纳米微球并具有缓释rhBMP-2的能力,为进一步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患者再发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机制、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2月~2009年3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共342例,其中经诊断并治疗的再发椎体骨折19例.结果 再发椎体压缩性骨折率5.6%.平均年龄70.1岁,男女比例7:12,相邻椎体再发率71.4%,非相邻椎体再发率28.6...  相似文献   
87.
计算机重建技术、数字化影像学处理技术、三维(three-dimensional,3D)仿真虚拟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技术、人体骨骼快速建模和快速成型(rapidprototyping,RP)技术、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技术、  相似文献   
88.
目的评价数字技术与CT引导的经皮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复合体损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复合体损伤14例,包括骶骨骨折8例,其中DenisⅠ型骶骨骨折5例,DenisⅡ型骶骨骨折3例;骶髂关节脱位5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1例。术前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在计算机中模拟手术,确定个性化的进钉点和进钉方向。在CT引导下进行手术。结果手术时间为20~43min,平均28min。1例于术中钻入导针时出现一过性腹部疼痛,扫描发现导针钻入过长,退出后疼痛消失,术后复查大小便常规正常。未发生伤口和深部感染。未发现螺钉松动断裂、双下肢不等长和骨盆畸形等。术后均获随访。14例均恢复工作。术后X线及/或CT扫描显示螺钉位置良好。术后3~4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11例,良3例。Majeed功能评分,优12例,良2例。结论数字技术和CT引导的经皮骶髂螺钉技术是一种微创、安全、可靠的骶髂复合体损伤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89.
背景: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在体内外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及抗肿瘤作用,但由于其所复合药物量较大,植入体内骨缺损处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是否影响骨的正常诱导、传导及生长? 目的:建立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成骨模型,进一步分析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体内成骨效应及规律。方法:分别将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及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兔股骨两干骺端骨缺损模型,定期观察股骨 X 射线影像,并取材行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材料降解和被新骨替代的速度、骨与材料界面的结合情况,材料内部新骨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后与周围骨形成组织及骨桥连接较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快,植入 4 周后 X 射线片影像及组织切片示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边缘开始逐渐不清,并逐步与动物骨形成骨愈合。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后早期 8 周内局部以抑制组织细胞生长为主,6~12 周逐渐有组织结构向材料孔隙内生长且逐渐出现成骨细胞、骨基质及骨细胞,新生骨逐渐生长替代融合,26 周左右与周围骨形成骨愈合。说明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早期虽对骨愈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最终仍可自行与周围骨缺损达到骨愈合。  相似文献   
90.
目的应用2D/3D图像配准技术进行运动还原以获得正常膝关节韧带的在体稳定性参数。方法在生理负重下利用两台C型臂X线机采集8名志愿者健、膝关节屈曲0°、15°、30°、60°和90°时的两幅相互垂直的X线影像(2D),与由CT重建的三维图像在虚拟X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准,还原膝关节不同角度时的股骨和胫骨相对3D位置关系,并通过韧带止点还原的方法对ACL、PCL、MCL、LCL进行韧带长度分析。结果随屈曲角度的增大,ACL长度逐渐缩短,从0(°27.73±1.34)mm至90(°23.34±1.48)mm;PCL长度逐渐增加,从0(°26.5±1.65)mm至90(°33.80±1.97)mm;MCL长度逐渐减小,从0°(38.17±1.40)mm至90°时(35.98±1.50)mm。LCL长度同样逐渐减小,从0°(52.56±1.64)mm至90°(50.22±1.4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2D/3D图像配准技术可获得正常膝关节生理屈曲过程中韧带长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